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欧美|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不卡|日本精品动漫二区三区

    1. <address id="l3apk"><var id="l3apk"><source id="l3apk"></source></var></address>

      記憶里的春雞兒的散文

      時間:2019-09-29 12:08:41 我要投稿

      有關(guān)記憶里的春雞兒的散文

        今年的立春日不是2月4日,而是2月3日,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以至于那天一早看到各種有關(guān)立春的文字時,竟有了片刻的詫異。從相關(guān)資料中獲悉,2月3日立春非常罕見,據(jù)說上一次的這個日子遠在120年前的1897年,這點倒是讓我沒有想到。而且今年閏六月,一年中將會有兩個立春日,這也許預(yù)示著2017將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有關(guān)記憶里的春雞兒的散文

        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這一天的到來,意味著萬物復(fù)蘇的春天來了。經(jīng)歷了漫長的嚴冬,人們早已厭倦了寒冷蕭瑟的冬季,渴望能在花紅柳綠的春季里,將心情明媚成姹紫嫣紅的色彩。故而這一天就成了人們的又一個新起點,春天到了,嶄新的希冀就從我們的心頭飛上了云霄。

        立春那天看新聞,各地在立春這天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動,比如“戴春雞”“打春!钡攘曀住N覍υ⒁庵骞蓉S登的“打春!睕]有任何印象,不管是那真實的水牛,還是傳說中肚子里填了五谷的“泥牛”。但當看到戴春雞的畫面時,我大腦被屏蔽了幾十年的記憶驀地被喚醒,那些曾經(jīng)的記憶一點一點被還原,漸漸復(fù)原成了一幅幅模糊的影像。這不是我們小時候戴過的小布公雞嗎?那一個個用鮮艷紅布或花布縫制而成的手工小布雞,曾幾何時,也在我們年少的歲月里伴隨過我們的成長,只不過,時光過于久遠,我的的確確已經(jīng)把它忘記了。但當戴春雞的鏡頭閃過眼眸的時候,那一個個有著美好寓意的“春雞兒”便仿佛穿越了歲月的屏障,復(fù)又顯現(xiàn)在記憶深處。

        小時候,立春之前,巧手的大人們會用紅布、花布和彩線縫制成一個個菱角的模樣,留個小口,往里面填上玉米粒、小麥籽或稻米等五谷,然后封口,并用彩線及裝飾物將它們點綴成一只只五彩漂亮的公雞飾品,在立春的這一天,縫在小孩子的衣袖靠近肩膀的地方,或是縫在小孩的帽子上,寓意這一年吉祥如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小孩子戴上春雞兒,一個個美美的湊在一起,互相比較著誰的春雞兒更好看,那開心勁兒就甭提了。

        戴春雞兒的習俗寄托了舊時老百姓祈求平安康泰、避邪防病的一種美好愿望。這項習俗取“雞”的諧音,寓意吉祥如意的好生活,也用以渴盼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不受舊生活的貧窮之苦,吉利安泰,健康成長。種種美好的愿望,賦予了“戴春雞”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意義,使得舊時的百姓,尤其是鄉(xiāng)村的人們,每到立春來臨,就依了習俗將春雞兒妥妥地戴在自家孩子的身上,以期能夠少病少災(zāi),順利長大。

        一年之計在于春。打春的這天給孩子縫戴春雞兒,不光是為孩子祈求福報,護佑成長,更有著避邪祛災(zāi)的寓意。春天萬物復(fù)蘇,各種害蟲毒蟲也相繼猖獗起來,而傳說中“雞”是這些毒蟲的天敵,小孩子佩戴了春雞兒,就避免了害蟲毒蟲的侵害,因此也成了一件用來避邪的護身符,祖祖輩輩在我們生存的這片鄉(xiāng)村的土地上流傳。

        春雞兒自立春的當天帶上,大概一直要帶到正月十五之后。元宵節(jié)的花燈和焰火點亮了夜空,人們在喜慶吉祥中迎新祈福,共祝團圓美好,借助于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踩高蹺等形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將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推向高潮。春雞兒吸納了眾多福報,此時將它們?nèi)拥簦彩侨拥袅思膊⌒岸,扔掉了一切晦氣與不吉利,之后的一年四季中,戴過春雞兒的小孩子就會茁壯成長,吉祥安康。這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也是舊時百姓對子孫后代最淳樸的祝福和疼愛。

        我當年戴春雞兒時,我們還住在老家“后街”的一條敞開式巷子里,老式的青磚平房組成了錯綜復(fù)雜的院落,說是巷子,倒不如說是個大雜院更加確切,因為它就像是一個被放倒的大肚子酒瓶。從窄窄的“瓶口”進去,里面三個方向住著五戶人家,各家的院子又都是獨立的空間,我家就住在這“酒瓶肚里”的東側(cè),而住在“瓶子底”上的三戶,房后就是村里的自留地。可以說,我們這條“后街”其實就是村子最靠北的一條街,也是村里的“北大門”。

        在這“瓶子底”上住著的三戶人家,與我家都有點沾親帶故,其中有一戶住著一對老夫妻,老兩口沒有子嗣,又極愛清靜,獨居在這“大雜院”的一角。那時鄉(xiāng)村人比較粗獷直率,通常會以其外形特征代替名字來稱呼其人。這家的女主人,年齡與我的奶奶相仿,但輩分卻不大,因為下巴上長著一顆瘊子,因而我們稱呼她瘊大娘。這家的男主人是個聾人,別人在背后都直呼他“聾人老漢”,但我們出于尊重,就跟著“瘊大娘”稱呼他為“瘊大爺”,或者叫他“聾大爺”。這對老夫妻很和善,也特別待見我們這幫小孩子,所以,有事沒事的我們都喜歡上他們家去玩。

