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勵志人物素材
對于中國,勵志是很重要的,那些勵志人物你們有了解嗎?勵志人物的素材值得我們一讀,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中國勵志人物素材,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勵志人物素材篇(一)
黃怒波:狼性人生,無需絕望
文/黃怒波
說實話,我從小到現(xiàn)在就從來沒有絕望過。俗話說得好“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你肯走。”這句話反映了我從小至今的一種性格。
我小時候說起來還是挺慘的,我的父親是因為反革命分子罪在監(jiān)獄中自殺的,那時的我才2歲。當時是階級斗爭的年代,你要是反革命分子的子女的話,那么你就被扣上豬狗不如的大帽子,連底層都不如。我在街道上跟人打架,如果是我給別人孩子打了,別人有爸爸來了把我抱住,就是把我的頭打破了我也沒辦法。但是別人把我打了,怎么辦呢?我就要今天半夜到你們家把你玻璃砸了,除非你打死我,不然明天我還去砸,直到把他砸怕為止。
小時候的我就是這樣一種性格,狼一樣的性格。當下的年輕朋友們可能不太知道關于那個年代的事情,那個時代教給了我不屈服,不絕望,所以你看我表面溫文爾雅其實內心中有很大的狼性在里面。我們這代人就是這么走過來的,而我的人生中從來沒有絕望過。
人生需要一種堅持
有的朋友會問我一個問題,“一個人最應該沉淀的特性是什么?”我給他的答案很簡單,就兩個字,堅持!因為我一直以來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做事情既難也容易。我做企業(yè)經歷了那么多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回頭看,企業(yè)突然長大了,你會想起來原來是每天都在為今天做準備的結果。就好比今天企業(yè)壯大了,你突然到了財富或食物鏈的頂端,這個就是你堅持與忍耐的一個結果。后來我有說過一句話,“一件事要么做成要么失敗,你做敗了才知道做不成”。很多企業(yè)家通過預想與策劃說我明天會遇到失敗,他就不往下做了,但是對我來說卻恰恰相反。
我舉個例子,原來能登上7200米高峰的時候,我滴酒不沾,每天去健身房健身。等到登過了7200米后在做體檢,醫(yī)生跟我說營養(yǎng)不良,天天喝酒導致了我身體慢慢發(fā)胖,再想進健身房的時候卻走不進去了。只要一個人喪失了動力的時候,這個人是很難戰(zhàn)勝自己的。我想這樣下去不行,我得鍛煉自己,于是天天六點爬起來,堅持并試著鍛煉起來,當我把這點克服了,我的身體便很快就恢復到了好的狀態(tài)。一億人有九千九百萬人是堅持不下來的,去健身房買卡,最后只有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這是關乎于一個人意志的問題。其實成功往往離我們很近,也很容易,重要的你要有能夠打敗自己的決心。
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
人生是否是一個自作自受的過程呢?我覺得未必,我覺得人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才對。之前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關于人生的算法,說普通人有效的人生一共是70年。50歲以后基本上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這叫做守城。當中的20到30年時間,有一半的時間我們在睡覺,現(xiàn)在只剩下15年。這15年中在刨除一半無聊、應酬的時間,我們真正干事的時間也就只剩下5、6年了。如果說一個人在這5、6年的時間中再不去做事,再不想點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的話,那我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有時候,我們或許應該換一種方式去想想,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我們會因為有了李剛的爸爸而為非作歹嗎?當我們看不到未來的時候,我們需要努力去創(chuàng)造、打拼一個屬于自己的未來,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吧。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努力做好自己,追求積極價值觀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學會對別人有用,對你的孩子有用,對你的家長有用,對你的朋友有用,對全社會有用。
中國勵志人物素材篇(二)
華人新首富李澤鉅:財富背后的心理秘笈
亞洲首富李嘉誠分家了!這個世界第九大富豪、華人首富,終被爆出分家方案。大兒子李澤鉅,正式接班李嘉誠,成為總市值達8521.02億港元的家族信托(lks unity)掌門人,而李澤鉅本人身家,也一躍增至2900億港元,成為華人新首富。二兒子李澤楷,分家后名下資產不到哥哥的1/20,不過李嘉誠表示會全力幫助李澤楷收購心儀的公司,而提供的資助金額,將會是李澤楷現(xiàn)有資產的“以倍數(shù)計算”。面對兩個兒子完全不一樣的分配方案,李嘉誠認為,兩兄弟在事業(yè)和財產上都沒有沖突。
消息一出,在網絡上迅速引起了高度關注。俗話說的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物價飛漲之時,缺少金錢或財富可以說是寸步難行。毋庸諱言,我們每個人對財富都是心向往之的,當然多少會令人滿足因人而異。對于財富的追求,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為此赴湯蹈火、前赴后繼;從著名的晉商到徽商,到當今的浙商、蘇商、閩商、潮汕商團等等,都在不斷地實現(xiàn)商業(yè)帝國的打造。
