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春秋史讀書筆記隨感
篇一:春秋三傳讀書筆記
春秋三傳讀書筆記
“經(jīng)之至者,道也!备(wù),何以明焉?走觀以為的的,謹察方覺佹佹。故抱樸子言:“膚表不可以論中”。蓋中之蘊繁,顢頇不省,以翦翦之心索之于達道,安能搴其芳歟?所以,君子脅肩累足、旰讀昃思,求其大臧。夫典籍不可嬉廢,三日不窺,則中心耄思,莫名悼怵,杌隉不能自已。及展卷半日,浞浸其內(nèi),方駘蕩弛意,動如醪醉。
《春秋》傳之也久矣,后雖經(jīng)多家注疏傳說,然《春秋》語貴而意篤,又去時彌遠,其間多處猶存狐疑,駑駘閱之,成糲粢如下,乃妄效輪扁之議。管窺人倫之本心,蠡測處世之原法,以資當世之用也。
隱公元年
。s前722年立,隱公立后二年,周平王崩,其太子洩父早死,后立周平王孫林,約前719年,是為周桓王。隱公前712年薨。語在《史記》)
其一;初,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
魯隱公乃惠公庶長子,姓姬名息,桓公之兄也,惠公薨時,桓公允年少,國人立息攝政國事,是為隱公,隱乃謚號,《謚法》:不顯尸國為隱。隱公素欲讓位,其攝政十一年,公子揮陰請之于桓公后使人弒殺隱公。擁立桓公。
惠公名弗涅,孝公子也。
隱公出于惠公妾聲子,聲子乃惠公元妃孟子兄女也,《左傳》言元,即惠公首嫡夫人也,次嫡夫人乃仲子,孟子、聲子、仲子皆宋人,子姓。聲子未登夫人,故稱繼室,聲為謚號。孟(同伯)與仲皆為倫序字也。孟子乃子氏之長女,庶長稱孟,嫡長稱伯,仲子亦乃子氏次女。孟子、仲子不知其是否同出一父。孟子無謚,乃先夫死也!肚Y》錄: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鄭玄以為后之言后,蓋執(zhí)治內(nèi)事在夫之后也;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德也;孺之言屬,言其系屬人也;婦之言服,言其服事人也;妻之言齊,言與夫齊等也。庶人之賤,見其齊等也。以上因其爵之尊卑為立別號,其實皆配夫,通以妃為稱。(斯見孔穎達之《春秋左傳正義》)。
仲子乃宋武公女也,隱公息及長,欲娶宋女,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允,登其為夫人,立允為太子,即桓公。語在《史記》。
《左傳》載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于手曰“為魯夫人”,余以為不實,《史記鄭世家》此處亦未有此錄,然《史記晉世家》中則載成王弟唐叔生而文在手曰“虞”事。夫人生而手小,以嬰兒之手成四字之文,其微何辨?況篆文書寫筆劃繁復(fù),安能成焉?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手紋容或似之?固當有似之者。孔公以手紋或有似之言其然,某以為亦不妥,嬰之始生也,掌細膚稚,紋絡(luò)未開,主線克明,狹紋駁雜而淺,何能定其所似?計斯事乃宋君之訛語,當是時,宋弱于魯,意在結(jié)強魯,故以此貴其女,而成其之大事也。如“陳
勝王”之于魚腹(語在《史記外戚世家》),鉤弋為孝武伸之雙拳也(語在《漢書外戚傳上》),古史之內(nèi),多有以神幻大言而傳異事于人者,各臧其心,皆傳之玄虛,殊不信許。
孟子無子。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又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語見《春秋公羊傳》)。嫡幼,故立長以攝當國。
宋國乃殷商之余脈。子爵。周武王有天下,封帝辛子武庚祿父于舊殷都,今河南安陽,以其弟管叔鮮、蔡叔度傅之。后為亂,周公殺之,封微子開于宋,封武王同母弟康叔封于衛(wèi)。
其二;元年春,魯隱公之元年。王正月,周平王四十九年正月。 其三;邾地在今山東鄒縣。蔑,或做眛,地名,今山東卞縣南。 其四;周宣王立二十二年(約前805年)封其庶弟友于鄭,友乃周厲王之少子,伯爵,姬姓。魯隱公元年乃鄭莊公二十二年也。鄭莊公即位于前744年。
其五;鄭伯克段于鄢。鄢,地名,鄔國義編《國語譯注》注今河南鄢陵西北,杜注為潁川鄢陵。
克字,古今注解有別,李夢生編《左傳集解》,內(nèi)杜注意乃得儁(通。┰豢,言共叔段勢力之強大,足以敵國。據(jù)此以為,克乃春秋筆法,以言共叔段之僭國不臣極也。鄭伯克之,為鄭伯鏟除一大奸佞,抑或言鄭伯得勝完美且意義重大。
《公羊傳》曰:克之者何?殺之也。不信,然段并未見殺,乃出鄢奔共,后與子滑得衛(wèi)州吁助,合宋、陳、蔡三國反兵攻鄭,不遂。
所以曰克,《公羊傳》曰:乃大鄭伯之惡也。母欲立之,己殺之,勿與而已。按:鄭伯實未與,然不能厭其母弟之貪,母與弟先欲奪之,于鄭伯又奈何?另言《春秋》所以不書弟段,乃由其當國也。
《谷梁傳》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按:斯謂段羽翼豐滿,勢力成型,鄭伯若欲殺之,乃時機恰好,殺之可也。隱含鄭伯之為此事,處心積慮,早有伏筆。又曰不書弟段或公子段,乃貶共叔段失子弟之道,以成鄭伯之美。故曰:《春秋》貴義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其在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按:以此篇觀之,《左傳》尤貴乎史實,然不乏附會之記事!豆騻鳌贰ⅰ豆攘簜鳌酚戎亍洞呵铩分⒀源罅x與經(jīng)文本身,前者重析《春秋》貶諱之內(nèi)涵,后者重明《春秋》褒揚之大道。故范寧曰:《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豆攘骸非宥,其失也短!豆颉忿q而裁,其失也俗。誠不我欺也。
劉利、紀凌云譯注《左傳選讀》中,克意為戰(zhàn)勝。
其六;武姜生鄭莊公,寤生,寤字古今存疑。中華書局出版楊伯峻注《春秋左氏傳》:“寤字當屬莊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猶言逆生,現(xiàn)代謂之足先出”并曰明焦竑于《筆乘》內(nèi)已有是說。許嘉璐主編《古代漢語》載:寤(音悟)生,逆生,足先出。通啎(音五),不順。杜注釋為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按:某合此解,孔穎達于《春秋左傳正義》中亦執(zhí)此說,曰: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始覺其生。寐寤而生極言其生之易也,古人作文,喜極言繪事摹物,另女子生產(chǎn)
之事,個體差異有之,或痛欲較高生易,或痛欲較低生難。嘗聞有孕婦,生前未有征兆,忽覺腹稍隱痛,不意,如廁,少待,產(chǎn)嬰于內(nèi),己竟不甚覺,驚異之。另多聞有中學少女,意外懷孕不自知,一日如廁,竟產(chǎn)子于里,亦詫而不甚覺焉。凡此類,或為早產(chǎn)不足月,或為足月而子身不足重,有矣夫。抑或武姜夢中些許腹痛,由其痛欲較高未覺,夢寐殊沉,及寤已生,此類頗似夢遺,遺尿之人常夢寐益深,多于夢中尋覓茅廁,亟不可待,忽入隱蔽之所在,悅甚,即撩衣解帶,肆意釋放,至衾被皆濕,中褲浥暖,方出夢外,頓恨丑事發(fā)于不覺。遺精亦大同,似寶玉于夢中為警幻授云雨之事,以至冰冷粘濕,待寐寤后亦驚得一身冷汗。武姜之生莊公頗如是,寐前不覺,入夢甚昏,寤后方明產(chǎn)子,故驚。
楊伯峻釋為手足倒逆即今之所謂難產(chǎn),今人醫(yī)學手段之高超,產(chǎn)科名醫(yī)尚不敢小覷難產(chǎn)之現(xiàn)象,猶不能輕得之,故常用剖宮產(chǎn)術(shù)以對,況以春秋之醫(yī)學水平,難產(chǎn)之生還者能有幾人?剖宮術(shù)始出于十七世紀,今賴斯術(shù)存,由難產(chǎn)而死者鮮矣哉。況難產(chǎn)之原因眾多,如嬰大難產(chǎn),嬰首未入盆難產(chǎn),足先出難產(chǎn)(胎位不正)等等,其中以足先出難產(chǎn)為最甚,常伴大出血,生產(chǎn)難度極大,母子死亡率極高,一足先下益甚。因其險矣,故今逢此狀,醫(yī)院必剖宮求雙保,以免罹難。當足先出時,雙臂上張后出,肩腋與人道悖逆,益難出也。當世雖醫(yī)學科技飛越,每歲尚有相當之產(chǎn)婦卒于此事。況春秋時耶?《左傳》謂寤生,乃生之極易,所以驚姜氏,乃以莊公之生之忽然而驚也,人之見驚,非難而能也,愈難則時必長,何由而驚,驚者當出于不意,
篇二:淺談春秋
淺談春秋
春秋,有多種含義,或泛指歲月,或指我國古代魯國的史書《春秋》,還可以表示歷史上那個被稱為“春秋”的時代。在這里我要說的就是那個被命名為“春秋”的時代,那個繼夏、商、周三代鼎盛統(tǒng)一之后的第一個動亂年代。
對春秋的認識最初來自《左傳》!洞呵铩返脑木喣,不過一兩句話就把一件復(fù)雜的事說完,而《左傳》結(jié)合史實對《春秋》進行詳細的解讀,我想,讀《左傳》應(yīng)該會更容易明白吧,于是,我開始了《左傳》的閱讀之旅。讀《左傳》讀了沒幾頁,我發(fā)現(xiàn)以我淺薄的古文知識根本啃不動這部經(jīng)典,無奈之下,只好再借了一本現(xiàn)代文寫的《春秋史解讀》以幫助理解,這樣以后,才能繼續(xù)把《左傳》啃下去?袝倪^程中,對春秋有了更深的認識。
