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農問題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工作報告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沒有九億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中國最大的問題在農村。農民富則天下富,農民穩(wěn)則天下穩(wěn)。農業(yè)強,則天下強。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出現了以"農村經濟發(fā)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負擔沉重"為核心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個瓶頸,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陀^現實已經要求我們必須拿出切實有效的、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措施來解決"三農問題"。
一、農業(yè)、農民、農村問題對經濟的影響
"三農問題"的經濟影響。中國有九億農民,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
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況分析報告》對600種主要商品的分析調查結果顯示,有528種商品將供過于求,占總數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僅占12%,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調查顯示,農業(yè)生產資料全部供過于求,農副土特產品有73.5%供過于求,工業(yè)產品有90.3%供過于求。因此,中國經濟需要擴大市場,擴大消費需求。實際上,自從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買方社會,社會需求嚴重不足。國家不得不采取各種政府措施來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而對于大中城市來說,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經飽和。而正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農村經濟發(fā)展出現停滯狀態(tài),農民出現增收困難,使得農村消費處于很低的水平,農村人口的人均消費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而消費額僅為全國消費總額的39%。濾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村市場的需求不足,直接導致了城市工業(yè)經濟發(fā)展的不景氣。中國有9億農民,2.1億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會增加200多萬臺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僅僅9%的農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機,33%有彩電,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假如使農村家用電器的普及率與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國的家電產業(yè)還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長。而現實的情況是,不僅象汽車、電話、大屏幕彩電、電腦、熱水器等耐用品與大部分農民無緣,就是許多城市居民習以為常的日常消費品如牛奶、面包、許多副食品等,也是農民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些產品在城市中,已經很難再開拓大的市場,所以要維持這些產業(yè)的發(fā)展,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是必然的選擇。據統計,農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費需求,將帶動整個國民經濟新增2元的消費投資。但是,消費需求因此,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實際上可以帶動牽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梢哉f,農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和農村落后的主要標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潛力所在。其關鍵就是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如果把農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費提高到城市水平,將會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市場,不僅會解決目前的通貨緊縮問題,而且可以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xù)增長。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進程
局限于農村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從我國勞動力總量來看,農村大約剩余的2到3億勞動力在農村本身已經無法消化,只有轉移到城市來就業(yè)。首先,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yè)一直就是一個弱質產業(yè),是一個社會效益高而經濟效益低的行業(yè),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比其他產業(yè)部門相對落后,因此,許多國家一直就給予農業(yè)以優(yōu)厚的產業(yè)政策,象歐盟、日本、美國等每年都要對農業(yè)進行相當的補貼。隨著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業(yè)增加值在國內生產值中的比重有不斷下降的趨勢,農業(yè)人口所占的比重應當不斷的減少。世界上發(fā)達的國家,除了那些地廣人稀,依靠高效農業(yè)出口為生的國家,農業(yè)人口都少于10%,而我國土地緊張,卻有60%多的人生活在農村,這勢必造成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過剩。按照今天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水平,中國農業(yè)只需1.3億勞動力就夠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勞動力高達2億人。其次,從我國農業(yè)生產總量看。我國各種農產品國內市場實際上已經飽和,價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間。因為生產成本過高,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都比國際市場的價格高,所以我國的種植業(yè)沒有多大的比較優(yōu)勢,依靠農產品出口,不會高的經濟效益。另外,從產業(yè)結構調整角度來看,在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下,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占有土地,很難進行大規(guī)模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一家一戶進行的調整難以產生規(guī)模效應。受運輸、市場信息等條件的制約,不會產生真正的市場效益。另外一種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極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樣是沒有任何效益,反而給農民帶來巨大損失的"形象工程"。最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農業(yè)正面臨著來自國際農業(yè)市場的沖擊。原先依靠農業(yè)種植而生活的農民,因為農產品無法和國際市場的農產品無法競爭,收益必將更加減少。因此,如果不跳出農村來看三農問題,已經無法真正解決三農問題。
