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的面散文隨筆
臘月初八,別的地方人都煮臘八豆,但地處渭北的一些地方,到了臘八這一天,卻與眾不同,家家吃的都是臘八面。
據(jù)說很多年前,渭北山區(qū)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所以對他們的獨生子自幼特別嬌慣,他們用一輩子的積蓄,為兒子置下不少地產(chǎn),建起一院新房子,還給他娶了一個美麗的媳婦,這才撒手而去。無奈,兒子自幼游手好閑,把父母留下的財產(chǎn)揮霍一空,盡管妻子很賢惠,但任她苦苦相勸都無效。遂心生一計。到了那年臘月,妻子告訴丈夫,家里沒有糧食了,叫他出去借些糧食回來?扇藗兛此綍r好吃懶做的,把糧食借給他還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嗎。再說那時家家戶戶生活都很困難,到了臘月,誰家不是勉強糊口啊,哪有糧食接濟他人?
因此,丈夫跑了幾天一無所獲。第八天,他餓得都站不起來了。妻子這才把家里余存的一點白面,做成面條給他吃。丈夫端起飯碗一嘗,覺得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飯。一頓飯吃罷,渾身有了力氣,他也省悟了,知道沒有糧食的艱難,從此改邪歸正,每天認(rèn)真地在地里作務(wù)莊稼,日子慢慢殷實起來了,打那以后,每年臘八那天他都要妻子都要給他做一頓面條,讓他記得往昔的教訓(xùn),這個習(xí)俗,也就流傳下來。
小時候,每年臘八前一天,母親就要預(yù)備次日的臘八面。臘八面做法很獨特:在臘月初七下午,把上好的麥面和好、搟薄,然后切成一寸長短的菱形,再放在木梳上,用力一壓,壓出花紋,再搓卷成喇叭形的長條。一只只排列整體的放在高粱桿做成的箅子(就是把細(xì)高粱桿用麻繩縫成一個板,剪成圓形或者方形,用來放置面條,遮蓋盆罐。)上。
臘月的天氣特別冷,一家人圍坐在熱烘烘的土炕上,一起把面搓好。人們把這樣的面叫做麻食。這樣時候,孩子們都特別高興,他們一個個爭搶著要和大人一起搓麻食。每當(dāng)這時,那些賣豆腐的人,總適時地出現(xiàn)在村巷里,一聲吆喊響徹村子上空:“賣——豆——腐——”
這樣的聲音,嘶啞,拖沓,悠長,特別最后那個“腐”字,被拖得長長的,在人們耳里聽來,顯得那樣地充滿誘惑。于是,家家婦女都端上一碗豆子去換豆腐。少不了有些女人,為了一兩半兩半真半假地跟賣豆腐的爭爭執(zhí)執(zhí),賣豆腐的總是半真半假地一邊數(shù)落著,一邊順手切下一片放到女人手里,最后皆大喜歡。
麻食搓好,母親就把洋芋刮凈,再洗幾片白菜葉,都和豆腐一起,切成長條,再切些蔥花。一起放入鍋內(nèi)煎好。然后盛到盆里保存。
臘八清晨,母親把水燒開,再放入煎好的菜,等洋芋煮面了,滿屋就有了一股濃濃的香味。特別是那種土豆腐,經(jīng)過煎炒,湯沸后飄出一股特有的香味,勾得孩子們垂涎欲滴。其時下入麻食,反復(fù)煮幾遍,等面熟透,就盛入一只只粗瓷碗里。每到這時,平日難得見到半點油腥的.孩子,往往顧不上燙就狼吞虎咽起來。不一會,一碗飯就已經(jīng)吃完,還不滿足地把碗伸向母親,父母這時總會露出一個會心的一笑。
如今,人們的生活都好過了,麻食已經(jīng)成了一種日常飯食,但是到了臘八這一天,人們還是愿意再做一份麻食面,只是里頭已經(jīng)不再是放入豆腐洋芋白菜那樣簡單,人們往往加入肉片,豆角,蘑菇,西紅柿等,一碗麻食端上來,白的豆腐,蘑菇,紅的西紅柿,肉片,綠的豆角青菜,飄浮在紅紅的濃湯中,色味俱全的,不僅勾起人們的食欲,還讓人們體會到生活的美好,以及那份獨特的文化韻味……
【臘八的面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3.熟面
4.哨子面
5.寫給面客的情書
6.小孩的妝面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