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勢力真是很弱小,小到連一個小諸侯國都不如,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是名存實亡,但他畢竟還保有這個虛名,于是便被各個強大的諸侯借來當作稱霸的一個工具,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晉文公稱霸時的“天子出獵”一事,所謂“天子出獵”,實際上就是晉文公叫周王來見證自己成為盟主的事實,只是當時寫書的人避諱直白地寫這件讓周天子如此丟臉的事,因此寫成是“天子出獵”。由此我又想到《左傳》中一些字眼,在《左傳》中,對各諸侯國的稱呼并不完全相同,如在說到齊侯時說的是“侯”,而在說到楚王時并不稱其為“侯”,而稱為“楚子”,據(jù)參考書所寫,對諸侯國的稱呼不同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周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等等級,這里的稱呼是按照各國的爵位來說的;另一種說法說“子”這一稱謂是針對夷狄的叫法,表示中原人對蠻夷君主的輕視。兩種說法,不知孰真孰假,也許都有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兩種說法都體現(xiàn)了《左傳》,又或者說是體現(xiàn)了《春秋》的作者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同時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春秋時期人們?nèi)匀环浅W⒅氐燃壣矸荩y怪即使是晉文公、齊桓公也只稱霸主而未敢稱王。另外,《左傳》非常注重禮的宣傳,例如,《莊公十八年》中說到“十八年春,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瑴,馬三匹,非禮也。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教,不以禮假!薄冻晒辍分袑懙健岸Y,身之干也”,(魯)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義,為安其居”,“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都說春秋無義戰(zhàn)、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但從與春秋有關(guān)的書來看,春秋的等
級、禮制觀念并非完全受到破壞,也許這里所指的禮制受破壞多指上層階級的越禮行為,如國君的喪葬規(guī)格僭用天子規(guī)格,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等,而從整體上看,下層的奴隸、平民與上層的貴族之間依然是等級分明,禮教分明的。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一點猜想,但同時也是我閱讀的一些感想。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值得深究之處,春秋這個時期,戰(zhàn)爭頻繁,但同時社會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力以及思想等也在長矛鐵戈中發(fā)展,要想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春秋,單憑一兩本書是遠遠不夠的,探索大時代,從管中窺其一斑,難見其全貌,以后還要更廣泛地閱讀,這樣,即使不深究,從宏觀上來說也能拓寬自己的眼界,能夠從多個側(cè)面了解春秋。
篇三:歷史要籍
《三國志注》
南北朝時裴松之所著。他一反傳統(tǒng)做法把重點放在史實的增補和考訂上,裴松之不僅開創(chuàng)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對研究三國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度龂咀ⅰ肥俏覈糯匾氖穼W著作,也是陳壽《三國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后漢紀》
是東晉史學家袁洪所著。是一部記載東漢王朝的斷代史學書,記事上起劉秀稱帝,下至曹丕滅漢!逗鬂h紀》取《后漢書》之所長與廣泛參考了各方面的資料撰寫而成,比荀悅的《前漢書》史料價值更高,與后漢書可起相互參考的作用,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史料。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代記述宋高宗趙構(gòu)一朝史事的編年史書。共二百卷,作者李心傳。該書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要錄》的編著繼承了《通鑒》和《長偏》的傳統(tǒng),全書以官修的日歷,實錄,會要為基礎(chǔ),廣泛搜集各種記載,經(jīng)過精細的考訂做出自己的論述,《要錄》一書,包括宋高宗一代的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個方面的敘述,也記錄了金太宗完顏晟,金熙宗,金海陵王完顏亮三代的史事,為研究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通鑒紀事本末》
是我國第一部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作者是南宋的袁樞。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的重要史實,以事件為中心,按《資治通鑒》原來的年次,分類編輯,抄上司馬光原文中的史論,共編采239個事,另附66事。始于《三家分晉》終于《世宗征淮南》。共42卷,其內(nèi)容雖未超過《資治通鑒》范圍,僅作形式改編,但剪裁精密,取舍合適。
《今文尚書》
相傳由孔子編訂的尚書到西漢初年已成散佚,后來由濟南的伏生復(fù)原28篇。由于伏勝用漢初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的,所以后人稱之為《今文尚書》。
《古文尚書》
相傳在漢武帝時期,在孔子舊宅墻壁中發(fā)現(xiàn)了一部尚書,比伏勝的多16篇,而且是用漢以前的古文字抄寫的,一次叫做《古文尚書》,后來散佚,現(xiàn)在僅存有篇目和少量的佚文。
偽古文尚書
指今傳的古文尚書25篇和孔安國的?尚書傳?。是東晉學者梅賾所獻,曾經(jīng)列入?五經(jīng)?,到了宋代,開始有了學者對它的真?zhèn)斡辛藨岩,如朱熹,明清以來的學者相繼考證辨?zhèn)握婕伲绕涫乔宕鷮W者閻若琥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定它是偽做的學書,閻的考證得到學術(shù)界的贊同,所以認為它是偽古文尚書。
《通典》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該書是我國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在此之前,劉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啟發(fā)撰寫《通典》。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歷代典章制度。全書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各門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全按歷史順序排列材料?蔀楹笕搜芯康湔轮贫忍峁┍容^系統(tǒng)的史料。
《三通》
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鄭樵《通志》、宋末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锻ǖ洹肥俏覈糯A糁两竦牡谝徊康湔轮贫韧ㄊ。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歷代典章制度。全書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一制度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歷史。紀傳部分全部抄寫舊史,無甚創(chuàng)新。惟有“二十略”記載的名物、典章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段墨I通考》記載了從上古到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的歷朝典章制度。全書分成《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等二十四門,所載內(nèi)容范圍,遠比《通典》廣泛,所分節(jié)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唐大詔令集》
