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后感1
《論語》“侍坐章”應當是指《先進》篇的最后一段吧?這是《論語》中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但感悟卻只有一句話——現(xiàn)如今,去哪里再找到這樣的師生關系!
這里摘錄這段話,讓大家仔細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捍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墩撜Z》是記述孔子和學生們談志向的文章,記述富有文采,雖是語錄體散文,卻有完整的組織結構,是典型的刻畫人物的一個好短篇。請劃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參考:第一段(開頭??則何以哉)寫孔子向學生問志。第二段(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志以及孔子的態(tài)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為之大)寫孔子評志。解析:首先孔子態(tài)度謙和,善于耐心啟發(fā)誘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談話氣氛;然后其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處,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
重點理解
。1)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表達的主旨是什么?參考: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解析: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
(2)孔子為什么要“哂”子路?對子路的“不讓”應如何理解?參考:“夫子哂之”說明孔子對子路的發(fā)言有些不滿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讓”。解析:“哂”是“笑”或“譏笑”的意思?鬃訉ψ勇返陌l(fā)言不滿意,是因為“其言不讓”。所謂的“不讓”可大致有兩個意思。即:說大話、不虛。從《論語》中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諱。他的耿直坦率,有時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師都下不了臺。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沒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見。對子路的評價應有實事求是的評價。
(3)孔子對學生志向的評論,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參考:“為國以禮”是孔子的基本觀點,同時也可體會到儒家的政治“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解析:對子路的談志,孔子表示不滿。孔子把“禮”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標準,盡管子路在孔門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來,不遵守禮義,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國的。而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則予以肯定,因為他們均禮讓為先。
。4)曾皙述志,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樣的社會圖景?參考: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師對學生進行禮樂教育。在暮春跟學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著在舞雩臺上吹,思念蒼生,歸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從而培養(yǎng)青少年優(yōu)美情操,高潔志趣。這是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
。5)孔子對子路的評論,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怎樣的思想?參考:體現(xiàn)了孔子重視道德修養(yǎng)。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禮治國,但批評子路說話態(tài)度不謙遜?梢娖鋵Φ赖滦摒B(yǎng)、文明禮貌的要求嚴格。
論語讀后感2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的書。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孔子的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這四個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學家。“哲”是指古代有學問的讀書人。具體分類為: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從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第四等是學生自己發(fā)表的言論?鬃佑兄鴾睾偷睦硇灾髁x、深刻的道德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三個思想特色。
論語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啟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傅先生更是用其獨特的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習、交友、為人、中庸、風度、生死等方面闡述人生。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讀到開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對老師、長者的一種尊稱,讓做我老師的我備感榮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學”到底是學什么呢?一般人認為是學習古代的“五經”、“六藝”,但是學“五經”、“六藝”就好像現(xiàn)在的學生在學校上課一樣,你看見有幾個學生真正高興的?所以根據孔子整個思想來說,我認為是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古代,“詩”代表文學——《詩經》;“書”代表歷史——《尚書》;“禮”代表社會科學——《禮記》(有很多詳細的生活規(guī)范);“樂”代表藝術——《樂經》;“易”代表哲學——《易經》。古代的人文學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規(guī)范就在這“五經”里面。“五經”的“經”即永恒的道理,學習五經就是學習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無不凸顯做人處事的道理,尤其是“時”——適當?shù)臅r機。孔子曾用水來比喻人的生命智慧,“智者樂水”,以水為樂,水就是能夠順著地形的各種狀況而調整,碰到山它就繞彎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滿,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夠適應各種情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跟“樂”有什么差別呢?其實差別不是很大,“悅”是內在的一種高興,“樂”是外在顯示出來的笑哈哈、笑瞇瞇的快樂。 “東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边@是跟朱熹同一個時代的宋朝哲學家陸象山說的,所謂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有圣人,心是一樣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這應該是闡述了孔子對待交友的一種方式:志同道合絕不是黨同伐異,而是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純粹追求人生的理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已經學問有成,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聲望,但是照樣不能為人所理解。誰不理解?當然是有權力的人。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時機還不成熟,再有學問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都要照你的方式來做,F(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斥的各種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各種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氣保持君子風度呢?
