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人的文章
有一些文章感人至深,他們或是真實或是不真實,但都對我們有很大的觸動。本文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感人的文章,歡迎參閱。
關于感人的文章篇1
在寧平鎮(zhèn)人們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個子不高,騎著自行車,托著“鼓鼓”郵包的投遞員。熟悉他的人,都親切地叫他“小趙”。小趙原名叫趙翔,是鄲城縣寧平鎮(zhèn)郵政支局的一名投遞員,負責寧平鎮(zhèn)17個行政村的投遞工作,日投遞里程55公里。1993年參加工作,在這條郵路已走過16個春秋。
自參加工作以來,小趙在投遞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對待工作勤勤懇懇、一絲不茍,始終堅持“迅速、準確、安全、方便”的工作方針,月投遞郵件量2萬余件,日處理報刊雜志360份、掛號信函183件,且從無差錯。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默默地為用戶奉獻著。
今年的3月份,他接到了一封“特別”的信,只注明是寧平鎮(zhèn)張大強收,落款“福建永定”,這樣的信投遞難度特別大。小趙只有拿到鎮(zhèn)派出所戶籍科查詢,未有查到本人。他沒有急著把它一退了之,而是記在心里,在投遞過程中向各單位、各行政村打聽,終于通過一個運輸個體戶才找到此人。當收件人拿到信件時,驚訝地不知道說什么好,等小趙走遠了才回過神來,追上他表示一定要重重感謝,被他婉言拒絕。這可是幾年來未通信的弟弟來的信,按規(guī)定,像這樣的一些疑難信件,可以做為“死信”退回原處的,但小趙卻并沒有這樣做。他說:“退一封信,如退回一顆心,那多讓人失望,所以,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把失望變成希望,為了找到信的主人,花費時間和精力也無所謂,當把這些郵件交到用戶手中時,那種成功的感覺,難以用語言表達”。依靠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16年他成功處理了“死信”203封,受到了用戶的好評。
他不僅是一名優(yōu)秀的投遞員,而且還是用戶的勤務員。在他投送的敬老院,居住著20余名孤寡老人。有的老人眼睛不好,小趙就經常幫他們讀信、讀報、繳電話費,老人們對他特別放心,讓小趙幫他們取款或存款,老人們都夸小趙是“21世紀的活雷峰”。但小趙總是一句話:“人民郵政為人民。”小趙還時常幫助郵路上的鄉(xiāng)親們代繳農電費、代捎生活用品等,只要鄉(xiāng)親們有需要的,言知一聲,他都會樂此不疲地效勞。報刊是農民獲取致富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為使鄉(xiāng)親們能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早日過上小康生活。小趙都及時地把報刊投送到鄉(xiāng)親手中,并義務地當起了“農業(yè)技術小顧問”。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細心搜集一些有關農業(yè)方面的科技知識和致富信息,把它們剪下來或抄在小本子上,在投遞郵件時,深入到田間地頭,向鄉(xiāng)親們詳細講解,有時一講就是幾個小時,毫無怨言。小趙總笑著說:“只要鄉(xiāng)親們種的莊稼能高產,鄉(xiāng)親們能夠過上好日子,再累我也覺得值。”
小趙有時還主動掏“腰包”,為農戶訂閱科技報刊、雜志。家在寧平西街的常欽宇因養(yǎng)雞缺乏技術,連續(xù)兩年都沒有成功。小趙得知后,主動為其訂送了《農民之友》、《農場百事通》等,幫助其科學養(yǎng)雞,收到了良好成效,F在的'常欽宇不但養(yǎng)雞年年成功,還因此開上了“奇瑞QQ”。
近年來,寧平鎮(zhèn)的群眾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過上了富裕的日子,有的鄉(xiāng)親不僅買上了‘家庭影院’,還用上了計算機,與在外務工的親人視頻聊天。”鄉(xiāng)親們都說:“這有小趙的功勞。”
在16個春秋里,小趙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地忙碌著,默默地奉獻著。他珍愛這一事業(yè),正如他所說,只要用戶需要我,我都會一直干下去,奉獻全部的熱情和力量。小趙的服務是一種很自然的真情流露,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一顆樸實的心。他用汗水和熱血書寫自己無悔的篇章,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用戶心中的名牌——中國郵政。
關于感人的文章篇2
打開窗,撲面而來的寒氣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天鵝絨般的雪花飄進屋里,外面的世界一片銀裝素裹,一片雪花落入掌心,冰冰的,涼涼的,融化成點點兒的水滴。世界被冰封,記憶卻在蘇醒。
小時候同樣相似的雪天,坐在媽媽的懷里,“媽媽,看,好大的雪,好漂亮啊”。媽媽只是笑笑摸摸我的額頭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從前啊......”