當一些人已經擁有大量財富以致富可敵國之時,為什么還在不斷地孜孜以求、兢兢業(yè)業(yè)地追求財富的積累?富人成功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是怎樣的驅動力不斷地驅使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而為什么我們又常?吹礁徊贿^三代?以下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財富背后的心理秘笈。
人為什么追求財富?——追求財富,是生存本能與自我實現(xiàn)之需要
從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滿足生理需要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人只有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才能從事工作和參加社會活動。特別在社會競爭激烈、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時代,人們對于財富的追求也就愈加激烈。而從弗洛伊德關于生本能與死本能的觀點分析,自我保護是生本能的功能之一,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對于財富的追求也可以說是人的本能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疑惑的是,為什么那些富豪們在擁有了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以后,還不能滿足自身對于財富的欲望,仍在想盡一切辦法努力使財富聚集,有人將這種心理歸結于人性的貪婪,在我看來,其實不然。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在滿足基本的需要之后,需要的層次會有所提高,更多的是出于對諸如社會地位、受到尊重,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
特別是當人生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刻,會有一種高峰體驗的經歷。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調查一批有相當成就的人士時,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歷,“感受到一種發(fā)至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馬斯洛把這種感受稱之為高峰體驗。這也是有些人用盡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和人生體驗,如臺灣的“經營之神”臺塑集團創(chuàng)始人王永慶,92歲高齡仍奔波世界各地親自參加商務活動,可惜的是,在美國出差期間終因心臟衰竭而客死異鄉(xiāng)。
為什么有些人會成為富人?——苦難的經歷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縱觀中國第一代富豪們的創(chuàng)業(yè)史,大多具有草根創(chuàng)業(yè)、野蠻生長的共同特征。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時代背景給予了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良好的時代機遇,但是并不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都能成功。分析50、60后的成功人士,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是在貧窮的環(huán)境中成長,經過歲月的磨練才最終在同類中脫穎而出的。即使像李嘉誠這樣的亞洲首富,也是最初從學徒做起,起點之低與后來的成就之巨所形成的反差,不得不令人震撼!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苦難的童年經歷,一方面如果后來的人格發(fā)展得到良好地引導會給人以巨大的發(fā)展驅動力,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不當,也會造成人格的頹廢,導致自暴自棄甘于平庸的境地。而那些最終成功的人,都是具有堅韌毅力、執(zhí)著追求的人。他們也成功地將困難的經歷化作了巨大的成功、成就的原動力。正是因為經歷過苦難,才會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fā)展機遇,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發(fā)展機會,并善于捕捉機會。
誠然,中國的第一批富豪中也有眾多在后來的發(fā)展中由于自我膨脹、貪得無厭或不講規(guī)則觸犯法律底線者,他們或被卷入時代洪流淘汰出第一梯隊,或被法律制裁鋃鐺入獄?嚯y的經歷是把雙刃劍,是利是弊只有適度把握,善用這種財富才會創(chuàng)造更多更大的財富。
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家庭教育方式是主導因素
無論古今還是中外,都普遍具有富不過三代的現(xiàn)象。原因固然復雜,且具有多方面的決定因素。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富裕家庭錯誤的教育方式是主導因素之一。