北宋宋綬及其子敏求所編撰,是唐代各朝詔令的總集。全書一百三十卷,直接涉及唐代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選舉、職官、婚姻制度及與各民族關(guān)系,保存了豐富的資料,是研究唐史的重要依據(jù)。原書長期無刊本,僅有抄本流傳,所以不同版本都存在部分缺、訛。唐代詔令,《新唐書》未收;《舊唐書》雖選載,但多有刪節(jié),或有訛傳。此書雖也有刪節(jié),但仍可補兩《唐書》之不足。
《宋大詔令集》
中國北宋九朝詔令文書匯編。原名《本朝大詔令》或《皇朝大詔令》。此書是由宋媛子孫在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 編纂的。凡240卷。今本缺卷71~93﹑卷106~115﹑卷167~177﹐實存196卷。該書收錄自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年間頒布的詔令文書3800馀件全書分門別類﹐按年系月編次。分帝統(tǒng)﹑皇太后﹑妃嬪﹑親王﹑皇女﹑宰相﹑典禮﹑政事等17門﹐其中典禮﹑政事二門類目最多﹐如政事門下分50馀類﹐類下分目﹐目下又設(shè)子目﹐約占現(xiàn)卷帙的一半。內(nèi)容涉及廣泛﹐體例與《唐大詔令集》相似。它對研究北宋歷史和考訂﹑補充史書的誤漏有重要參考價值。惟所錄宋代詔令不全﹐《宋會要輯稿》中的不少詔令未見諸該書。
《國語》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它的編撰方法“以國分類,記言為主”,故名《國語》。相傳為左丘明所作,記載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三家分晉的史事。先有二十一卷,記載了各國成敗,辯說,諷刺,陰陽律歷,朝聘及部分歷史事件及傳說,國語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在內(nèi)容上偏重于記述歷史任務(wù)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的最大特點。全書約七萬余字,是研究春秋歷史的重要文獻。
《戰(zhàn)國策》
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的策謀及言論,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及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劉向校訂編,全書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記載了春秋以后至楚漢之爭二百四十五年的事,宋時有缺失,曾鞏作了訂補!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該書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文史通義》
清代章學誠撰寫的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分為內(nèi)外兩篇共八卷,外篇言方志,內(nèi)篇論文史,六經(jīng)皆史是其理論核心,全書內(nèi)容廣泛,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jīng)教,言功,史德,方志等。
《三朝北盟匯編》
南宋徐夢莘撰寫。該書記述了徽欽高宗三朝四十五年間宋金和戰(zhàn)史料,故名。其編排方法是:按時間順序排比史事,每事先立一綱,后錄史料原文,故兼有編年史和史料匯編性質(zhì)。此書記事雖只有短短四十多年,但史料十分豐富,據(jù)《四庫提要》統(tǒng)計,所引用書共196種,而文集之類不計其數(shù),由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徽欽二宗部分散佚,而此書這一部分共有一百多卷,就更值得珍視了。
《漢書》與《史記》比較體例方面有哪些創(chuàng)新?
《漢書》在體例寫法上繼承了《史記》,但也有不少創(chuàng)新之處:
。1) 開創(chuàng)了以紀傳體斷代為史的先例;
。2) 《漢書》的體例結(jié)構(gòu)與《史記》相比有較大的變更調(diào)整,改“本紀”為“紀”,改“書”
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把《史記》五體變?yōu)樗捏w。
(3) 在‘表“這部分,《漢書》共寫了八表,與《史記》相比增加了古今人表,百官公卿
表;
。4) 豐富與發(fā)展了史記八書,共立“十志”,新創(chuàng)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個志。
。5) 人物傳記的分類比《史記》更要科學合理,有專傳,合傳,類傳,民族傳。
《資治通鑒》的歷史編撰貢獻:
(1) 大大提高了編年體史的編撰水平。《通鑒》是集體編修,有制定嚴格編寫凡例與工作
程序,司馬光在編修時規(guī)定先編叢目,次作長編,最后定稿的工作程序,體現(xiàn)了全書體例一致,條理清晰,史料豐富;
。2) 在體例方面有突破,傳統(tǒng)編年體以時間為敘事之本位,紀傳體以人物或事件為敘事
本位,而通鑒在時間本位為主的前提下,兼用事件本位,把這種方法作為重要的記事方法并大量使用,突破了按時間順序為記事的紀傳體例。
(3) 首創(chuàng)編年體系列組合式成套著作,以《通鑒》為主題,先后編撰了《通鑒釋例》、《歷
年圖》、《通鑒目錄》等,組合成了一個系列整體,多角度多類型多層次發(fā)展了編年史。
《史通》價值:
。1)史通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評論著作,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史著作。中國史學非常發(fā)達,流傳下來記載歷代王朝的歷史的很多,但長期以來卻缺乏史學理論方面的專著,直到唐代劉知幾才撰出了這一部具史學理論性質(zhì)的著作。
。2)史通以大量的篇幅討論了史書的體例、內(nèi)容和編撰方法,在體例方面劉知幾認為必須嚴謹,而紀傳體和編年體相比,紀傳體更應(yīng)該注意體例的嚴謹。他認為紀傳里面表、傳各部各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撰書時必須嚴謹體例,這樣才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在內(nèi)容方面,劉認為史書并不一定要記載社會歷史的一切現(xiàn)象,而應(yīng)該記載像萌悅五志、三科方面的內(nèi)容。達道義、新法式、通古今、著功勛、表賢能;敘沉革、明罪惡、旌怪異。在編撰方法上,編排次序要明晰嚴謹,不能駁雜凌亂,在收集資料上要廣闊,在選擇材料上要精、嚴。
。3)史通論述了一個優(yōu)秀史學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和應(yīng)有的寫作態(tài)度。一個優(yōu)秀史學家必須具備才、學、識,史才指文字表達能力,史學指讀書多,掌握的材料多,具有淵博的知識,史識指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非曲直判斷的能力。
列舉題:
二.列舉
1. 列舉出唐宋時期的地理名著
《元和郡限制》
《太平寰宇記》
《元豐九域記》
2. 列舉宋元時期會要文獻
《唐會要》
《五代會要》
《宋會要輯稿》
3. 列舉清代三部考史名著
《廿二史考異》
《廿二史劄記》
《十七史商榷》
篇四:中國文化史讀書筆記
《中國文化史導(dǎo)論》 讀書筆記
《中國文化史導(dǎo)論》一書由錢穆先生編寫,先生在弁論中首先提出文明、文化二字之區(qū)別開言,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zhì)方面,文化偏在內(nèi),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nèi)部精神累積而產(chǎn)生,文化可以產(chǎn)出文明來,文明卻不一定能產(chǎn)出文化來。其次對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的根源進行探討得出自然環(huán)境的差別從而影響生活方式,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精神。再次人類文化分為三種類型:游牧文化、農(nóng)耕文化、商業(yè)文化。游牧、商業(yè)文化起于內(nèi)不足,從而向外需求,因此是流動的、進步的。農(nóng)耕文化是自給自足的,是靜定的、保守的。最后對于中國文化。認為我們應(yīng)該從全部歷史之客觀方面來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首先其具有復(fù)雜性,要學會通視其大體,其二具有完整性,從物質(zhì)生活到集體生活以及內(nèi)心生活,然相互間息息相關(guān),牽一發(fā)動全身。其三具有發(fā)展性。本書共十篇,以下為自己整理所得各章所言:
