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的故事(經(jīng)典15篇)
一鼓作氣的故事1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國的消息傳到魯國,魯莊公氣得直翻白眼。他說:“我當初真不該不聽施伯的話,把管仲放了。什么射過小白,什么要親手殺他才解恨。他們原來把我當做木頭人兒,捏[niē]在手里隨便玩兒,隨便欺負,根本就沒把魯國放在他們的眼里。照這么下去,魯國還保得住嗎?”他就開始練兵,鑄造兵器,打算報仇。齊桓公聽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魯國去。管仲攔著他說:“主公才即位,本國還沒安定,列國還沒交好,老百姓還不能安居樂業(yè),怎么能在這會兒去打人家吶?”齊桓公可正為著剛即位,想露[lòu]一手,顯得他比公子糾強,好叫大臣們服他。要是依著管仲先把政治、軍隊、生產(chǎn)一件件都辦好了,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吶?公元前684 年,齊桓公就拜鮑叔牙為大將,帶領大軍,一直在魯國的長勺[古地名;勺shào]打過去。
魯莊公氣了個半死,臉紅脖子粗地對大臣們說:“齊國欺負咱們太過分了!施伯,你瞧咱們是非得拚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說:“我推薦一個人,請他來帶兵,準能對付齊國!濒斍f公急著問他:“誰呀?快去請他來!”施伯說:“這人姓曹名劌[guì],從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們真心去請他,他也許肯出來!濒斍f公馬上派施伯去請曹劌。
施伯見了曹劌,把本國被人欺負的事說明白了,一定要他出來給本國出點力氣。曹劌是個平民,家里又窮,笑著說:“怎么?你們做大官、吃大魚大肉的,還要跟我們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嗎?”施伯陪著笑說:“好兄弟,別這么說了。國家要緊,全國人的性命要緊!”他一死兒地央告,怎么也得請曹劌幫助國君過這道難關。曹劌見他這么誠懇,就跟著施伯去見魯莊公。魯莊公問他怎么能打退齊國人。他說:“全國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敵人。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說不定。打仗是個活事兒,要隨機應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死法子!濒斍f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劌有本領,當時就拜他為大將,帶著大軍一塊兒上長勺去抵抗齊兵。
他們到了長勺,扎下軍營,擺下陣勢,遠遠地對著齊國的兵營。兩國軍隊的中間隔著一片平地,好象是一條很寬的干了的大河,兩邊的軍隊好象是挺高的河堤。只要兩邊往中間一倒,就能把這條河道填滿。鮑叔牙上回打了勝仗,知道對面不敢先動手,就下令打鼓,準備沖鋒。
魯莊公一聽見對面的鼓聲響得跟打雷似地,就急著叫這邊也打鼓。曹劌攔住他說:“等等。他們打贏了一回,這會兒正在興頭上。咱們出去,正合了他們的心意,不如在這兒等著,別跟他們交戰(zhàn)。”曹劌就下令,不許嚷,不許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陣腳。齊兵隨著鼓聲沖過來,可沒碰上對手,瞧瞧對方陣勢穩(wěn)固,沒法打進去,就退回去了。
過了一會兒,齊兵又打鼓沖鋒。對手吶,好象在地下扎了根似地動也不動,一個人都沒出來。齊兵白忙了半天,人家不跟你打,使不出勁兒去,真沒有意思,嘴里直嘮叨。鮑叔牙可不灰心,他說:“他們不敢打,也許是等著救兵吶。咱們再沖一回,不管他們出來不出來,一直沖過去,準能贏了!边@就打第三通鼓了。齊兵已經(jīng)白沖了兩次,都膩煩了。他們以為魯兵不敢交戰(zhàn),沖出去有什么用吶?墒敲钣植荒懿灰,去就去吧,大家都懶洋洋地提不起勁兒來。誰知道對面忽然“咚咚咚”鼓聲震天價響,魯國的.將士“嘩”一下子都沖出來,就跟雹子打荷葉似地,把齊國的隊伍打得粉碎。齊兵拚命回頭逃,魯莊公就要追上去。曹劌說:“慢著,讓我瞧瞧。”他就跳下車來,查看了一回敵人的車輪子印,又跳上車去,一手扶著橫檔往前細細瞧了一回,才發(fā)命令說:“快追!一直追上去!”就這么追了三十里地,得著了好些齊國的兵器和車馬。
魯國打了個大勝仗。魯莊公可不明白,他問曹劌:“頭兩回他們打鼓,你為什么不讓咱們也打鼓?”曹劌說:“臨陣打仗全憑一股子勁兒。打鼓就是叫人起勁兒。打頭一回鼓,將士頂有勁兒,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鼓響得怎么厲害,也沒有多大的精神了。趁著他們沒有勁兒的時候,咱們‘一鼓作氣’打過去,怎么不贏吶?”魯莊公和將士們都點頭,可是大伙兒還不明白人家逃了為什么不立刻追上去吶?曹劌說:“敵人逃跑也許是個計,說不定前面還有埋伏,非得瞧見他們車輪子印亂了,旗子也倒了,才能夠毫無顧慮地追上去!濒斍f公挺佩服地說:“你真是個精通兵事的將軍!