從前,在偏遠的小鎮(zhèn)上住著一個少年和一個女孩兒,小鎮(zhèn)上的街坊鄰居都親如一家,夜不閉戶,寧靜而安詳?墒且粓龃笱,打破了所有祥和與希望。
溫度驟降,大雪連續(xù)下了三天三夜,從未停歇。小鎮(zhèn)上從未下過雪,幾乎年年風調雨順,不逢時節(jié)的雪讓莊稼顆粒無收,年輕力壯的漢子落草為寇,小鎮(zhèn)上能吃的都被搶光了,到處都是沿街乞討的人。
少年是唯一沒有去搶劫的人,他同其他的人一樣去乞討,哪怕明明知道不會有什么結果。雪地里能扒開找到東西吃的地方早已被搶完了,鎮(zhèn)上的不愿離開的人已經融進了雪地里,能離開的人早早就投奔親戚去了。
女孩兒還沒走,她媽媽病了,餓了幾天已是奄奄一息。少年匆匆走進女孩兒的`小房子:“快看我找到吃的了,找到吃的了。”雜亂的頭發(fā)上還殘留著未融化的雪花,腳掌被凍得通紅,唯一的棉鞋也換了糧食給了女孩兒的媽媽,手上的凍瘡已然破裂流膿,所謂的吃的,也不過幾根兒沒洗過的伸筋草的草根。
女孩兒高興地接過草根,低下頭,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然后帶著笑容轉向媽媽:“媽媽,您快看啊,我們找到吃的了,您快吃吧!”媽媽的眼角掛著淚,伸出猶如枯枝的手臂,慢慢地抽出一根草放到嘴里細細地咀嚼著,淚不經意間從臉頰滑落:“好吃,你們也吃,你們也快吃啊!”
女孩兒的笑容頓時僵硬了,咽了咽口水:“那個,我們,我們已經吃過了,您就放心的吃吧。那地方還有很多的,我們再去挖點兒回來。”少年也附和著說:“對的對的,我們再去挖些回來。您就慢慢吃吧。”說著,少年和女孩兒走出了房間,任由媽媽如何呼喚也沒回頭。
雪仍舊在下,細細密密,很靜,也很冷。少年牽著女孩兒的手,欲言又止,他已經沒有精力再走了,幾天下來,也就找到那么幾根兒草。“對不起,我,我太自私了,你的食物都給我媽媽了。”“沒事的,你看我那么年輕力壯,還能夠餓上幾天的,去年奶奶去世后我吃住都在你們家,要不是你們,我怕是也活不到現在了。倒是你啊,都給你媽媽了你吃什么啊?”
“我,我可以自己找去點兒吃的啊!”一聽這句話,少年頓時怒了:“不行,你不許去,你就留在家里,我去給你找吃的,你就乖乖等著,相信我。”女孩兒有些驚訝,但還是點點頭同意了。
少年走了,他永遠無法忘記找到的食物被別人搶去,自己還被打得鼻青臉腫,躺在地上半天不得動彈。雪仍舊下著,細細密密,只是空氣越發(fā)的冷了。
幾天之后,少年回來了,手里端著一碗米飯,已經沒有人能認得他的模樣,小鎮(zhèn)里,也沒有人了。他回到女孩兒的小屋,女孩兒坐在屋外,呆愣的望著村口,然而她并沒有起身迎接少年,只是呆呆地望著。“媽媽呢?”少年艱難地問道。“媽媽?媽媽在天上呢!”女孩兒傻傻地笑著指向天空。女孩兒的腳上蓋滿了雪花,然而少年已然無力將她抱進屋內。少年把米飯放進女孩兒的手里,雪落進碗里,融入心里,柔柔的,很暖。女孩兒笑著將頭靠在少年的肩膀上,安靜地閉上了眼睛。雪仍舊在下,細細密密,只是柔柔的,暖暖的。
關于感人的文章篇3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吾元鎮(zhèn)嶺村的鄉(xiāng)村醫(yī)生李拴州,38年來拄著拐杖、開著三輪為村民看病,坐上公交到縣城給村民報銷、進藥,被村民稱為“嶺上的陽光,鄉(xiāng)親的知己”。
腿病引發(fā)立志從醫(yī)念頭
李拴州在家拄著鐵拐洗手、切割玻璃針瓶、配藥、掛吊瓶、找脈插針,忙而不亂。
嶺村不大,假若沒有李拴州和他的村診所,這些人就要跑到5公里山路外的吾元鎮(zhèn),或者更遠的屯留縣城。40年前的李拴州顯然沒有這樣的幸運,甚至因此失去了左腿,那是他命運轉折的關口,也是立志從醫(yī)的開始。
16歲那年,李拴州的膝蓋莫名地疼了起來,起初他以為是腿上生瘡了,拖了幾天痛得實在不行了,去縣里醫(yī)院一檢查,被確診為骨肉瘤。緊急的截肢手術后,他失去了左腿。“哪是生瘡啊,連骨頭都爛了。醫(yī)生說,再不及時連命都沒了。”回憶起這段往事,李拴州一臉無奈。
正是尋夢的年齡,卻遭受沉重打擊,李拴州備感消沉、絕望?捎幸惶,他忽然想到,自己因為耽誤了病情而落下殘疾,而村里又沒有一名醫(yī)生,鄉(xiāng)親們會不會重蹈覆轍呢?他感到了后怕。思前想后,李拴州決定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只有這樣才能使鄉(xiāng)親們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錢,有病才能夠及時診治,才不會耽誤病情。
于是,傷好之后,他便拄著拐杖去了村衛(wèi)生所幫忙,這年,李拴州17歲。從此,他從最開始幫醫(yī)生取藥、抓藥的學徒工做起,取藥、抓藥、注射、輸液。赤腳醫(yī)生啥也懂點,但啥也不精。為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拴州買了大量常見病的醫(yī)學書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向人請教。最終獲得了鄉(xiāng)村醫(yī)生相關資格,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鄉(xiāng)村醫(yī)生。