第一章 中國文化之地理背景 共闡述以下觀點:1、中國文化不僅比較孤立,而且比較特殊。(獨自發(fā)展)【1】?地理背景上:中國文化發(fā)生在特別大的地面上,有重要的水系,有堪作農(nóng)耕憑借的灌溉區(qū)域........?氣候上:埃及、巴比倫、印度全都在熱帶,物產(chǎn)豐富,衣食易給,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文化大底從多量的閑暇時間上產(chǎn)生,而中國在北溫帶的較北地帶,黃河流域的氣候雨量是不能與其相比的。因此中國人開始便在一種勤奮耐勞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他的文化。?經(jīng)濟形態(tài)上,中國文化建立在農(nóng)業(yè)上,西方則是建立在商業(yè)上。2、古代中國是小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文化社會,因而不易形成偉大的國家組織,容易遭受異族侵凌,但更易達頂點,直到現(xiàn)在,只有中國民族在世界史上仍見其有雖若陷于老朽,而仍有其內(nèi)在尚新之氣概,此又為世界諸民族所不逮!7】3、歐洲文化與東方中國文化兩大文化比較:?希臘與中國西周乃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希臘沒有他們共同的政治組織,是市府政治,而中國大體都有一個中央政府。?西方羅馬與東漢:羅馬帝國由征服而完成,漢代中國則是一脈相承。?在西方的中古時代,北方蠻族完全以一種新的民族出現(xiàn)而為此下西方歷史之主干,舊的羅馬人則在數(shù)量上以成被壓倒的劣勢而逐漸消失。反之,在中國史上,魏晉南北朝時代,依然以舊的中國人為當時政治、社會、文化各部門各方面之主干與中堅。 其指出我們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我們先應(yīng)該習得中國人的觀點,再循之推導(dǎo),否則若從另一點來觀察和批判中國史和中國文化,則終必有搔不著痛癢之苦!20】
第二章 國家凝成與民族融合 講述中國文化史注意兩事,第一是中國文化乃由中國民族獨創(chuàng),民族與國家,在中國史上,是早已融凝為一的,第二則是中國文化演進是一脈相承、傳統(tǒng)不綴的。 1、中國民族---在歷史上分為4個時期:從上古迄于先秦、自秦漢迄于南北朝、自隋唐迄于元末、直至滿洲入關(guān)至于現(xiàn)代。2、國家--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里,也常把國家觀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觀念里。民族融合即是國家凝成,國家凝成亦正為民族融合。然而就西方而言,希臘人是有了民族而不能融凝成國家的,羅馬人是有了國家而不能融凝為民族的。3、華夏民族--中國在很早的古代,即有一種姓、氏的分別,男子-氏 表示其部落之居地,女子-姓 表示其部落之血統(tǒng)。中國在很早時代有同姓不婚,其促進相互同化有利于民族形成。4、封建 西周封建制度是周部族一種武裝的移民墾殖與政治統(tǒng)治,西周封建包含兩個系統(tǒng),一是家族系統(tǒng)的政治意味,表現(xiàn)空間的展拓;一是歷史系統(tǒng)的文化意味,表現(xiàn)時間的綿歷。
第三章 古代觀念與古代生活 講述各種觀念及其生活情況 1、民族觀念 古代中國人似乎沒有一種很清楚的民族界限。古人所謂的蠻、夷、戎、狄其重要的分別不外兩個標準:一是生活方式不同,非農(nóng)業(yè)社會又非城市國家,一是未參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國的地位。
2、宗教觀念:根據(jù)殷墟甲骨文,當時已有上帝觀念。周代人祖先配天的觀念,在商代甲骨文里早已有了。商代是一個宗教性極濃厚的時代,故說殷人尚鬼。周代,以上帝論為其統(tǒng)治制造輿論并有祭天制度(郊祀制度)、祭祖制度(宗廟制度)。宗教為政治所吸收。3、國家
觀念:常有一個天下觀念超乎國家觀念之上,國家并非最高最后的,諸夏同盟的完成,證明他們多不抱狹義的國家觀念。戰(zhàn)國時代除卻各國貴族世襲階級為自身地位打算,因而或有采取狹義的國家觀念外,其他民眾,無論是士大夫智識分子或勞工勞動分子,他們?nèi)皇`在狹義的國家觀念里,他們?nèi)加幸怀絿业膰H觀念,或可說是世界觀念,即天下觀念之存在,這亦便是秦能統(tǒng)一東方各國的一大原因。秦國的統(tǒng)一只能算是當時中國人天下太平世界一統(tǒng)的觀念之實現(xiàn),而并不是某一國家戰(zhàn)勝而毀滅了寧外的某幾個國家。4、人道觀念 是一種內(nèi)層主動而積極方面的。中國文化是一種現(xiàn)實人生的和平文化其泉源便是人道觀念(忠恕、愛敬)其根本是家族觀念。孝弟之心便是人道核心。正因為中國人由家族觀念過渡到人道觀念,因此把狹義的民族觀念與國家觀念轉(zhuǎn)而超脫解放了。5、生活狀況表現(xiàn)為農(nóng)耕與游牧生活之消漲。6、封建崩潰后之新社會:諸侯各自漲破封建格子,平民社會、農(nóng)耕村落的勢力,亦同樣的漲破封建格子。有東方出相、西方出將情形---平民世界。
第四章 古代學術(shù)與古代文學(中國在先秦時代,早已完成了國家凝成與民族融合兩大事業(yè),同時中國民族的學術(shù)路徑與思想態(tài)度也大體在先秦時代奠定)此章約略敘述孔子以前典籍。1、孔子以前古典流傳至今的,?尚書:分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兩種。?詩經(jīng):詩經(jīng)年代后于尚書,韻文較散文晚出,民間性的文學作品較后于上層統(tǒng)治階級政治性和歷史性的文件,這也可以說明中國文化之一個特征。詩經(jīng)作品年代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魯宣公時?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易經(jīng):包含有3個最重要的基本觀念,其一:人類自身內(nèi)部所有男女剛?cè)岬奶煨浴F涠喝祟愒谕饷嫠夥甑沫h(huán)境。其三:道(自己考量自己的剛?cè)嶙诵裕c外部的環(huán)境命勢,而選擇決定其動靜進退之態(tài)度,以希望趨兇避吉的)。2、孔子以前未知的失傳的典籍:?禮書 ?春秋-是史書,孔子春秋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貢獻約有三要點,其一打破國別為史,其二褒貶,其三打破史官專業(yè)。3、春秋時代的賢人,孔子出始為中國史上平民學術(shù)之開始,春秋以下之平民學者最著名的有儒墨兩派。?儒---術(shù)士之稱,有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鬃诱綄⒐糯馁F族學傳播到平民社會的第一人。?墨---本義為刺面涂色以為奴隸標志的刑名,取義于古之墨刑。4、儒墨兩家思想對比(中國古代是將宗教政治化、又將政治倫理化,以王權(quán)代替神權(quán),用師權(quán)來規(guī)范君權(quán))儒講人道、平民道,講孝弟、忠恕,即仁,孟子主張兼愛,徹底反對禮樂,孔子派儒家思想缺點主要是看重人生,略四周物界與自然,重現(xiàn)實政治,略下層,忽略內(nèi)部素樸、真實。莊老道家,承接儒墨兩派而自為折變的。5、中國古代學術(shù)簡括敘述:孔子以前是經(jīng)書,貴族階級學,是貴族學時代,而孔子以后則是子書,在平民階級手里,是平民時代。6、中國文字具有2個特征,一為象形即象意與象事,其二為利用曲線描繪輪廓。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創(chuàng)建 1、秦漢政府--充實改進:秦漢政府對匈奴只有兩條道路,一為隔絕即長城,再同化、融合以及和親政策,二為招徠,即少數(shù)民族遷移內(nèi)地,漢人前往邊疆,實行文化教育。西周時代是封建制的統(tǒng)一,秦始皇帝建立郡縣制的統(tǒng)一政府,漢高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為天子的統(tǒng)一政府之開始。2、調(diào)和與統(tǒng)一的三條道路,其一為超然于儒墨道諸家之上而調(diào)和統(tǒng)一,代表為呂不韋《呂氏春秋》,其二為道家為宗主而調(diào)和統(tǒng)一儒墨及其他各家,代表為淮南王書,其三為儒家為宗主而調(diào)和統(tǒng)一道、墨及其他各家,代表為自李斯至董仲舒。最終焚書--思想統(tǒng)一自然姿態(tài)。3、當時政治上的大體演變:五經(jīng)博士的出現(xiàn)。4、秦漢時的政府:在皇帝與王室上:商為兄終弟及,家屬觀念超于王統(tǒng)觀念,周為父子相承--長子繼承法,王統(tǒng)觀念超于家屬。5、當時政治上的幾個要點:其一:皇位世襲象征天下一統(tǒng)。其二,丞相輔佐皇帝,為政府領(lǐng)袖,擔負實際行政責任,選賢舉能。其三全國官吏皆由公開標準考選,最要條件是受過國家指定教育,其四入仕名額依各地戶口數(shù)平均分配。其五,全國民眾在國家法律下一律平等,納賦稅、服兵役均由法令規(guī)定,國內(nèi)取消貴族特殊權(quán)利,國外同化蠻夷低級文化,期求全世界更平等更和平之結(jié)合。6、秦漢時國家體制:大體人類組織國家,不外乎集中類型:其一如古代西方希臘之城市國家。其二如
