- 相關(guān)推薦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
日常生活中,小到說話,做事,大到處事,辦公,處處都見人性,也見哲理。所以需要有心生活,有心看待一切。下面就有陽光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日常生活哲理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篇(一)
有個故事說,某天,有一個天使來到農(nóng)莊中一對老夫婦的家中,對他們說:“由于你們的純真善良,上帝決定要讓你們許三個愿望,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是:不論你們許下什么愿望,你們的鄰居也都會同時得到雙倍的賜福。”
老夫婦聽了很高興,便說:“給我一座小山似的現(xiàn)成稻谷,這樣今年我們就不用耕種了!”第二天一早,果然,門前積了一座小山似的稻谷,又多又飽滿,老先生興奮極了!但想想谷倉一定不夠放,便準(zhǔn)備到鎮(zhèn)上買木材以擴(kuò)建谷倉。
才走到一半,就碰到他的鄰居,一問才知道他也準(zhǔn)備去買木材來蓋谷倉,他手舞足蹈地說:“哇!今天我家門前突然多出了兩座小山似的稻谷,我今年、明年都不用耕作了!”頓時,老先生一陣妒意涌上心頭,巴不得眼前這個鄰居馬上從視線消失。
一周后,天使又來了,老夫婦于是又許下第二個愿望,他們對天使說:“我們希望上帝能賜給膝下無子的我們一個可愛的寶寶。”十個月后,他們果然生下了一個寶寶,,正準(zhǔn)備告訴眾親朋好友這個好消息,不料,門還沒踏出,就看到他們的鄰居帶著紅蛋走了進(jìn)來,興奮地說:“我太太生了!真沒想到我們還會有孩子,而且還是一對雙胞胎呢!”
老夫婦聽了好不是滋味,看著鄰居送來的紅蛋,根本食不下咽。那天晚上,天使再度到訪,要他們說出第三個愿望,老先生忿怒地說:“我要求上帝砍掉我的一條手臂!”天使嚇了一跳!老先生接著恨恨地說:“我要讓隔壁那個自得意滿的家伙雙手盡失,一輩子不能做事,哈哈。”
老先生跪在地上,等著上帝拿去他一條手臂,卻久久不見回應(yīng),猛一抬頭,只看到天使淚流滿面地說:“你這個要求上帝是不會答應(yīng)的,因為他愛世上的每一個人。你知道嗎?當(dāng)你說出剛才的請求時,上帝正傷心地在天上掉著眼淚。愚蠢的人啊!你何必要傷害別人,把痛苦留給自己,同時又傷了神的心呢?”
親愛的朋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工作環(huán)境中,是不是也常會無意中嫉妒身邊的“鄰居”比我們有福氣呢?當(dāng)我們開始嫉妒他,甚至巴不得咒詛他的時候,你可知道。此時愛你的上帝正在天上默默地為你掉眼淚呢!
圣經(jīng)說:“要與哀哭的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乍看之下,與人同樂比同哭要來得容易、簡單,但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同哭不難,別人遭遇天災(zāi)人禍、疾病纏身我們身臨其境同情心使然,會使我們自然而然地與人同哭。但你的同事、朋友、鄰居升職加薪、左右逢緣你能真正做到與人同樂嗎?耶穌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教導(dǎo)我們在愛你的“鄰居”,而墮落的人性卻常常是在妒嫉你的“鄰居”。
套用一句故事里天使所說的話:妒嫉,是把痛苦留給自己,把傷心留給上帝!
嫉妒像一把刀,你以為你把它刺在了別人身上,其實你是把它插進(jìn)了自己心里!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篇(二)
從前,有一只豬、一只綿羊和一頭奶牛被關(guān)在同一間畜欄里。一天,主人來抓豬,它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大聲號叫,拼命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被它叫煩了,撇撇嘴,輕蔑地說:“至于嗎?主人也經(jīng)常來抓我們,我們從來沒有大呼小叫。”豬回答說:“主人抓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牛奶,抓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于綿羊和奶牛那樣的論調(diào):有什么啊?至于這樣嗎?我也很忙很累啊!我也被不公平地對待過啊……這樣的說話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方式的最直接反應(yīng),也是絕大多數(shù)人際緊張的導(dǎo)火索。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只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需要,對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就會像故事中的綿羊和奶牛一樣,干在別人傷口上撒鹽的事,要多討厭有多討厭。
我們可以不做大賢大德的圣人,但是,我們一定要做懂得換位思考,有同理心的人。我們要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一顆同理心去體會他人的情緒、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這個小故事,為換位思考給出了生動的詮釋,大家肯定用得到。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篇(三)
從前,有一只豬、一只綿羊和一頭奶牛被關(guān)在同一間畜欄里。一天,主人來抓豬,它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大聲號叫,拼命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被它叫煩了,撇撇嘴,輕蔑地說:“至于嗎?主人也經(jīng)常來抓我們,我們從來沒有大呼小叫。”豬回答說:“主人抓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牛奶,抓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于綿羊和奶牛那樣的論調(diào):有什么啊?至于這樣嗎?我也很忙很累啊!我也被不公平地對待過啊……這樣的說話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方式的最直接反應(yīng),也是絕大多數(shù)人際緊張的導(dǎo)火索。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只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需要,對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就會像故事中的綿羊和奶牛一樣,干在別人傷口上撒鹽的事,要多討厭有多討厭。
我們可以不做大賢大德的圣人,但是,我們一定要做懂得換位思考,有同理心的人。我們要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一顆同理心去體會他人的情緒、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這個小故事,為換位思考給出了生動的詮釋,大家肯定用得到。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哲理故事和哲理04-03
經(jīng)典哲理故事04-03
經(jīng)典的哲理故事04-03
哲理故事03-29
哲理的故事01-14
簡短但有哲理的哲理故事04-03
哲理人生故事11-25
成功哲理故事11-25
勵志哲理故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