首先,富二代的生存背景與富一代有顯著不同,富一代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在創(chuàng)富的過程中有許多磨練自我的機會,而富二代基本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由于富一代在成長過程中經受過多的磨難,出于心理補償作用,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重復自己的老路,這樣無形中剝奪了富二代應該經受磨練的機會,也間接剝奪了富二代成長的動力和精神追求。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有些富二代由于精神的空虛,將成長的動力轉移為追求不正常的刺激活動,如故意炫富、瘋狂飆車等等事件。當然,也有比較好的轉移成長動力的方式,比如將這種動力升華為追求藝術的創(chuàng)作,像國外諸多富豪那樣進行藝術品的收藏等等。
其次,當人們意識到富不過三代這個問題時,也有主動尋求解決方式,提早做好準備工作的富一代。比如李澤鉅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年輕時期就被父親李嘉誠安排進行許多商業(yè)鍛煉,因此可以順利的進行家業(yè)傳承。在大陸,目前富二代承接上一代家業(yè)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shù),諸如宗慶后之女宗馥莉、劉永好女兒劉暢、湯臣集團的湯子嘉、湯珈鋮等等,都在預備接下上一代的指揮棒。
再次,從總體上看,能夠成功承接上一代家業(yè)并能發(fā)展壯大的還是少數(shù)。由于成長的背景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很多富二代形成了心理學中的舒適區(qū)難以改變,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調整與適應新的環(huán)境,改變心態(tài),很難成功繼承和發(fā)揚上一代的功業(yè)。因為,沉溺于舒適區(qū)的人,會有很多負面效應。諸如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對現(xiàn)狀充滿著一定的滿意度,既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也不會主動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為,無非是為了保持舒適的感覺而已;沒有危機感,甚至產生自我麻痹感和優(yōu)越感。最終,就像溫水煮著的青蛙一樣,失去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敏感度,終將被淘汰。
作為亞洲首富的李嘉誠,著實有著自己的遠見,為了能使大兒子李澤鉅能夠順利接班,傳承家業(yè),多年前就開始著手培養(yǎng)布局,既言傳身教,又提供機會進行實踐鍛煉,但愿李澤鉅能夠不負眾望,再創(chuàng)家族事業(yè)的輝煌,成就華人商業(yè)的巨大成功。
中國勵志人物素材篇(三)
劉普林:貧窮讓我變得更富有
文/盧孝林
走在路上,你并不一定會認識他是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位,走近他,你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的感動,這就是“自強之星”的魅力。他們并不需要誰仰望,但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學習。
對劉普林的采訪約得很迅速,因為幾天后他就要去湖北宜昌支教一個月,時間緊迫。臨行前的準備工作很繁雜,但劉普林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采訪,我們約好第二天上午10點在武漢新東方學校中南總部見面。
采訪當日,他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怯生生地站在記者工位前,小聲地打著招呼:“您好,我是劉普林。”然后他就羞紅了雙頰。 整個采訪過程中,他始終筆直地坐在椅子上,雙手不停地把玩著面前的一次性紙杯,還因為太緊張而不小心弄灑了杯中的茶水,局促不安的樣子一點都不像是一個曾經接受過央視等多家知名媒體采訪過的新聞人物。
也許你并不認識劉普林,但你聽說過曾感動中國的“馬路孝子”吧?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這個在“重點高校”概念之外的大學,這里的學生很難和“榜樣”二字扯上關系,但劉普林就在這里,成為了值得同齡人的學習的對象,成為了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出身寒苦,讓他更懂得體諒
劉普林出生在湖北武穴農村的一個六口之家,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家境貧寒。父母為了維系家庭生活日常開銷相繼在他上小學和初中時外出打工,將他們姐弟幾個交給了年邁的外婆,從此劉普林開始了他的“留守”生涯。
初中正是活潑好玩的年紀,在結束一天的課業(yè)后,伙伴們總會相約著一起玩耍,他卻埋頭田間地里,翻地、插秧、除草、打谷、背柴、收肥??做著許多同齡人甚至聞所未聞的粗重農活。每每看到同伴們有父母陪伴在旁,或時不時拿出一些他想要卻深知那些是以他的家境無法擁有的東西時,他都會在心里羨慕不已,但卻從來不抱怨。因為他清楚父母為了養(yǎng)家的辛苦,為了能夠能夠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他總是能省則省。在學校,他幾乎每頓飯都不超過三元錢,外出時,也是能步行絕不會坐車,哪怕是在太陽異常毒辣的盛夏中午。
這些對于生活優(yōu)越的大多數(shù)90后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可能是農村的孩子都比較早當家吧,那時雖然情況不好,我也沒覺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家里哥哥姐姐都要干,他們比我大,做得肯定也比我多。”說起過去,他總會說,其實還好,多年來,他也早已習慣。