古代西方羅馬帝國以及近代英、法帝國等。其三則如近代美德聯(lián)邦及蘇維埃聯(lián)邦。而秦漢為郡縣的國家。
第六章 社會主義與經(jīng)濟政策 1、中國政治思想上的民本觀念:古代東方封建社會崩潰的兩大原因,其一為兼并:井田制破壞,農(nóng)村物產(chǎn)狀態(tài)消失。其二為因政治集中而商業(yè)集中,政治擴大而商業(yè)擴大。2、社會經(jīng)濟貧富不均。3、當時獲利最大商業(yè)為鹽鐵酒等。
4、漢武帝的經(jīng)濟在當時并不收效,而且流害甚大,后王莽變法最大目標是經(jīng)濟問題,提高農(nóng)民生活標準,裁抑富商大賈資本勢力。5、經(jīng)濟生活。6、漢代讀書人狀況:由農(nóng)業(yè)社會里出身,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涯,凡仕宦為官的,即不許兼營商業(yè),經(jīng)商為富的人,雖富而不榮,耕讀傳家的人雖貧而尊,“黃金滿篋,不如遺子一經(jīng)”,東漢社會既不是貴族中心,又不是軍人中心,亦不是富人中心,而成為一種士人中心即讀書人中心的社會了。
第七章 新民族與新宗教之再融合 1、魏晉南北朝時:新民族的羼雜以及新宗教的傳入:西方是變異,羅馬民族衰亡,日耳曼民族代興,羅馬文化衰亡,希伯來宗教文化繼之代興。東方是轉(zhuǎn)化,自古以來諸夏民族的正統(tǒng),自古以來諸夏文化的正統(tǒng)。漢代四百年的全盛期,何以到底也不免一個衰退的突然降臨呢?這大體不外乎2個原因,【132】其一東漢王室繼承著四百年的長治久安,安富尊榮積而腐化。其二東漢士人為當時社會領(lǐng)導(dǎo)中心。2、異民族之羼雜:異民族:指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意味不同的人民集團而言。實行懷柔政策。
3、魏晉南北朝時期實在是繼續(xù)著春秋以前完成了中國史上第二次的民族融合與國家凝成的大貢獻。4、新宗教之傳入:儒家思想可以代替宗教作用,是一種現(xiàn)實人生的新宗教,已具有宗教教義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與平等性,亦具有宗教家救世救人的志愿與能力,其與宗教之不同處為:?宗教理論建立在外面上帝與神之信仰,而儒家則信仰自心。?宗教希望寄托于來世與天國,而儒家則寄希望現(xiàn)在,即在現(xiàn)世寄托其理想。中國人民感覺需要宗教的一個最大理由便是【139】在王室腐化,士族興起,現(xiàn)實人生理想消失,人心無寄托,轉(zhuǎn)移到未來世界與空中天國去,適時印度佛教傳入。佛教與儒家相異處【140】在于佛教悲觀消極,儒家對現(xiàn)實人生抱有積極樂觀態(tài)度。佛教與道教相異在:佛教嚴肅厭世有出世要求,而道教消極悲觀,不嚴肅厭世,輕蔑隨順。5、儒家與道家:道家是神仙與長生,黃方老術(shù),佛教在西元259年潁川朱士行出家,為中國有正式僧人之始。北魏太武帝時,開始有道佛兩教之沖突。6、南北朝時代,佛學盛行之真精神:【147-149】中國佛教顯然是更偏重在學理而偏輕于信仰的。中國人的文化觀念是深于民族觀念的,換言之,即是文化界限深于民族界限的,但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對于自己文化自高自大,對外來文化深閉固執(zhí),中國文化雖則由其獨立創(chuàng)造,但中國人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終是極為宏闊而適于世界性的,不局促與一民族或一國家,換言之,民族界限或國家疆域妨害或阻隔不住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一種宏通的世界意味。7、那時佛教思想,雖極盛行,但無論南北雙方,社會上,對于中國傳統(tǒng)家族組織以及家庭禮教,卻一樣的嚴格保守,沒有絲毫動搖,尤其是北朝,大家庭制,到處盛行。
第八章 文藝美術(shù)與個性伸展 1、隋唐復(fù)興之盛運:經(jīng)濟文物較之秦漢過之不及
【152】,論起政治,相權(quán)劃分為三機構(gòu)執(zhí)掌:中書省司發(fā)命之權(quán),門下省司審覆之權(quán),尚書省司執(zhí)行職權(quán)。其政治組織法典為《周禮》《唐六典》。在賦稅方面,漢代只做到輕徭薄賦,唐代則進一步已做到為民制產(chǎn)。漢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則進一步注意到田畝之平均分配!156】對待商業(yè):漢代為裁抑,唐為放任主義,培植低層經(jīng)濟,而對高層的則較為寬大與自由。在兵役上:漢是寓兵于農(nóng),通國皆兵的兵農(nóng)合一制。唐是寓農(nóng)于兵,選農(nóng)訓(xùn)兵制。實行府兵制,從而較漢制有幾個優(yōu)點,其一:唐府兵常軍訓(xùn),訓(xùn)練易于更精熟。其二,軍隊素質(zhì)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動,其四,大多數(shù)民眾則可以畢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舉制度選權(quán)皆由公開的考試標準而決定的,中央公開考試然而偏重于詩賦一項。3、唐代科舉制度,同樣為宋、元、明、清四代所傳襲,這是建筑中國近代政治的一塊中心大柱石,中國近代政治全在這制度上安頓,同時亦是近代中國文化機體一條大動脈。4、唐代社會概
括:唐代社會早已到了一個內(nèi)在安富外觀尊榮的地位。中國文化在秦漢時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礎(chǔ),即政治社會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礎(chǔ),在隋唐時代則更進而完成其第二基礎(chǔ),即文學藝術(shù)方面一切人文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這在孔子書里特別提出的仁與禮之兩字,即包括了此一切。
【165】5、唐代文學藝術(shù)之發(fā)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蛻變:從唐代有禪宗新佛教之創(chuàng)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內(nèi)部起革命,直接影響到宋儒道學運動,把中國思想界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再從佛教完全轉(zhuǎn)移到儒家的手里來,另一面是中國社會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廟宇里的厭世絕俗、嚴肅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潑的天趣中來,這便開辟了文學、藝術(shù)一條新道路。6、文學藝術(shù)在中國文化史上發(fā)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發(fā)展的兩大趨勢:一由貴族階級轉(zhuǎn)移到平民社會,二由宗教方面轉(zhuǎn)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學是應(yīng)用于貴族社會的多些,而宗教方面次之,古代的藝術(shù)則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貴族社會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變了,文學、藝術(shù)全都以應(yīng)用于平民社會的日常人生為主題,這自然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顯著大進步!170】中國藝術(shù)中最獨特而重要的厥為書法,唐代南帖北碑漸漸合流,但南方的風格平民社會日常人生的氣味到底占了優(yōu)勢,從唐以后,字學書品遂為中國平民藝術(shù)一大宗,而帖書占了上風。畫:唐代時雖亦有南北合流之象,唐人風氣也還以南方作風為正宗,平民意味與日常風格逐漸占上風,而貴族與宗教的色彩則日見淡薄,因此仙釋人物畫逐漸轉(zhuǎn)而為山水、花鳥,壁畫與石刻漸而轉(zhuǎn)為紙幅尺素。【171】7、詩文字畫四項,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為平民社會和日常人生的文學和藝術(shù),而唐人對此四項的造詣,亦都登峰造極,使后代人有望塵莫及之想。詩人如杜甫,文人如韓愈,書家如顏真卿,畫家如吳道云。禪宗便是由宗教回復(fù)到人生的大呼號,由是一切文學藝術(shù)如風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終成為一個平民社會日常生活之大充實。漢代對于政治、社會的種種計劃,唐代人對文學藝術(shù)的種種趣味,這實在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大骨干。 政治社會體制安定了人生的共通部分,文學藝術(shù)陶寫滿足了人生的獨特部分,中國后代人常以漢唐并稱,這就是一個主要的意義。
