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精選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1
讀畢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突然感覺被人拋棄真可怕,特別是被自己的親人拋棄。
孫光林做為故事的敘述者和最終的回歸者,讓他重溫并飽嘗了那個特殊年月帶給他的辛酸。
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愛似乎都被無形的枷鎖禁錮著。無人敢多說一句,也無人敢替別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許就被戴上了一頂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別是無事可做的婦女們,無聊致極的搜索著村里的新聞,然后以最快速度傳遍大街小巷。悲哉!可憐的婦女們!孫光林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生,出生在一個將愛包裹的時代,一個一窮二白的家庭。這些征兆就注定他將接受命運不平等的待遇,難以揭鍋的日子,是他的父母再難負擔這三個孩子,于是他被送出了,離開了他也許摯愛的父母和依然眷戀的故鄉(xiāng)。他第一次被拋棄!在他的心中是一種無形的傷疤,時時隱隱做痛,讓他追憶起那過往的日子。
新環(huán)境讓他有了暫時的歸宿,就在他心中剛要滋生家的溫暖時,一個晴天霹靂,對準了他的后爸。因犯錯被別人揪住小辮,再難做人自殺而死。隨后他多病的后媽,也是最信任、理解她的人也離他而去。他陪媽媽帶好物品來到碼頭,本以為媽媽會帶他一起走,可媽媽卻獨自一人上船,讓他留在岸邊,等著船慢慢開動,媽媽已消失在茫茫迷霧中時,他才恍悟到自己被媽媽拋棄了。爸爸走了,媽媽也走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他無法想象今后的生活,諾大的地方卻無法被容納。昔日美景越發(fā)顯得慘淡,海上依舊托起的紅日,此刻焦灼著他稚嫩而脆弱的心。在迷茫和驚恐中,他哭了,沒有底氣也沒了勇氣。他知道,心中勾勒的美景圖宣告破滅,他又一次被拋棄。
他想到了南門,那個離開已久的家鄉(xiāng)。不知故鄉(xiāng)是否風貌依舊?他是否還能找尋舊日住所?闊別多年的父母還能否接受他?但無論如何,他心中還燃著一絲希望的火光。于是背起重重疑問和沉甸甸的希望,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踏上了返鄉(xiāng)尋親的路。一路群山逶迤,靜水流深,他已顧不得欣賞,心中尋親的信念取代了一切。細雨中,追尋兒時記憶,一路演繹著兒時嬉戲歡快的場面,因為只有想著這些,才能銷蝕心頭的恐懼。突然,他看到遠處有一處活,這更是燃起他心頭的希望,心中對家的呼喊越發(fā)強烈。走進一看,他的哥哥和弟弟正批著床單跪在地上,周圍擺著的物品像是剛從大火中救出來的,一個女人和一個瘦骨嶙峋的男人也跪在那里,男人的嘴里不斷的說著:“這活真壯觀啊,真壯觀!只不過這代價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說:“我要找孫廣元”!(他的爸爸)
親人相見已不相認,“物是人非事事休”!故事就在這似完非完中結(jié)束了,留給人無盡的思考。最終他依舊面對被親人拋棄的慘局,故事雖沒直接寫出,但從整個家庭的`遭遇中我們可以推斷,雖然他歷盡艱辛,心懷希望的找到了親人,但親人依然無法承擔養(yǎng)育他的責任,他又一次被拋棄,被命運拋棄!
起初的我無法理解這種命運的捉弄,孫光林似乎是那個時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讓我心痛,憐惜。是時代將這個孩子折騰的遍體鱗傷,像惡魔一樣吸蝕著他身上的營養(yǎng),使他心力交瘁,一個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就這樣自我消逝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或許多年后他會走出這段陰影,但他走不出這個時代!一個將愛包裹,人性偽裝的時代!