《論語》的開篇就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互相呼應,然后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自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翻閱了《論語300講》,但是覺得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于: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3
讀完《論語》,我的心中充滿著一種淡淡的感動,因為《論語》總是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們真正的道理,讓我們的心靈歸于平靜之中。讀完了《雍也篇》,也令我從中獲益匪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但是,最令人感動的永遠都是最為簡單而真摯的東西。
《論語·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對于顏回所作的3次評價話語。可以說,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顏回,從這三句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窺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從這一句,我們就能看出顏回的好學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奮好學者,孔子卻說顏回死后再也沒有好學者了,可見顏回品德是勤奮好學,而且在失敗時不會遷怒于人,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為自己的過錯和失敗找出無數(shù)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學的過程中不犯重復的'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求學態(tài)度,只有不遷怒,不貳過,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成就大事業(yè)。
第二句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看來,顏回不但勤奮好學,而且不為生活艱苦所困,是一個大賢者。他即使居住在簡陋的地方,食物僅可以勉強果腹,對于這種情況一般人是無法承受的,但顏回卻自得其樂,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質的貧乏為意。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會被此困擾,為自己所處的情況所抱怨的時候,而顏回從來不改變他那種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孔子才會說賢者回也,又感嘆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賢德。因為這是在什么樣的物質環(huán)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在現(xiàn)今時代,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盡管現(xiàn)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如同顏回一般的安貧樂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而這句話正是孔子對于顏回的仁愛給予的高度肯定,這句話的意思是 “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 即使在艱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著孔子的教導,并且“其心三月不違仁”。從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這“恒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世上事幾乎無不適應這一規(guī)律。而仁心的修養(yǎng)也不例外。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不做壞事。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時間的中國如同卷入了災難的漩渦之中,先是干旱,接著又是玉樹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大家開始呼吁捐款捐贈物資,但是與此同時,我又想到了,每當災難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十分重視公益事業(yè),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會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業(yè),想起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呢?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公益慈善事業(yè),我想說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只是在災難發(fā)生之際,我們才開始關心弱勢的人們,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們有所盡力,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愛心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而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只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不斷添加柴草。但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要么缺柴草,要么懶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只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讀《論語》,就如同是與圣人在對話。其實圣賢的價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人生經驗可以穿越千年的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論語讀后感4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讀后感5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我作為一名教師,在仔細讀了《論語通譯》后,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這些兩千多年后的教育工作者借鑒學習。
一、有教無類?鬃釉趲浊昵熬驼f過:君子授學,有教無類。換成我們今天時髦的說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教育是不應該分對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聰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惡,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什么人都教,這就是一個全民終身免費教育的概念。為什么要搞有教無類,是因為有教無類有好處?鬃痈阌薪虩o類的目的就是盡量多的培養(yǎng)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體現(xiàn)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而由什么人來搞有教無類?孔子說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由此可見,孔子自認自己是君子,也鼓勵別人都來做君子,都來搞有教無類;同時這也有教師素質要求方面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學業(yè)務方面的素養(yǎng)。對此孔子提出了辦法: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也就是說虛心的向所有的人學習。通過這兩個辦法,老師的水平就不斷提高,就不會誤人子弟,至少不會一直誤人子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tài)度是非常謙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呼喚民主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學民主化也同樣得到提倡。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不輕易給學生傷害性或壓抑性批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發(fā)奮學習。
三、因材施教?鬃邮俏覈谝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聽說人有困難,可以馬上伸出援手嗎?”子曰:“有父兄在的話,應先與他們商量該怎么做?” 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子曰:“好啊,馬上去做! 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鬃右虿氖┙痰慕虒W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表現(xiàn),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心理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xiàn)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
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里處處輝映著中國早期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火花,民主的色彩、睿智的目光、平等的問答;這種如師如友的互動教育方式,不正是我們當今的素質教育所努力追求的嗎。
論語讀后感6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說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且,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xiàn)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閱讀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里,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熏陶自己的心靈。讀后,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小學的時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的嶄新,里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復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于是成績總是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初中后,由于學業(yè)競爭的激烈,我終于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舍得?墒浅煽儏s還是不怎么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于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又出現(xiàn)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后來,因為不想再爭執(zhí)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于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zhàn)”。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著學習之余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地關懷所感化,卻又礙于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悅,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態(tài)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于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并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說有笑,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云朵上輕松。
《論語》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國的藝術瑰寶,其中的語錄幫助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與為人處世的方法。讓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創(chuàng)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且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為國家大大小小的建設積極做準備,使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強大、了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承擔起自己在國家中應盡的一份責任,成為國家棟梁,能夠強國盛國。這正是我身為一名中國學生說“愛國”的強烈體現(xiàn)。
在《論語》這部經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壯成長,我要帶著我的中國夢、滿懷著希望地去成長,爭取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墩撜Z》,我的成長因你而精彩!