齊桓公打了敗仗,自己認了輸,向管仲認錯,愿意聽他的話。管仲就請齊桓公對外跟列國諸侯交好,對內(nèi)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齊國就跟魯國講了和,還把從魯國奪來的田地退還給魯國。接著就一個勁兒地開鐵礦,造農(nóng)具,開荒地,多種莊稼,由公家大量地曬鹽,鼓勵老百姓下海捕魚。齊國的東邊就是海,曬鹽捕魚,極其方便。離海岸較遠的諸侯國,沒有魚吃倒也罷了,沒有鹽那可怎么過日子吶?他們只好向齊國交好,拿糧食去換齊國的鹽。齊國因為齊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鮑叔牙,越來越富強了。沒有幾年工夫,齊桓公當真做了諸侯的首領。
一鼓作氣的故事2
春秋時代,邦國林立,如齊、魯、秦、晉、宋、燕、楚、鄭、衛(wèi)、吳、越等大大小小的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之間互相吞并,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
一次,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國是稱霸的大國,而魯國是比較弱小的。
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一名叫曹判的去見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要求與他同上戰(zhàn)場去迎戰(zhàn)敵人。
于是,魯莊公和曹判乘一輛戰(zhàn)車,率部出發(fā)了。
不久,他們一到長勺這個地方,遇上了齊國的大軍。雙方很就列好了戰(zhàn)陣。
那時是用鼓聲來傳達"進攻"的命令。用鑼聲傳達"后退"的命令。魯軍剛擺好陣勢,魯莊公就想擊鼓發(fā)動進攻。而正認真地觀察齊軍陣容的曹判勸他等一等。
這時,齊軍擂響戰(zhàn)鼓猛沖過來。曹判對魯莊公說:"我們暫時不要出戰(zhàn)。不理他們。"
魯國土兵堅守陣地,齊軍怎么也沖不動。過了一會,隨著第二輪鼓聲,齊軍又一次猛沖過來。曹判仍叫兵不動。齊軍略為休整一下。又在第三輪鼓聲中沖殺過來,可是魯軍還是堅守不出,齊國的兵士們又疲勞,又泄氣,紛紛坐下來歇息,一邊咒罵魯軍膽怯,不敢跟他們作戰(zhàn)。
這時,曹判對魯莊公說:"現(xiàn)在是我們進攻的時候了!"魯軍陣中響起了急促而激昂的戰(zhàn)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等著進攻命令的魯軍將士,急風暴雨般沖向敵人。已經(jīng)泄了氣的齊軍經(jīng)不起這猛烈的沖擊,紛紛丟盔棄甲,拼命奔逃。
魯莊公很高興,急忙要指揮魯軍追擊,曹判又制止說:"請等一下。"說著走下戰(zhàn)車,仔細地觀看齊軍戰(zhàn)車留在路上的.痕跡。然后再登上戰(zhàn)車,遙望奔逃的齊軍。一會兒。曹判對魯莊公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于是魯軍奮勇追殺,一口氣把齊軍趕出幾十里地,還繳獲了大量的兵器和物品。
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打仗,還是工作,都必須一鼓作氣。在營銷事業(yè)中更是應如此把握機會,氣可鼓而不可泄。一鼓作氣,保持高度的熱情,并學會借力,借勢,將工作做好。
一鼓作氣的故事3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zhàn),便親自率領前往應戰(zhàn)。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zhàn)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zhàn)斗。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zhàn)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zhàn)鼓,發(fā)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zhàn)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zhàn),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后,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jīng)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jīng)泄沒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去進攻松懈疲乏的,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zhàn)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曹劌想得周到。——《左傳·莊公十年》
1、成語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原指作戰(zhàn)時擂第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比喻在勁頭正盛時,一下子完成。
2、成語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詞語辨析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舉例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八回。聞一多 《時代的鼓手》:“我們得~來渡危機,完成大業(yè)。”
近義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
敗如水、一敗涂地、偃旗息鼓。
一鼓作氣的故事4
【成語】: 一鼓作氣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齊國和魯國交戰(zhàn)。當齊軍打過第一通鼓的時候,魯莊公也要下令擂鼓,準備沖擊,但大將軍曹判阻止住了。一直等到齊軍擂過第三通鼓時,曹判對魯莊公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擊鼓時,士兵幾乎沒有勇氣了。當敵人已沒有勇氣時,而我軍勇氣正高漲,這才是取勝的最好時機。在曹判的幫助下,魯莊公打勝了這一仗。
鼓:指敲響戰(zhàn)鼓。這個成語原指作戰(zhàn)時第一次擊鼓,士氣極為高昂,F(xiàn)在指做事時趁勁頭足一口氣干完。
學以致用:
一個人在工作上取得了好的成績,此時此刻,不應該驕傲,而應該一鼓作氣,把成績干得更加出色,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一鼓作氣的故事5
一鼓作氣
詞匯信息
拼音:yī gǔ zuò qì
成語:一鼓作氣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原指作戰(zhàn)時擂第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比喻在勁頭正盛時,一下子完成。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舉例: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八回。聞一多 《時代的鼓手》:“我們得~來渡危機,完成大業(yè)!