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永遠的被接納。不要太過奢求,因為人總是難以滿足。知足常樂!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會霍然發(fā)現(xiàn),早有一朵圣潔的小花在你心頭靜靜綻放,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2
用了三天的時間先看完了《在細雨中呼喊》,這是美女編輯強力推薦的余華一本書。請恕我寡聞,之前我一直以為余華是位女士。由于對作者的不了解,也沒什么想說的,所以只說說他的作品吧。
看過之后第一個感覺有些像《霧都孤兒》,卻又各有各的特點。《霧都孤兒》是念高一時看的,時間有些久遠了具體細節(jié)記不太清了,只記著奧利弗·特維斯特這孩子很苦命,把所有悲傷和痛苦的事都經(jīng)歷了(請再次寬恕我,每本書在讀第一遍時都是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基本都就著水喝了。所以很多重要的、喜歡的我都要看兩遍以上)。而在《細》中孫光林的童年還是有很多快樂的回憶,盡管孫廣才如此的垃圾……這樣看起來似乎更真實一點兒。文中更多的是平平的敘述,我是喜歡這種由作者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或是鋪設(shè)引線來發(fā)掘讀者內(nèi)心的'想象或是一種回憶,從而達到理解,最終情感油然而生。我要的是更貼近生活,更真實反映情感的作品。因為我這個八零后太是需要大量的了解社會了解復雜的人性。
類似的文學作品我看過很多,比如《乞丐囡仔》……我很知道人是需要經(jīng)歷苦難和挫折的,早有《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奔氈v過這些道理。只是在孟子那個年代,這些苦、勞、餓、空便是困苦。而八零后的我們大部分還沒到挨餓和勞累身體的地步(個別環(huán)境除外)。所以很長時間我在想我們八零一代究竟缺少什么?為什么這么多人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我們到底差多少,怎么就不能肩負重任?其實身體的折磨只是一個形式,心理上在面對逆境時的情感變化才是成長的過程。我們要積累的是無數(shù)次被拍倒的重創(chuàng),又無數(shù)次站起來的決心。所有講述和模擬出來的困境想讓我們體會都是徒勞并且無意義的。還是那句話,人只有經(jīng)歷了才能成長。而這些困苦也只是成功之后的談資,過早的拿出來大白于天下,其結(jié)果無非是祥林嫂和聽客們的點滴淚水。不要奢望別人的同情,身世的凄慘不能拿來作借口。這是我看過《細》和類似作品最深刻的感覺。不是人情的寡薄,而是自身的內(nèi)煉。煉成金剛之身,除了信念任何事就都顯得渺小了。走自己的路,別人永遠不能替你走!
又想到韓寒和白燁的斗爭。無所謂誰是誰非,只是希望前輩們請用一顆寬容的心來看待八零后的成長歷程,畢竟我們還不是社會的主力軍,畢竟我們還需要歲月的洗禮,畢竟誰都有懵懂的蠢和初入社會的嫩,畢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文學作品遠沒有現(xiàn)實生活難以預料。以后怎樣誰又能知道呢?一切又都是未知數(shù)。我們能做的只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發(fā)現(xiàn)和感受這個世界!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3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籠罩在一種無可名狀得淡淡的哀傷里,仿佛自己成了書里茫然無措的孩子們的綜合體。故事里的那個時間段,似乎大人有著絕對的理由對孩子不負責任、辱罵、驅(qū)趕甚至傷害。根源,是他們對于貧困的厭惡及懼怕,對于自身的絕對優(yōu)先和對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而作者,竟以小孩子天真簡單得思維來表現(xiàn)這種無情但無奈的現(xiàn)實。
唯一帶給過孫光林些許家庭溫暖的是王立強和李秀英,和他們詭異的小家。可王立強卻出軌并自殺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隨意丟下了孫光林?蓪O光林并沒有表現(xiàn)出我所期待或者說我所以為的理所當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獨自回了南門。他和這本書里的幾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辦法。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眼淚多次呼之欲出,卻又因接下來看似離奇卻順理成章的轉(zhuǎn)折而忘記滾出來。