第九章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合與社會文化之再普及與再深入 1、我們?nèi)舭阎袊幕葸M勉強替他劃分時期,則先秦以上可說是第一時期,秦漢、隋唐是第二時期,以下宋、元、明、清四代是第三期。宋元明清四代約略一千年,這可說是中國的近代史,比較上又自成一個段落,若把國力強旺的一點來說,這一時期較之漢唐時代稍見遜色,原因有三:其一,到中唐以后,內(nèi)部再沒有一個小的戰(zhàn)斗集團之存在,因而整個社會之組織力與戰(zhàn)斗性亦隨之降落,這是宋以下中國國力趨向衰弱之第一因,其二,中國文化常由大處落墨,先擺布了一大局面,再逐步融凝固結(jié)的,向內(nèi)里充實,忽略了對國外的情勢,忽略了對于非理想的人生之奮斗與擺脫。其三,宋代一開始,東北、西北便為遼夏分據(jù),因此其整個國力始終難以健全,而且中國自宋以下的社會,是偏向于愛好文學與藝術(shù)的,因此在自然形勢上,中國近代社會不斷地向長江流域以及東南沿海一帶發(fā)展,北方高原大陸逐漸忽略!178】2、這一千年來在中國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第一事,厥為宗教思想之再澄清。先秦以前,中國人早已創(chuàng)建了一種現(xiàn)實世界平民社會日常人生合理的自本自性的教義,更不需要再有信仰上帝或諸神的宗教!179】秦漢時代--本著這一種教義來創(chuàng)建理想的政治和社會;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騷亂,現(xiàn)實人生失望,印度佛教傳入,同時又有模擬佛教的道教產(chǎn)生。隋唐復(fù)興--佛、道兩教便走上衰運或轉(zhuǎn)變方向。宋元明清---宗教勢力永遠不再抬頭,原因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日益中國化,禪宗形成,主張“自性自修”又說“萬法盡在自心,從自心頓見真如本性”他們常勸人在家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實在他們已完全脫落了宗教的蹊徑,一切歸依自性,尚何宗教而言!180】魏晉南北朝時儒家思想衰微,門第的新貴族崛起,知識與學問操在那些新貴族手里,一般平民無法獲得教育與知識,僧侶和寺院遂得乘此掌握到指導(dǎo)人民的大權(quán)。【181】唐宋以下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他們都有代替宗教之功能。3、第二事為民族之再融合,中國儒家思想,由人的孝弟忠恕愛敬到達家齊國治天下平(由人類個別教導(dǎo)--對人類社會共通間架之建立)的時運,便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中國儒家把政治和宗教
兩種功能融通一貫,因此不許有帝國主義之向外征服與不平等的民族界限,在中國人目光下,只有教化是向內(nèi)向外的終極目標!185】民族融合伴隨著文化移植。4、第三事-社會文化之再普及與再深入,中國文化是先擺布成一大局面,要步步向里充實。唐以下,科舉制度--貴族門第消失;印刷術(shù)發(fā)明---書籍傳播便利;東漢蔡倫于2世紀初發(fā)明造紙---避免竹重絹貴,利于傳抄。到五代宋初,雕版印刷術(shù)正式應(yīng)用到古代經(jīng)典上!188】宋代新儒學崛新,書院制度與講學風氣興起。中國新儒家,以書院自由講學為依據(jù),一面代替宗教深入社會,一面主張清議上干政治,還為對于地方自治之努力,那些地方自治也可說全由新儒家精神為之倡導(dǎo)與主持:經(jīng)濟上:實行義莊(義莊制亦稱義田制,范仲淹創(chuàng),把官僚所得捐出大批莊田,用作族中恤貧濟困的公田)、學田(以私款捐作學校基金,獎勵貧苦優(yōu)秀子弟學費)、義塾、社倉。地方保衛(wèi):保甲制度、鄉(xiāng)約!190-192】5、中國社會文化之再普及與再深入,不僅在儒學展開的一方面如此,即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同樣可見。宋明詩歌散文---沿襲唐人,脫離宗教與貴族,具有平民性。白話文學興起、變文出現(xiàn)到宋平話最終形成演義小說。宋元戲曲史帶著音樂與歌唱。戲劇在宋金流行,元登峰造極,有南戲北劇之分,總稱元曲。6、以上約略敘述文學平民化之趨勢,繼續(xù)說道美術(shù)方面,關(guān)于字畫兩項,一如詩文般向前發(fā)展,講求心物合一、實用和自然融合。7、上述諸種工藝,如陶瓷、絲織、雕刻、建筑等,他的趨向于平民社會與日常人生,大體上都要到宋代始為顯著,唐代的美術(shù)與工藝,尚多帶富貴氣,未臻精純,一到宋代,遂更見中國文化向平民社會之更普及與更深入。
第十章 中西接觸與文化更新1、中國文化進展分3階段:先秦時代、漢唐時代、宋元明清時代。中國農(nóng)業(yè)文化國家,以安足為目的,遇見西歐富強為目的的商業(yè)文化,如是中國人當前遇到兩個問題:其一:如何趕快學到西歐、美西方文化,支撐住國家和民族地位;其二:如何學到了西歐、美西方富強力量,而不把自己傳統(tǒng)文化以安足為終極理想的農(nóng)業(yè)文化之精神斷喪或戕伐了!203】2、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接觸與錯過:中國對南洋的交通在明代最為活躍,鄭和下西洋,然而中國的海上事業(yè),在下只是些和平民眾小規(guī)模的商販活動,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國文化傳播之一種光榮禮節(jié)而已【207】。明后期國力衰弱,無心緒注意到西方文化。清文字獄,知識分子投向訓(xùn)詁,近代文化開始上路突飛猛進的時候,只可惜中國人又如此地白白糟蹋蹉跎過了,鴉片戰(zhàn)爭開始時,中國人內(nèi)部尚未能擺脫滿清部族政權(quán)之羈犯,外面又要招架西洋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之壓迫與侵略,中國人便在此情況下掙扎奮斗,我們?nèi)艨辞暹@300年來中國人之處境,與其內(nèi)心情緒之激擾與不安定,則在此時期內(nèi),中國人之不能好好接納西方文化而加以消化,是不足深怪的!209】3、近300年來的中西接觸,前半時期,是西方教士時期,它們在中國是沒有播下許多好成績的。如利瑪竇來華。一到18世紀終了,19世紀開始,西方東漸的急先鋒,轉(zhuǎn)向商人,這是西學東漸的第二期,以商人先鋒隊為主。4、這300年來的中國人對此西方異文化的態(tài)度,到底還是熱忱注意虛心接納:利瑪竇東來,得徐光啟、李之藻篤信與擁護,玩清末世,中國士大夫潛心西方理化制造之學的也多了,雙方接觸漸深,對西方文化興趣便突然濃厚,F(xiàn)在的中國人已漸漸懂得把全部西方文化分析解剖再來與中國古有文化相比量,已覺得西方文化所最超出于中國,而為中國固有文化機構(gòu)里所欠缺的是他們的自然科學一方面。5、中國傳統(tǒng)文化機構(gòu)里,是否有科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并非沒有科學,天文、歷法、算數(shù)、醫(yī)藥、水利工程、工藝制造各方面、蠶絲、造紙、羅盤、雕版印刷術(shù)的、火藥等均是。6、雖說未嘗沒有科學,究竟其地位不高,不像西方般發(fā)展,原因是:?中西雙方思想習慣不同:東方人好向內(nèi)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邏輯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fā)展,中國人常愛在活的直接的親身體驗里去領(lǐng)悟。如在科學與宗教方面:科學思想方面,中國人對于地動說、進化論只覺是一番證據(jù)確鑿的新知識,并不覺是偉大的開天辟地反應(yīng)教平淡,而且其科學應(yīng)用方面:科學發(fā)展多少是伴隨著一種向外征服的權(quán)利意識而來的,那種意識又并不為中國人所重視,有時把它冷淡擱置,有時加以壓迫摧殘。且中國人心目中不重視權(quán)力,故而西方般的科
篇五:大學里讀的書250
大學里讀的書250
哲學:
《莊子》 莊 周 四書 《易經(jīng)》 伏羲氏 《老子》 老 子 《壇經(jīng)》、 《美學散步》宗白華 柏拉圖:《理想國》, 培 根:《新工具》, 笛卡爾:《談?wù)劮椒ā,商?wù)印書館,4、 房 龍:《寬容》, 6、 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
7、 休 謨:《人類理解研究》,8、 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9、 拉?梅特里:《人是機器》,10、密 爾:《論自由》11、 丹皮爾:《科學史》12、 克萊因:《數(shù)學:確定性的喪失》,