近義: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一敗如水、一敗涂地、偃旗息鼓。
典故故事
長勺之戰(zhàn),發(fā)生于周莊王十三年,
長勺之戰(zhàn)曹劌"一鼓作氣"
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zhàn)于長勺,最后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fā)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墒墙Y(jié)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jù)《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魯軍一鼓作氣,大敗齊軍。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居高位的大官管著,你又何必參與?”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必要條件。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還不可以!饼R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白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曹劌說:“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zhàn)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次擊鼓,勇氣變枯竭了。敵軍勇氣枯竭,我們卻勇氣十足,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是一個大國,軍力不能低估,很難推測出他的情況,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下,說明倉皇逃竄。)
故事簡析
在《左傳·曹劌論戰(zhàn)·莊公十年》中可以把曹劌稱為優(yōu)秀的軍事家。他所以取勝的原因,不是猛打猛沖,而是用了謀略、智慧,這一點尤其讓人稱道。
戰(zhàn)爭當中,一個優(yōu)秀的謀略家,抵得上成千上萬的將士。他雖然沒有將士的勇猛,沒有將士的膺力,沒有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 卻能憑借智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無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無形、柔弱 之中積聚了看不見的力量,遇到險阻可以繞道而行,聚積起來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匯成沖決一切障礙的潮流。難怪孔子 要說:“智者樂水”。它們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無形克服有形,以流轉(zhuǎn)變化回避強敵,以柔弱戰(zhàn)勝陽剛。
中國傳統(tǒng)中對水的偏愛,鑄成了傳統(tǒng)智慧在陰、陽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剛的陰性特征。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智者,謀略家,甚至可能連操刀舞劍的力量都沒有,卻能運籌帷幄,在幾十萬大軍的交鋒之中,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指點沙場, 調(diào)兵遣將?梢哉f,一場戰(zhàn)爭中的靈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謀略家,是他們彼此間智慧的較量,在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傳統(tǒng)的軍事謀略家不是憑借在戰(zhàn)場上出 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的經(jīng)驗來指揮作戰(zhàn),而是讀書識理來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們似乎因為沒有親身打過仗而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然而他們從讀書識理中積累起來的智慧,足以使他們從力量對比、人心向背、心理狀態(tài)、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來把握、預測、決定整個戰(zhàn)爭的進程。這一點在崇尚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西方軍事家看來,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們看來卻是十分自然的。
中國歷史上的無數(shù)次戰(zhàn)爭都在證明著,成功的戰(zhàn)例是文人門智慧的杰作。他們精心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戲,然后讓擔當劇中角色的將士去演出。
寓意啟示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zhàn)”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一鼓作氣告訴我們?nèi)说木κ怯邢薜,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應該用的時候。面對困難,我們要利用精力最旺盛時的時機,迅速取得勝利。
一鼓作氣的故事6
據(jù)《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guì]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曹劌說:“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zhàn)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的材料
【注音】yī gǔ zuò qì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涂地、偃旗息鼓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要~在三天之內(nèi)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一鼓作氣的點評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zhàn)”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小朋友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鼓作氣,今日事今日畢,拖拖拉拉的后果可是很嚴重的哦!