城市化是促進農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措施。從1980-1995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80年代中前期,由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在農業(yè)上有了自主決定權和選擇權,農村經濟取得巨大發(fā)展,帶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90年代上半期,農民開始可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則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90年代后半期,隨著經濟增長趨緩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萎縮,特別是體制政策上的變化,國有企業(yè)下崗失業(yè)的增加,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的政府把解決本地下崗失業(yè)作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限制農民工進城的政策規(guī)定,城市化的進程明顯放慢。實際上這個時候,中國開始出現內需嚴重不足,大量商品過剩的現象。而面對廣大的農村,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刺激措施,都無法來啟動所謂"巨大潛在的"的消費市場。
事實已經證明,城市化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使農民收入增加。例如,在廣東,農民工維持了珠三角的繁榮,同時還維持了他們家鄉(xiāng)的農村政府的稅費收入。全國民營經濟最發(fā)達的浙江最先放開城鎮(zhèn)戶籍管制和就業(yè)限制,給浙江的經濟帶來了與全國其他地區(qū)不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個百分點,而同時期全國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個百分點,目前,浙江直接務農的勞動力已經不到農村勞動力的40%。浙江的農民收入迅速增長(31.3%),超過了城鎮(zhèn)居民收入的增長(28.3%)。1995年,外出民工民匯款占四川省GDP的7%。據估計,全國范圍內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匯款在1997年就已經達到為240億美元。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國現實情況下,城市化的含義不僅限于讓農民進城這一個層面上,它的內涵應當是讓農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國民待遇,改變目前的城鄉(xiāng)兩種政策體制安排的局面。至少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取消包括戶籍限制在內的農民進城的各種限制和收費,給進城的農民以平等的國民待遇;改革現有的農村政策,給留在農村的農民以公平的國民待遇。
讓農民進城,減少農民的數量。在目前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情況下,局限于農村已經不能解決農民充分就業(yè)問題,必須大力推進城市化,通過城市化來吸收農民。應當從改革現有的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應當取消農民進城的各種限制和收費。"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F實中的問題是因為長期實行的"二元戶籍政策"而導致的農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權利不能得以保障。目前,農民離開農村至少要辦五證:身份證、未婚證、計生證、畢業(yè)證、待業(yè)證,每個證都要交幾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還要交納計劃生育季度婦檢保證金和公糧水費、三體五統保證金,這些收費少則幾百,多則上千元。因此,農民在離開農村,還沒有到城里掙到一分錢的時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難以掙回的費用。而這決不是經濟學中的成本與收益的關系所能解釋的。到了城里,還要交納各種辦證費:暫住證、健康證、就業(yè)管理費、治安保護費,有的打工企業(yè)還要收取打工保證金。這些證辦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即使這些證都辦齊全了,也不能保證他們能夠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每到五一,國慶,城市還要清理流動人口,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壓濾機濾布收容部門有權隨便把他們抓起來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費,還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謂收容費。此外,進城的農民工還要面臨著子女教育、夫妻兩地分居等生活問題。尤其是子女教育問題,是廣大進城民工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改變城鄉(xiāng)二元戶籍政策成為當前改革的一個重點。
2、依法保護民工的合法權益。進城的民工的合法權益不能受到保護是當前一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資問題,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資問題的發(fā)生已經帶來的嚴重的影響。據統計春節(jié)前北京的搶劫偷竊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農民工沒有按時拿到工資有關。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勞動環(huán)境還缺乏起碼的、必要的勞動保護,幾乎每年都要發(fā)生許多的因為缺乏勞動保護造成的重大傷亡事件。最后,應當采取措施保證讓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來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視,獲得平等的人格權。因此,公民基本權益的起碼保障是農民工最緊迫要解決的問題。
3、組織農民有序進城。因為居住的分散性和權益上的弱勢性,農民很難得到有效、真實的工作信息,經常發(fā)生一些上當受騙的事情。由于農民文化程度不高,而在當前社會中有許多工作要求有必要的勞動技能,所以應當對民工進行必要的培訓。但是,要防止這些培訓成為某些部門借機向民工斂財的機會。所以應當建立、健全各種中介服務機構和培訓機構,為農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和必要的培訓,組織農民有序的外出務工。
【三農問題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工作報告】相關文章:
中國三農問題的焦點和出路的工作報告04-03
防汛抗旱經濟調度工作報告范文12-09
高考政治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知識點12-09
企業(yè)經濟運行分析的工作報告04-03
企業(yè)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工作報告11-29
影響大學生消費因素的調查分析工作報告范文04-06
經典三農問題調查報告范文03-01
互聯網開啟中國經濟新境界的工作報告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