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抵抗行動》觀后感
《抵抗行動》觀后感(一):《抵抗行動》觀后感
丹麥電影《抵抗行動》取材于二戰(zhàn)時期的一個真實事件。它于2012年3月1日在丹麥首映,并一舉奪得了當年的票房冠軍。丹麥人口僅有562萬,卻有120萬人次的觀眾涌入了影院,足見當時的盛況。
男主人公馬略在片中的兩段臺詞發(fā)人深省。一段是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作為抵抗行動的組織者,他自知難逃一死。他說:"如果將來,德國和丹麥的青年,無法跨過邊境友好地握手……因此,我請求對年輕人施以緩刑。"法官竟聞之動容,并因此對多名被告從輕發(fā)落。另一段是從容赴死前的最后的留言。他對獄卒說:"雖然你是我的敵人,但我寬恕你,年輕人。"隨后,他擁抱了獄卒。
真實版的"馬略"是否說過片中的話當無從考證了。我想,這多半是編劇虛構(gòu)的吧。影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道出了西方人對二戰(zhàn)的反思。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時真的是不同的。日本的政要們將永遠無法理解,為什么西德總理勃蘭特會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長跪不起。
豆瓣給出的評分是6.7分,我以為偏低了。這部片子不以節(jié)奏明快見長,卻在118分的時間里,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如果你也是一位喜歡"玩味"電影的人,不妨抽空一看。
《抵》片的片尾曲選用了挪威戲劇之父易卜生的經(jīng)典之作《索爾維格之歌》。聽不懂歌中在唱什么,就覺得它的旋律與我觀影的心情好契合好契合。
片尾:馬略被德軍綁在了木樁上。行刑的槍聲響起。沒有刺激感官的喋血場面。黑屏。劇終。留下無盡的回味......
《抵抗行動》觀后感(二):平凡人的抵抗
這不是常見的戰(zhàn)爭片,但確實描述的是侵略、抵抗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犧牲。這部能在丹麥進入10大賣座電影的片子,非常的質(zhì)樸平直,充滿著親情和悲哀,卻是沒有很多的仇恨。丹麥抵抗者在被處死前會擁抱德軍中年輕的看守,他們在德國人的法庭上的陳述中,會說到兩國間下一代人的相處。這就是真正善良的人們了。而片子中的德國人,也沒有像其他的影片中那樣的殘暴,在面對女人的絕望的目光時,德國法官竟然修改了原先的判決。這又是丹麥人的善良了,不過度渲染和丑化,所展現(xiàn)的很可能就是歷史事實的本來面目。能夠讓觀眾欣慰的是,一同被捕的人中,除了八個人被德軍處死外,其他被判刑的人,最終都能活著走出監(jiān)獄。
說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的戰(zhàn)爭片,因為其中很少有開槍、對射等血腥而刺激的場面,全片節(jié)奏緩慢,敘事冗長沉悶,倒是充滿著濃濃的情誼,那個小村莊中人們相互間的情誼。那種平靜很難看到戰(zhàn)爭的印記。包括抵抗者和所謂的抵抗行動,如果說那也算是抵抗的話。但殺戮還是不可避免的來了,面對殺戮,丹麥人顯示的是一如既往的善良與視死如歸的勇敢,真正的視死如歸,影片的最后平緩卻極其悲壯,畫面在父子的對望和槍聲中戛然而止。
《抵抗行動》觀后感(三):恐懼與勇氣的距離
Hvidsten gruppen應(yīng)該是丹麥多部反抗二戰(zhàn)抵抗運動的電影之一。對于這樣一個僅有四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那氣勢如虹的戰(zhàn)場上確實沒有太多的談資。德軍僅僅在數(shù)小時內(nèi)便征服了安徒生與克爾凱郭爾的故鄉(xiāng)。但是,平民的反抗卻在已經(jīng)拍濫的二戰(zhàn)題材中依然是不朽的經(jīng)典。我記得至少看過另外一部表現(xiàn)反抗運動的丹麥電影。
片名 Hvidsten gruppen其實應(yīng)該譯為“哈維德斯坦因地下抵抗組織”。因其地名為哈維德斯坦因,故因此而得名。影片開始很平實,甚至過程也乏善可陳,即便是結(jié)局也令人猜得八九不離十。但是,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拉住我看下去;蛟S是影片中那種夫妻真情、父女深情、朋友真情令人覺得平凡得真切。當主人公帶著猶豫的態(tài)度投入到抵抗運動中時,更令人有一種牽掛。其實影片開始的幾場對話戲中,已經(jīng)充分表露了主人公一家及朋友對占領(lǐng)軍的反感,但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反感也不過就是一種糞青表現(xiàn)而已了。相比較于亡國的恥辱,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幸福寧靜的家庭和還算體面的事業(yè)。但當英國情報組織主動找上門后,男主角及其親友卻在猶豫之中加入了抵抗運動,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或許他們還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場戰(zhàn)爭的殘酷和抵抗運動的風險。即便丹麥首相在廣播里聲色俱厲的演講,他們或許還不以為然。甚至當他們被德國人抓進監(jiān)獄、接受審判時,也對能活著出去抱有幻想。直到,真正宣判的那一刻.....。
然而影片真正的高潮,恰恰就是在宣判及執(zhí)行的那一段。在這以前,主人公及其親友,還算不得真正的戰(zhàn)士和英雄。但當宣判之后,尤其是男主角站起來向德國法官懇請為青年人代死那一刻,我才體會到一種別樣的勇氣和感動。正如男主角所說,“他們在和平時都是普通民眾,并不憎恨哪個德國人,只是戰(zhàn)亂令他們別無選擇。”其實,人們從對死亡的恐懼到坦然去面對并不需要太長的距離和時間。人性在特定的時刻是會奇跡般升華的。按照西方人的觀點或許是上帝的福音與啟示,而按照東方人的觀點則可能是“義”和“仁”的感悟。
其實,我想說,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東西比生命還要寶貴,它足以令我們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走出來。有人說這是“愛”、也有人說這是“信仰”,但愛與信仰只是使得赴死更感人。而能使死亡成為不朽的開始,就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對“自由的渴望”。
【《抵抗行動》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家教應(yīng)該抵抗嗎話題作文12-03
《紅海行動》觀后感10-12
紅海行動觀后感08-31
用慢去抵抗這個求快的世界生活感悟04-05
《紅海行動》觀后感600字04-02
紅海行動觀后感3篇12-07
護蛋行動12-09
行動計劃【精選】08-11
(經(jīng)典)行動計劃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