一鼓作氣的故事7
【漢字書寫】:一鼓作氣
【漢語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語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成語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強調(diào)鼓足干勁,趁熱打鐵。
【一鼓作氣的意思】:鼓:指敲響戰(zhàn)鼓;一鼓:指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指勇氣。原指戰(zhàn)斗開始時,每次擊鼓都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F(xiàn)用于形容做事情時振奮精神,鼓足勁頭,趁勢頭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氣的近義詞】:趁熱打鐵、乘勝追擊、一氣呵成;
【一鼓作氣的反義詞】:一敗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廢;
【一鼓作氣的故事】
春秋時期的時侯,齊國出兵大舉進攻魯國,魯國的一個普通百姓曹劌向魯莊公請求隨軍參加戰(zhàn)斗。在齊軍的戰(zhàn)鼓第一輪敲響時,曹劌對魯莊公暫時不要出兵相迎;到了齊軍再次敲響戰(zhàn)鼓時,曹劌仍然叫魯莊公不要出兵;當齊軍的戰(zhàn)鼓第三次響過以后,曹劌對魯莊公說出兵進攻。這時侯魯國軍隊的戰(zhàn)鼓第一次敲響,魯軍的士兵們等待戰(zhàn)鼓的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這時侯魯國軍隊的.士氣很旺,將士們奮勇的向敵人沖去,以勢不可擋的力量一舉擊敗了齊國的軍隊。戰(zhàn)爭打完以后,魯莊公向曹劌請教這是為什么,曹劌對魯莊公說:“當齊軍的戰(zhàn)鼓第一次響的時侯,他們的士氣很旺;戰(zhàn)鼓第二次響起的時侯士氣相對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戰(zhàn)鼓響起的時侯齊軍的士氣基本上已經(jīng)全部沒有了,可是這時侯我們軍隊的戰(zhàn)鼓才第一次響起,我們的士氣比他們的旺很多,因此我們的士兵殺敵的力量比齊軍的要強得多,所以我們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一鼓作氣例句】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八回:“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 ”
葉圣陶《老沈的兒子》:“她拿著女用自來水筆,一鼓作氣,細針密線地寫滿了五張信箋!
聞一多 《時代的鼓手》:“我們得一鼓作氣來渡危機,完成大業(yè)!
【一鼓作氣造句】
這項任務對他來說并不難,稍微準備一下一鼓作氣就可以完成了。
趁著敵人還沒有把軍隊穩(wěn)定下來,他帶著一隊人馬一鼓作氣就把陣地給拿下了。
一鼓作氣的故事8
成語釋義:
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這則成語故事的意思是指戰(zhàn)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F(xiàn)在一鼓作氣的意思是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戰(zhàn)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zhàn)。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zhàn)鼓準備進攻。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zhàn),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莊公再等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一次擂響戰(zhàn)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彪S著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jīng)坐下休息。這就是一鼓作氣的意思,一鼓就是“第一輪擂鼓”,第一輪擂鼓的時候士氣是最高的,等到第三輪士氣就沒了。果然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問曹劌說:“為什么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后,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jīng)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jīng)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松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莊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贊道:“將軍真是精通戰(zhàn)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氣的故事9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一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劌,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一同參戰(zhàn)。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率領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zhàn)。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劌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饼R國擊了三次鼓,發(fā)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好了,現(xiàn)在可以進攻了!庇谑,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一樣沖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
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劌:“為什么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后,你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劌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的士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沖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jīng)衰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
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有這樣一篇文章叫做《曹劌論戰(zhàn)》,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曹劌是一個十分富有智慧的人,他擁有巧妙的作戰(zhàn)技巧和方案,并且最后以少勝多的戰(zhàn)果都不禁讓人敬佩。
我相信,大家都想成為一個像曹劌這樣有勇有謀的人。那么就讓我們現(xiàn)在先來看一下在這個故事中蘊藏著的小道理吧。曹劌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依靠的就是一鼓作氣這個道理,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選擇在對方軍隊最弱的時候第一次吹響號角,全軍大鎮(zhèn),最后才能夠取得勝利。
在生活當中也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道理,當我們第一次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是積極性最高的,然后往后就會依次衰減。所以,我們要學會合理的分配安排自己的做事順序和時間,這樣就會大大的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鼓作氣的故事10
【成語】一鼓作氣
【注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原指作戰(zhàn)時擂第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比喻在勁頭正盛時,一下子完成。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一敗涂地、偃旗息鼓。
【同韻詞】功均天地、難以為繼、泫然流涕、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山情水意、一言中的、無用武之地、機會主義、哭天喊地、潛形譎跡。
【辨析】“一鼓作氣”常誤寫為“一股作氣”,應注意。
成語舉例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八回
成語造句
趁敵軍立足未穩(wěn),我軍一鼓作氣拿下了敵人三個陣地。
寓意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zhàn)”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一鼓作氣的故事11
據(jù)《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guì]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饼R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曹劌說:“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zhàn)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造句:
1、還是不要,我還是一鼓作氣今天就把它帶回去,但是如果它發(fā)生故障呢?