14、西美爾:《金錢、性別、現(xiàn)代生活》,15、 侯世達:《哥德爾、艾舍爾、巴赫》14、《尼各馬科倫理學》亞里士多德 20、海森伯:《物理學與哲學》《愛彌兒》 盧梭〔法〕 《悲劇的誕生》 尼 采 《懺悔錄(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 《懺悔錄(盧梭)》 盧 梭 《純粹理性批判》 康 德 《第一哲學沉思集》 笛卡爾 《瘋顛與文明》 福 柯 《規(guī)訓(xùn)與懲罰》 福 柯 《未來形而上學導(dǎo)論》 康 德 《論道德的譜系》 尼 采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尼 采 《小邏輯》 黑格爾 《精神現(xiàn)象學》 黑格爾 《形而上學》 亞里斯多德 《人類理解論》 洛 克 《感覺的分析》 恩斯特·馬赫
《認識與謬誤》 恩斯特·馬赫 《自然法典》 摩萊里[法] 《哲學的改造》 杜 威 《論自由》 約翰·密爾〔英〕 考夫曼(Kaufmann, W.)編著:《存在主義—從陀斯陀也夫斯基到沙特》盧梭(Rousseau, J.):《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費希特(Fichte, J. G.):《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費爾巴哈(Feuerbach, L. A.):《宗教的本質(zhì)》孔德(Comte, A.):《論實證精神》穆勒(Mill, J. S.):《論自由》斯賓塞(Spencer, H.):《社會學研究》 詹姆斯:《實用主義》杜威(Dewy, J.):《哲學的改造》羅素(Russell, B.):《哲學問題》《我們關(guān)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卡爾納普(Carnap, R.):《哲學和邏輯句法》猜想與反駁》,庫恩(Kuhn, T.):《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胡塞爾(Husserl, E.):《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現(xiàn)象學的觀念》薩特(Sartre, J.):《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雅斯貝斯(Jaspers, K.):《時代的精神狀況》羅爾斯(Rawls, J.):《正義論》哈貝馬斯(Habermas, J.):《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shù)與科學》一共六十一本書
歷史:
史記 資治通鑒全譯本 萬歷十五年 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 中國通史(呂思勉版)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 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錢穆《國史大綱》
1、李劍農(nóng)《中國百年政治史》 2、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4、蕭一山《清代通史》 5、童書業(yè)《春秋史》 6、王夫之《讀通鑒論》、《宋論》,章學誠《文史通義》 7、張蔭麟《中國史綱》 8、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9、《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
10、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 11、帕爾默《世界現(xiàn)代史》 12、世界文明史(全2冊)【精】,Standish Meacham, Edward Burns著1.《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國文壇紀實》陳徒手;2.《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zhàn)爭》沈志華;3.4.《年代懷舊叢書》曠晨;《日本小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quán)的崛起》肯尼斯·韓謝爾;
6.《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雷頤 《國民黨的聯(lián)共與反共》楊奎松;8.《開卷有疑:中國現(xiàn)代史讀書札記》楊奎松;9.《明代宦官與三案》溫功義;《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shù)大恐慌》孔飛力;11.《胡適還是魯迅》謝泳主編;12.《中國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思想史論三冊》李澤厚;14.《碧海爭霸:軍艦與海戰(zhàn)史話》胡其道;
15.《浴血長空:中國空軍抗日戰(zhàn)史》廖新華 陳應(yīng)明17.《1944:松山戰(zhàn)役筆記》余戈19.《天朝的崩潰》茅海建;史景遷著《皇帝與秀才——皇權(quán)游戲中的文人悲劇》
章太炎著《國學述聞》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 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朱熹的歷史世界》 《歷史研究》 阿諾德·湯因比 《歐洲文明的進程》 《大國的興衰》 一共四十一本
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史導(dǎo)論》[美]B.R.赫根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登天的感覺》
弗洛伊德《夢的解釋》《性欲理論三講》《心理分析五講》《圖騰與禁忌》馮特《論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心理學大綱》《論人與動物的心靈》《語言史與語言心理學》杜威《學校與社會》《怎么思考》《人的問題》艾森克《犯罪與個性》
《性格的測量》榮格《洞悉心靈的人》 《心理學與宗教》 《意識的起源》勒溫《個性的動力理論》《拓樸心理學原理》麥獨孤《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導(dǎo)言》《實驗心理學史》 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 1926年出版。、《心理學原理》 詹姆斯著(William James) 1890年出版。、《教育心理學》 桑代克著(Edward Lee Thomdike) 1914年出版!犊茖W與人類行為》 斯金納著(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 1953年出版!渡鐣睦韺W》 奧爾伯特著(Floyd Henry Allport) 1924年出版!渡鐣睦韺W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溫.P.霍蘭德 廣東教育出版社《曰常生活的心理奧秘》
《性愛與文明》《論文學與藝術(shù)》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摩西與一神教》 三聯(lián)書店《 尋求靈魂的現(xiàn)代人》 榮格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人的潛能與價值》(極好) 馬斯洛等著 華夏出版社
《愛與意志》(極好) 羅洛梅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登天的感覺》(好) 《我是誰》(好) 朱建軍著 中國城市出版社
《精神自診手冊》 艾倫?弗朗西斯等著 胡東霞譯 海南出版社
《女性潛意識》 閻勤民著 花城出版社 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上下(好) M艾森克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史導(dǎo)論》上下冊(好) BR赫根漢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與生活》(好) 理查德?格里格等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國際心理學手冊》上下冊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通史》(3、4、5卷) 楊鑫輝主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