        也記不清到底是幾歲之前戴春雞兒了,好像是比較小時才戴,稍大一些就不戴了。印象中,每年當小孩子戴春雞兒時,瘊大娘家里的門楣上就會掛上一只“春雞兒”,這春雞兒和我們戴著的一樣,大概一寸多長,艷麗的顏色,生動的外觀,在門楣上可愛而充滿靈性地晃動著,一如小孩兒頑皮好動的樣子。不記得別人家的門楣上也掛過春雞兒,但瘊大娘家的春雞兒卻讓我記憶深刻,以至于當如今想起“戴春雞兒”這項習俗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老兩口。

        瘊大爺高高壯壯的,四方臉,頭發(fā)茬和胡子茬都是花白的,是那種典型的樸實農(nóng)民摸樣。瘊大娘瘦瘦小小,盤著個古代婦女那樣的發(fā)髻,常年穿著灰藍黑的偏襟衣服,褲腿上扎著綁腿,一雙裹過的小腳走起路來顫顫巍巍。老兩口相依為命,口碑卻極好,在那個古舊低矮的青磚房小院里,過著寧靜安詳?shù)纳;蛟S是因為他們一輩子沒有孩子的緣故,平時對我們這些小丫頭、小小子極其偏愛,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別管看到誰正在跟前玩,都會極其慷慨地贈與。而這時,他們臉上顯現(xiàn)出的,又是極其欣慰、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感。

        時光過去了這么多年,說實在的,很多往事都已經(jīng)模糊了,如若不是某件特定的事勾起了深藏的記憶,那些往事真的就和現(xiàn)在的生活沒有了絲毫關(guān)聯(lián)。這對老夫妻早就離開了人世,甚至我都不知道他們是何時離世的,長大后的很多年里,回老家的次數(shù)有限,對家鄉(xiāng)的人和事也知之甚少,忙忙碌碌中,也幾乎沒有想起過他們。但就在立春那天,當我的目光與那些花花綠綠的“春雞兒”相遇,仿若靈光一閃,那些很多年來從未觸及過的記憶如暗室里的顯影操作般,一點一點地將那些黑白基調(diào)的輪廓顯現(xiàn)無余。這些舊日的影像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回了遙遠的時光,且由此我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的記憶,依然頑固地盤踞在我大腦的一隅,雖經(jīng)年久遠,卻未曾遠逝,因而我在略感驚訝之余,也深感欣慰。

        “春雞兒”勾起了我的'回憶,也讓我的思緒仿佛穿越了世事滄桑,回到了那條陳舊的老街。或許如今家鄉(xiāng)的人們不再關(guān)注戴春雞兒的習俗了,或者說,如今的年輕媽媽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項習俗。而如我一樣的中年人,雖有印象,但因了不會做,或者感覺“春雞兒”與如今孩子們時尚的穿衣風格不搭,也越來越少有人去刻意關(guān)注它,因而,這些傳統(tǒng)習俗便慢慢地被人遺忘了。

        是的,至少我是忘記了的,倘若不是這次在電視上看到,無論如何我是不會憑記憶自然想起的,我的兒子也自是不可能戴過春雞兒,可見我們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或者說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社會的發(fā)展中,因為得不到很好的傳承,有一些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遠去了。而那些遺留下來的項目,也多是以一種表演或展示的方式,在特定的場所呈現(xiàn)給特定的人群,不再像過去那樣,不用刻意記起即能在百姓當中廣為流傳和深入人心。

        或許對于我們來說,戴春雞兒也如其他一些習俗一樣,永遠成為了時光里的一抹記憶。很多年后的今天,當我不經(jīng)意間憶起時,那些艷麗多彩的“春雞兒”們,在我的腦海里愈加清晰起來,我不僅感受到了摸著它們時內(nèi)中所填五谷的特殊手感,還能感受到它們在小孩子衣袖上活色生香的可愛模樣,更是莫名其妙地就想到了瘊大爺瘊大娘門楣上懸掛著的“春雞兒”。當年那個小院里,不僅傳承著民俗,更有著一對孤寡老人對未來生活的精神寄托。他們一生無子嗣,無法如他人那樣為自己的孩子戴春雞兒,于是,他們很多年如一日地把吉祥的春雞兒掛在門楣上,進進出出都能看到,如同看到了可愛的孩子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地玩耍,一如很多戶人家的場景那樣……

        如今,國家越來越關(guān)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但愿不只是我們這些經(jīng)歷過的人,能對類似的傳統(tǒng)習俗有印象,社會更有義務(wù)讓我們的下一代以及子孫后代們,了解并傳承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精神財富,使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因這些燦爛的民俗文化而更加熠熠生輝。

        一則新聞,讓我的思緒幾天來一直被那遙遠時光里的“春雞兒”牽拽著,飄飄忽忽地走了很遠。好像找到了一件丟失很久的小物件一樣,我用文字把它重又精心封存在我的記憶深處,愿它不會再丟失。也希望這些可愛的精靈們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歡,從而重又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更多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