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千秋都江堰
(黑風夜話94 千秋都江堰)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遙遠的傳說吹拂著三星堆神秘的面紗,縱目廣鼻的蜀地先人消失在同樣遙遠神秘的青銅時代。但秦軍還是跨過了難比登天的蜀道,公元前316年,“司馬錯伐蜀,滅之(《史記.秦本紀》)”。商鞅變法以后的秦國,逐漸開始了中央集權(quán)的嘗試,郡縣代替分封已是后繼君王的共識。滅蜀六十年后,秦昭襄王派出李冰為蜀郡守,一項實事工程也隨著李冰的出現(xiàn)而載入史冊,那就是《史記.河渠書》所說的“鑿離堆辟沫水”,后人稱之為都江堰。
李冰放眼蜀地,廣袤無邊一馬平川,面積比關(guān)中平原不知大多少倍,可就是人煙稀少耕地無多。李冰不解,素衣輕杖問苦民間,終于得知造成原因是一條貫穿于盆地邊緣的名叫岷江的河流。桀驁的岷江面目猙獰,泛濫時如脫韁野馬橫沖直撞毀滅家園,干旱時又遠水不救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水深火熱的百姓欲哭無淚流離失所。
李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水工作中,他對岷江進行了全流域的考察,幾次深山密林探尋源頭。他不畏艱險沿江漂流,直達岷江與長江的匯合處,掌握了第一手水文資料。岷江發(fā)源于崇山峻嶺,一路青山夾道白云巡游,水裹流沙浪遏飛舟,到了灌縣,地勢一下變得平坦起來,湍急的水流毫無遮攔,隨心所欲地沖決堤岸,挾帶來的泥沙也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灌縣西南的玉壘山(離堆)又起阻水作用,每當夏洪季節(jié)水無處排瀉,大盆地里災(zāi)難頻繁。
李冰經(jīng)過周密策劃,親率民工在玉壘山開鑿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寶瓶口”,然后在江心構(gòu)筑分水堰。過水為堰,攔水為壩,從大禹開始導就是治水的精髓。水流過堰,受到阻擋后損失了能量,變得相對平緩。江心堰的前端猶如魚頭所以取名“魚嘴”,魚嘴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的來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為外江,是岷江正流,大部分來水從正流直下長江;東股為內(nèi)江,進入內(nèi)江的水被逼進寶瓶口,實現(xiàn)了江水東流的夢想,寶瓶口是整個盆地灌溉系統(tǒng)的渠首,大大小小的溝渠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wǎng)。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當內(nèi)江水位過高時,洪水就經(jīng)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這就穩(wěn)定了進入寶瓶口水量。澤被蜀中的都江堰就這樣初見成型了。李冰把蜀郡變成了米糧倉,為以后大秦兵吞六國作出了后勤保障。
一項水利工程的偉大不但看它的建成,更要看它后續(xù)的使用、維護和功效。李冰父子耗盡心血,制定了一整套維修和監(jiān)控的方法,有的還沿用至今。都江堰這一宏偉而縝密的工程建成后,蜀中平原消除了水旱之患,良田沃土成就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 )
為官一任,謀福一方,功在當時,利在千秋。也許這才是父母官(現(xiàn)在叫人民公仆)的最高境界。人們崇敬李冰,以他為川主,后來干脆尊他為王,都江堰邊的蜀王祠改祀李冰父子,并從宋代起變成了二王祠,香火不滅。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山水和諧使都江堰英名遠揚,二千多年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今日都江堰依舊煥發(fā)著勃勃生機和活力,它已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無壩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jié)晶。從伏龍觀漫步至安瀾橋,相伴風輕云淡、江水滔滔,一路走來難免情景交融、感覺良好。只是自然與人相處不會總是美好,在自然面前,人如果一定要去征服,以為人定勝天,那天一定是不服的,冷不定就會在哪里報復人類,人類會為自己的膚淺無知而付出代價。但如果能敬畏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也終不負人類,這就是天人和諧。都江堰即如是。
【千秋都江堰】相關(guān)文章:
千秋03-10
落落《千秋》經(jīng)典句子12-07
游都江堰作文07-24
游都江堰作文10-17
千秋諸葛我評說11-24
都江堰作文8篇03-10
游都江堰初中作文12-05
「千秋歲」兩首03-10
千秋諸葛我評說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