2、做大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
3、同學們!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4、師傅提醒大家參加比賽有如作戰(zhàn),要一鼓作氣,才能奪得錦標。
5、通過照片修復,你將擁有額外的,魔法般的暗房接觸(體驗)一鼓作氣的調(diào)整白平衡,亮度和對比度,只需要用一個操作,隨后你會看到你的杰作變得更美。
6、我就憑一鼓作氣的精神,獨立完成這件作品。
7、設固定繩索以方便反復地上升下降來適應高度與補給物資,他們一鼓作氣爬上山頂并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拆返。
8、可惜的是他沒能一鼓作氣將這一方案推廣到其他稅種中。
9、最后當然是一鼓作氣,在梅花樁上以醒獅和壞人石堅來一個了斷,再次確立黃飛鴻的威信,和儒家價值觀的勝利。除了梅花樁上的高潮外,數(shù)場武打皆精彩悅目。
10、他拿起筆,一鼓作氣連寫了三幅字。
11、傳統(tǒng)上,龍舟的造型和結(jié)構(gòu)都有特定規(guī)格,龍頭、龍尾雕工尤為精細,其形態(tài)象徵力量和沖勁。進行競賽時,鼓手在前,舵手在后,劃手們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一鼓作氣,破浪前進奮力劃過終點。
12、大家一鼓作氣,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13、此刻且看我們一鼓作氣地沖向目的地。
14、我們干脆一鼓作氣把這些事做完再休息。
15、你要一鼓作氣沖過難關,一遲疑可能就氣餒了。
16、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氣的精神。
一鼓作氣的故事12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zhàn),便親自率領隊伍前往應戰(zhàn)。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zhàn)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zhàn)斗。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zhàn)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zhàn)鼓,發(fā)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zhàn)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zhàn),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后,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jīng)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jīng)泄沒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隊伍去進攻松懈疲乏的隊伍,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zhàn)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曹劌想得周到。
延伸: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巨鹿,與被圍趙軍來個里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于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diào)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饑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勾結(jié)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并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隊伍渡河去救巨鹿。在獲悉取得小勝并接到增援的請求后,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zhàn),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jīng)過9次激戰(zhàn),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巨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隊伍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zhàn)并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隊伍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zhàn),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nóng)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
一鼓作氣的故事13
一鼓作氣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莊公親自率領隊伍前往應戰(zhàn),雙方擺開陣勢,準備大戰(zhàn)一場。魯國的一位叫曹劌的將軍率隊伍與齊國交戰(zhàn)。
當時,作戰(zhàn)以擂鼓作為進攻號令,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曹劌按兵不動,齊軍擂第二遍鼓時,曹劌還是沒下令,齊軍第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zhàn),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彪S著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響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戰(zhàn)斗勝利后,魯莊公問曹劌:“剛才為什么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后,才出軍?”曹劌說:“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氣。擂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jīng)減退;擂第三次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jīng)沒了。這時我軍再擂鼓進攻,用士氣旺盛的隊伍去進攻松懈疲乏的隊伍,那當然能取勝啦!”