論語讀后感7
子說:“冉雍這個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統(tǒng)治大權的行政職務.”冉雍便向孔子問詢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子桑伯子這個人也不錯,可惜不依禮樂.”冉雍說:“如果內心充滿著‘敬’而言行又表現(xiàn)為‘簡’,這樣的人來掌握一方統(tǒng)治大權,不也是可以的嗎?如果內心便充斥著‘簡’而言行也表現(xiàn)為‘簡’,這樣不是太過于‘簡’了嗎?”孔子說:“冉雍說的沒錯.”
當孔子評價冉雍時,并沒有具體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格到底是什么.但通過冉雍與子桑伯子的比較,我們便可以明確這一點了.但這個比較并不是孔子直接了當?shù)卣f明的,而是通過冉雍的提問引出了孔子對子桑伯子的評價:“可”但卻“簡”.問題是,這一評價仍然十分模糊,于是冉雍對“簡”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冉雍在分析中使用了兩兩相對的四個概念:居、行,敬、簡.我們可以看到,冉雍顯然是“居敬而行簡”,而子桑伯子則是“居簡而行簡”,則“居敬而行簡”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評價的關鍵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孔子曾明確地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讀得》14)又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見本章后)相對于夏、商二代來說,孔子很明確地選擇了周的禮樂文化.在他看來,夏、商二代缺少“禮”對人的修飾(“禮”是周公旦制禮作樂的結果),因而人顯得“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缺少文化,是野蠻人.當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禮”飾身時太過于強調“禮”,那樣的人顯得虛偽,后世理學時期所出現(xiàn)的“假道學先生”便屬于這一類型.孔子所要求的是“文質彬彬”,以“禮”合理地修飾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太矯情,也不能不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修飾.
《禮記》開篇說“毋不敬”(《禮記·曲禮》),而其中所記載的各種對人的言行的規(guī)范,其最終的目的也在于使人做到“敬”,“敬”在“禮”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由此來看,“居簡而行簡”顯然缺乏對“敬”的堅持.那么孔子為什么又會認可“居敬而行簡”這種對“敬”的解釋呢?
首先,孔子已經說過要“文質彬彬”,“居敬而行敬”顯然太矯情,屬于“文勝質”的一面,“居敬而行簡”則做得比較好,既有內心的“敬”,又不張揚.
其次,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則所謂“居敬”正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而“行簡”則是對他人的.寬容態(tài)度.《大學》說:“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這也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的表現(xiàn),同時還說明了只有經過嚴格地修身,才有可能達到“喻諸人”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治理國家的最終理想,這與孔子因為冉雍“居敬而行簡”而認為他“可使南面”同出一轍.
“居敬”,不但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方法,但即使我們做到了這一點,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因此而炫耀于人(事實上,如果我們炫耀于人,那代表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做到“居敬”).“炫耀于人”實際上是內心的“敬”表現(xiàn)到人的言行時的一種錯誤態(tài)度:從大的方面講,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到了嚴格的要求而要求別人也能夠做到;從小的方面來講,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時刻都不忘記在別人面前故意表現(xiàn)一番.“居敬”只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對自己的一種態(tài)度.能夠做到“居敬”的人,對內而言,能夠謹守自己的真人狀態(tài),而不讓自己在孤獨的世界里顧影自憐,對外而言,又能夠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包括贊譽和挫折),而不讓自己在喧囂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經典名句05-08
論語的讀后感04-03
《論語》讀后感05-05
論語讀后感05-09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05-11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05-02
論語最經典語句05-03
經典論語名言大全05-08
《論語》經典名句及大意05-08
《論語》精選哲理名言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