劉普林的母親是一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因為體諒做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辛苦和不易,劉普林主動替母親掃街兩年,被媒體報道為“馬路孝子”。談及這個稱謂,他說:“其實并未做什么,我所做的只是作為一個兒子,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做的。我?guī)偷牟皇莿e人,而是生我養(yǎng)我的媽媽。”他再次用自己的行動驗證了一句古老的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強自立,讓他變得富有
劉普林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稱號,原本他最自豪的是“湖北省自強不息優(yōu)秀大學生”榮譽稱號,他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所以,當他得知自己從全國五十多萬參與者中脫穎而出,和其他9位優(yōu)秀的大學生一起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時,深感意外。他也因此來到北京,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一起參加座談,第一次見到“活的俞老師”,這些讓他感到非常興奮和激動。
他說:“在此之前,我只聽說過俞老師,沒有見過真人。這是第一次見到他。雖然座談會很短,他又很忙,沒能跟他說上幾句話,覺得有點兒遺憾。不過,那天俞老師送了我?guī)妆緯,我回來已經看了兩本了,從字里行間我感覺他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受益良多。”劉普林說自己也有當代大學生特有的迷惘,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但在座談會上,聽了俞老師一席話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的事跡,他感觸很多,并開始描畫起人生的藍圖,開始為了實現(xiàn)“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一所不大的房子,一家人能常常聚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的夢想而努力。
他說:“和其他那些‘自強之星標兵’相比,我總覺得很慚愧。因為他們身處逆境,卻仍不忘為了公益事業(yè)而奮斗,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而這之前我只是為自己家里做了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我想,如果自己都過得不好,又拿什么去幫助別人呢?”但因為在自己的成長路上受到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助,收到了這么多人的捐贈,他認為自己一定要為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兒什么, 特別是成為了“自強之星標兵”后。
成為全國“自強之星標兵”后,除了榮耀本身帶來的興奮外,他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因為作為一個標兵,他是許許多多大學生學習的榜樣,他必須對那些以他為榜樣的人負責,這是作為一個標兵的責任。所以,他必須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這樣才能不負“自強之星標兵”的稱謂。
感恩前行,用行動回饋社會
其實,劉普林早就開始了“為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兒什么”的行動?吹綀蠹埳峡橇诵呐K病患兒需要捐款的事情后,他不僅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義務賣報紙活動中,幫助患兒籌集醫(yī)藥費,還從自己每個月200元的微薄生活費中拿出20元來作為捐款。20元,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數(shù)字,但卻是他好幾天的生活費。
從2010年10月起,他每隔半年都會去義務獻血,到現(xiàn)在已累計獻血1500毫升。他說,因為覺得自己并不是最困難的,卻得到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忙,所以總想回報社會點兒什么。他還成立了一個雷鋒小組,用那些好心人捐贈給他的錢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并利用節(jié)假日,去貧困山區(qū)支教。
他希望將來通過自己的努力,除了能讓父母安老之外,還能為更多的人帶去幫助。他喜歡幫助別人的感覺,喜歡看到那些被幫助的人, 因他而有所改變,哪怕只是一時的情緒變化。幫助他人在他看來是付出,也是收獲,因為在付出的同時, 能收獲自身的存在感和滿足感。這些經歷都將成為他人生的積淀寶貴的財富,回首時最美好的回憶。
貧寒,對于有的人來說是不幸的,因為它常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劉普林即使沒有新衣服、沒有零食、沒有玩具,一年只能見父母一次,甚至長時間做著那些本該是大人來做的粗重農活,也從未覺得那是多痛苦的事;因為出身貧寒,所以他更能夠體諒父母的不易和艱辛,而那些農活也是他作為家庭一份子必須承擔的責任;也因為出身貧寒, 所以他比其他人更加懂得珍惜、感恩和回報,才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環(huán)。
物質上的貧瘠并未能將劉普林打倒,反而讓他在精神上變得更加頑強、富有?吹竭@樣的劉普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懷疑,他的未來不會更好?
【中國勵志人物素材】相關文章:
1.中國勵志人物
2.人物勵志作文素材
3.勵志人物素材簡短
4.職場勵志人物素材
7.中國青春勵志人物
8.感動中國勵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