賞析
在《左傳·曹劌論戰(zhàn)·莊公十年》中可以把曹劌稱為優(yōu)秀的軍事家。他所以取勝的原因,不是猛打猛沖,而是用了謀略、智慧,這一點尤其讓人稱道。
戰(zhàn)爭當中,一個優(yōu)秀的謀略家,抵得上成千上萬的將士。他雖然沒有將士的勇猛,沒有將士的膺力,沒有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 卻能憑借智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無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無形、柔弱 之中積聚了看不見的力量,遇到險阻可以繞道而行,聚積起來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匯成沖決一切障礙的潮流。難怪孔子 要說:“智者樂水”。它們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無形克服有形,以流轉(zhuǎn)變化回避強敵,以柔弱戰(zhàn)勝陽剛。
中國傳統(tǒng)中對水的偏愛,鑄成了傳統(tǒng)智慧在陰、陽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剛的陰性特征。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智者,謀略家,甚至可能連操刀舞劍的力量都沒有,卻能運籌帷幄,在幾十萬大軍的交鋒之中,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指點沙場, 調(diào)兵遣將?梢哉f,一場戰(zhàn)爭中的'靈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謀略家,是他們彼此間智慧的較量,在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傳統(tǒng)的軍事謀略家不是憑借在戰(zhàn)場上出 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的經(jīng)驗來指揮作戰(zhàn),而是讀書識理來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們似乎因為沒有親身打過仗而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然而他們從讀書識理中積累起來的智慧,足以使他們從力量對比、人心向背、心理狀態(tài)、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來把握、預測、決定整個戰(zhàn)爭的進程。這一點在崇尚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西方軍事家看來,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們看來卻是十分自然的。
中國歷史上的無數(shù)次戰(zhàn)爭都在證明著,成功的戰(zhàn)例是文人門智慧的杰作。他們精心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戲,然后讓擔當劇中角色的將士去演出。
一鼓作氣造句
1、還是不要。我還是一鼓作氣今天就把它帶回去。但是如果它發(fā)生故障呢?
2、做這種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
3、同學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4、老師提醒大家參加比賽有如作戰(zhàn),要一鼓作氣,才能奪得錦標。
5、通過照片修復,你將擁有額外的,魔法般的暗房接觸(體驗)一鼓作氣的調(diào)整白平衡,亮度和對比度,只需要用一個操作,隨后你會看到你的杰作變得更美。
6、我就憑一鼓作氣的精神,獨立完成這件作品。
7、設固定繩索以方便反復地上升下降來適應高度與補給物資,他們一鼓作氣爬上山頂并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拆返。
8、可惜的是他沒能一鼓作氣將這一方案推廣到其他稅種中。
9、最后當然是一鼓作氣,在梅花樁上以醒獅和壞人石堅來一個了斷,()再次確立黃飛鴻的威信,和儒家價值觀的勝利。除了梅花樁上的高潮外,數(shù)場武打皆精彩悅目。
10、他拿起筆,一鼓作氣連寫了三幅字。
11、傳統(tǒng)上,龍舟的造型和結(jié)構(gòu)都有特定規(guī)格,龍頭、龍尾雕工尤為精細,其形態(tài)象徵力量和沖勁。進行競賽時,鼓手在前,舵手在后,劃手們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一鼓作氣,破浪前進奮力劃過終點。
12、大家一鼓作氣,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13、此刻且看我們一鼓作氣地沖向目的地。
14、我們干脆一鼓作氣把這些事做完再休息。
15、你要一鼓作氣沖過難關,一遲疑可能就氣餒了。
一鼓作氣的故事14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zhàn)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zhàn)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作;不能寫作“做”。
[近義]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一敗如水一敗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辨析]~和“一氣呵成”;都有“一口氣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時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勁;趁熱打鐵;多用來形容戰(zhàn)斗時振奮精神;鼓足干勁;勇往直前;“一氣呵成”偏重在安排緊湊;迅速完成;多用來形容寫文章或做事過程中不間斷、不放松;一口氣把它寫完或做完。
[例句]:我們要~在三天之內(nèi)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英譯]getsth。doneinonevigorouseffort
[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國發(fā)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墒墙Y(jié)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jù)《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曹劌說:“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zhàn)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zhàn)”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一鼓作氣的故事15
【成語】:
一鼓作氣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舉例造句】:
到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xiāng)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撬M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么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辈軇フf:“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鼻f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鼻f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zhàn)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莊公剛上戰(zhàn)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行!饼R軍擂鼓三次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jié)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后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后,他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庇谑,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zhàn)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jīng)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jīng)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他們的情況。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擔心的是他們有埋伏。經(jīng)過觀察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擊他們!
春秋時期,戰(zhàn)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zhàn)。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zhàn)鼓準備進攻。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zhàn),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莊公再等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一次擂響戰(zhàn)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彪S著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jīng)坐下休息。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問曹劌說:“為什么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后,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jīng)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jīng)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松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莊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贊道:“將軍真是精通戰(zhàn)事的奇才。
【一鼓作氣的故事】相關文章:
一鼓作氣的故事10-21
一鼓作氣的勵志故事12-09
關于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12-07
一鼓作氣的生活感悟12-03
一鼓作氣勵志文章12-07
一鼓作氣學生作文范文12-09
陽光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 一鼓作氣12-09
不算故事的故事03-13
不是故事的故事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