李拴州的村醫(yī)一干就是一輩子。由于村子離縣城遠,村民又以老人居多。38年間,他靠一條腿和一根拐杖走村串戶,為10多個自然村的村民看病,淋雨、摔倒是家常便飯。頭發(fā)花白卻滿臉微笑,步履蹣跚卻醫(yī)道精良,李拴州成了嶺上眾口稱贊人人感激的好人,他卻說這是平常的分內事。
電驢替代拐杖助力巡診
嶺村有癱瘓在床的有兩人,再加上50多個慢性病患者,每個月每個人需要隨訪。李拴州每天的任務就是先給需要急診的病人看病,然后再定期給這些老病號做檢查。天天如此,他堅持了38年。
嶺村只有400余口人,卻分散在十幾個自然村里,有的位于山谷處,有的則坐落在山梁上,相隔最遠的村子有10多公里路。但無論多遠,只要村民有需求,李拴州隨叫隨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李拴州出診全憑一條腿,同時還要備下三根木拐杖。由于木材不結實,之后不停地更換。因為擔心拐杖在出診途中折斷,李拴州每次出門都會拄上兩根,還要在家里再備上一根,以防一根壞了后能及時頂上,不耽誤出診。
長年奔波,李拴州究竟換過多少根木拐杖,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后來索性做了一根鐵拐杖,雖然沉重,也不如木頭的順手,但是結實耐用,李拴州說鐵的更適合他。1996年,李拴州買了第一輛摩托三輪車,平時村民們有什么需要,李拴州把藥箱和拐杖往三輪車里一放,就開著三輪車過去了……十幾年下來,車也用壞了3輛。
去年9月,李拴州冒著傾盆大雨,在十幾里的山路上摸爬滾打,為了一個患病的婦女;2012年除夕,張秀萍的兒媳小腿骨折,為盡可能減少病人移動,李拴州在十幾厘米厚的積雪里走了半個多小時……他曾跑丟鞋,就為搶救一位呼吸困難的肺氣腫患者,也曾丟了拐杖跳著出現在危重病人面前。出診路上的一次事故,讓他僅存的右腿也摔斷了,直到現在還打著鋼板。山里面手機信號不好,生活拮據的他特意辦了兩個手機號,分屬不同的通信公司,為的'就是讓村民更好更及時地聯系到自己。
近40年里,他記不清自己出診了多少次和救治了多少病人,但被他救治的每一位病人都記住了他,十里八鄉(xiāng)跋涉的6萬多公里行醫(yī)路記住了他,400多名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記住了他,記住了用一根鐵拐撐起咱們村里的“120”。
坐公交為村民進藥報銷
李拴州每月一次要去縣里新農合醫(yī)療管理中心,鄉(xiāng)村公交車是他出行的唯一方式。為的是全村人能及時看病,及時報銷。
技在德,術在仁。這道理在李拴州嘴里成為樸素的“行醫(yī)就是行善,行善不講利”。李拴州每月僅有400元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公共衛(wèi)生補貼,以及400余口人每年7.5元的基本藥物補貼費用,統計下來年收入只有8000元。但他很知足,衛(wèi)生所里按規(guī)定張貼著當地新農合門診的收費標準,可他除收取藥費外,從不收取村民注射費、換藥費、出診費等費用。
李拴州從不進貴藥、不開大處方、不圖掙錢。在村衛(wèi)生所,最貴的藥不過十多元,最便宜的只有幾分錢。“當醫(yī)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行醫(yī)就是行善。藥賣貴了,老鄉(xiāng)們承受不起,耽擱了病,我心更不安。”他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奔波在山路上的李拴州,照顧的不光是鄉(xiāng)親們的身體,還有生活。體弱多病的胡根成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戶,李拴州就成了他的親人,隔三岔五看望老人,幫他檢查身體,很多時候連醫(yī)藥費都不收。還有一次,為幫老人收曬在外頭的玉米,他摔進田邊的地壟里,頭磕在石頭上,血流如注。
村里50多人有高血壓、4人患糖尿病、4人有精神疾病。400多人的健康檔案、過敏史等,李拴州不加思索地如數家珍。但他卻忘了老伴患的是癌癥,忽略了自己肝臟上的腫瘤,直到無法再拖下去,做了手術。3個月后,李拴州又回到了診所。
【感人的文章】相關文章:
感人勵志的文章04-03
感人愛情文章美文12-02
讀者中感人的文章04-02
勵志感人文章04-02
最感人的高考勵志文章04-03
讀者上的感人文章04-02
冬天感人的敘事文章04-03
最感人的愛情文章美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