《現(xiàn)代心理學史》 杜?舒爾茨著 楊立能等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心理學》 申荷永等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行為主義》 華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心理學導(dǎo)論》上 ER希爾加德等著 周先庚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家及其概念指南》 卡爾文?S?霍爾等著 商務(wù)出版社
《人生發(fā)展心理學》(極好) 詹姆斯?O?盧格著 陳德民等譯 學林出版社 《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意識的把握》 皮亞杰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人生的階段》 勃納德?利維古德 新華出版社 《自我論》 科恩著 文化生活譯叢 《宗教心理學》(極好) 瑪麗?喬?梅多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心我論》(好)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等著 陳魯明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是愛還是沉溺》 布倫達?謝菲爾著 北方文藝出版社 《發(fā)現(xiàn)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好) 里奇拉克著 許澤民等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婦女心理學》 謝爾曼等編著 高佳等譯 中國婦女出版社 《道德智商》 科爾斯著 姜鴻舒等譯 北京出版社 《論強者》 詹姆斯著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同情心的喪失》 阿爾諾?格魯恩著 李健鳴譯 經(jīng)濟曰報出版社 《常規(guī)下的癲狂》 阿爾諾?格魯恩著 李健鳴譯 經(jīng)濟曰報出版社 《羅曼蒂克心理學》 納撒尼爾?布蘭登著 孫尚奇譯 文匯出版社 《面具后的女人》 黛娜?克勞雷?杰克著 劉盛林譯 北方文藝出版社 《愛情方程式》 布倫達?希弗著 邵文實等譯 北方文藝出版社 《人性的畸變》 毛佩賢等編著 北京出版社 《動機剖析》 道格拉斯著 張向珍等譯 一共七十三本
文學:
心靈日記(精)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1、 錢鐘書: 《圍城》 2、 路 遙: 《平凡的世界》 3、 金 庸: 《倚天屠龍記》
5、 王小波:《似水流年》 6、 張愛玲: 《傾城之戀》7、 沈從文: 《邊城》 11、顧 城: 《英兒》 12、安妮寶貝:《彼岸花》 13、賈平凹: 《廢都》 14、古 龍: 《多情劍客無情劍》16、蕭 紅: 《呼蘭河傳》 17、陳忠實: 《白鹿原》 18、王安憶: 《長恨歌》19、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0、姜 戎: 《狼圖騰》關(guān)于苦難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世界經(jīng)典諷喻小說:《1984》馬克·吐溫著名小說:《王子與貧兒》海明威短篇小說集:《乞力馬扎羅的雪》20世紀的流行小說:《月亮和六便士》馬爾克斯最好的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現(xiàn)代版“紅樓夢”:《京華煙云》美國文學經(jīng)典:《喪鐘為誰而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當代文學經(jīng)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歌德宏篇巨著:《浮士德》世界著名家世小說:《荊棘鳥》經(jīng)典愛情巨著:《飄》中國古典處世哲學《菜根譚》巴金巨著:《家》舉世聞名的愛情復(fù)仇故事:《呼嘯山莊》美國十佳兒童文學名著之首:《夏洛的網(wǎng)》《天黑前的夏天》——史上最好讀的諾貝爾文學獎杰作 英國經(jīng)典小說:《傲慢與偏見》溫馨美麗的經(jīng)典童
話:《小王子》美國的“《西游記》”:《綠野仙蹤》莫言潛心力作:《蛙》美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麥田里的守望者》震驚文壇的經(jīng)典名著:《簡·愛》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百年孤獨》純凈素雅的《瓦爾登湖》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杰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國際安徒生獎作品:《愛的教育》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我親愛的甜橙樹》:關(guān)于生命、關(guān)于貧窮、關(guān)于成長...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閱讀的文學經(jīng)典:《四世同堂》阿來藏族文化小說:《塵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禮》作者:霍達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樹《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馬《教父》作者:馬里奧·普佐
《麥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破碎的四月》作者:卡達萊
《塵埃落定》作者:阿來《根》作者:亞歷克·黑爾《生命從明天開始》作者:心曼春曼
《許三觀賣血記》作者:余華《牛虻》作者:伏尼契《安娜·卡列尼娜 上下冊》、《戰(zhàn)爭與和平》、《罪與罰》、《巴黎圣母院》、《包法利夫人》、《紅與黑》、《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一共六十三本 經(jīng)濟:
第1本 《賦稅論》威廉·配第第2本 《英國得自對外貿(mào)易的財富》
托馬斯·孟第3本 《經(jīng)濟表》弗朗索瓦·魁奈第4本 《國富論》亞當·斯密第5本 《人口原理》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第6本 《政治經(jīng)濟學概論》讓·巴蒂斯特·薩伊第7本 《政治經(jīng)濟學及賦稅原理》大衛(wèi)·李嘉圖第8本 《資本論》卡爾·馬克思第9本 《經(jīng)濟學原理》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第10本 《福利經(jīng)濟學》阿瑟·賽西爾·庇古第11本 《經(jīng)濟發(fā)展理論》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創(chuàng)新理論”的提出者第12本 《財富的分配》約翰·貝茨·克拉克第13本 《有閑階級論》托爾斯丹·本德·凡勃倫第14本 《商業(yè)循環(huán)問題及其調(diào)整》威斯雷·C·米契爾:凡勃倫的得意門生第15本 《制度經(jīng)濟學》約翰·康芒斯第16本 《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第17本 《經(jīng)濟政策和充分就業(yè)》阿爾文·哈維·漢森第18本 《來自競爭的繁榮》路德維!ぐ拢骸敖(jīng)濟奇跡之父”第19本 《壟斷競爭理論》愛德華·張伯倫第20本 《繁榮與蕭條》戈特弗里德·哈伯勒第21本 《博弈論與經(jīng)濟行為》約翰·馮·諾依曼第22本 《豐裕社會》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第23本 《經(jīng)濟學》保羅·A·薩繆爾森:享譽世界的經(jīng)濟學家第24本 《經(jīng)濟成長的階段》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第25本 《資產(chǎn)積累與經(jīng)濟活動》詹姆斯·托賓第26本 《國際生產(chǎn)與跨國企業(yè)》約翰·鄧寧第27本 《增長的極限》唐奈拉·梅多斯第28本 《停滯膨脹》霍華德·謝爾曼第29本 《家庭論》加里·貝克爾第30本 《投資策略》沃倫·巴菲特一共30本
生物學:
【春秋史讀書筆記隨感】相關(guān)文章:
《自然史》讀書筆記03-24
《家春秋》的800字讀書筆記05-03
創(chuàng)業(yè)史讀書筆記05-09
關(guān)于水滸傳的讀書筆記隨感05-08
關(guān)于紅樓夢的讀書筆記隨感05-07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05-03
《中國化學學科史》的讀書筆記05-12
春秋的作文12-18
隨感的作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