我所期待了解的孫光林幸福的大學生活,最終還是沒有現(xiàn)身。感覺仿佛一直被蒙在一層朦朧的灰色紗布中,透不過氣來又不至于窒息。
這篇看似有些混亂的回憶錄,最終又極其合乎邏輯又令人驚奇的回到了原點,不,不是原點,是回到了南門。我感嘆作者無序卻不凌亂的條理,他用略帶諷刺的口吻,敘述著包括孫光林在內(nèi)的所有小人物的生命歷程。這些生命,在他人眼里,就如作者的.口吻一般,是諷刺的,甚至可笑的。而在他們自己手里,是被珍重的寶物,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無論如何都必須受到捍衛(wèi)的珍寶。
我看不透作者的中心思想。我感覺作者給我展現(xiàn)了一幅有時間感的油畫。色調(diào)是灰暗的,人物卻身穿同樣灰暗的服裝在畫中脫穎而出,攜帶著各異的表情和流露出千奇百怪的情緒的眼睛。
或許作者本就是想展現(xiàn)一幅在物質(zhì)尚不豐裕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大部分是自私的,有逆來順受的,有恃強凌弱的,有懷抱記憶不肯好好活在現(xiàn)實中的,有破罐子破摔的,也有敢愛敢恨的……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生命的珍視和渴望,也許王立強和祖父自愿求死,但王立強自殺前下意識的想去撫摸他受傷的手,祖父則仰天長嘯,等死卻無法忍受饑餓。我想他們心底他們的潛意識里,能活一定不求死。那些孩子們,寡婦,馮玉青,孫廣才,母親,國慶家樓下陰森的婆婆,祖父的母親……
這幅畫,讓我吃驚,讓我覺得求生是多么重要生命是多么可貴;钪⑶一畹煤檬嵌嗝次ㄒ欢嗝春唵蔚哪康摹.斎,惠及他人,無損于他人,是必須堅持的原則。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4
如果說余華的小說以前只能是影響我,那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歲才看了這本書,我發(fā)覺我竟然無法一口氣讀完它,我只能讀讀想想停停,以至于忘掉了主角是他還是我。
我終究是沒有那樣的時運,生活在那個年代,有那樣的祖父,父親和繼父,母親,哥哥和弟弟。生活與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未嘗不是一種劫難,我曾以為在細雨中呼喊的是個人,最后明白,吶喊的是時代,是生命,是貧窮,是魂靈。
所以我發(fā)覺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寫的東西,未免都太過狹隘了,如果是可以選擇,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貧窮、落魄、顛沛流離,其實除此之外,我委實是想不出還有什么不同的,我一樣的渴望友情,一樣對一切美的事物充滿著渴望,對一切丑的、淪落的東西失望透頂、唏噓不已。然而正是因為貧窮和時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讓我們直面孤獨,是的,就如同那個等待小伙子來爬床的寡婦一樣的孤獨。至少于我,和他有過同樣的孤獨,所以每每讀到我也有的'場景,我只能合上書,默默的回想著,甚至對余華虔誠的戰(zhàn)栗著,現(xiàn)實盡是如此,丑陋不已,卻毫無消極。
總是有那么樣的一些丑陋,是相對于教條而言的。
其實,那并非正的丑陋,只能算作是不偉大而已,自然不必贊揚,但是更無須批判。
現(xiàn)在來看,我知道我是根本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我只能透過已有的感慨,念頭,經(jīng)歷,和朦朧的臆斷來揣測每個人的意圖,我越來越覺得我是能理解父親的,比如他爬寡婦的床,那般的對待祖父。而數(shù)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諒他,或者自己不能讓自己原諒他,他即便丑陋滑稽,也終究不是他本身的丑陋。
在細雨中呼喊,有人說是在將童年,但意義卻早已超越了童年的范疇,里面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我喜歡每個人物,我也向往那樣的環(huán)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們所有人都不肯離去,在細雨中呼喊,內(nèi)容不一,表情各異,有的在訴說,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盡管如此,主角也該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貧窮,可是,他確是有著完美的生活。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5
在讀這本書之前,對余華作品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中學時做了無數(shù)遍閱讀理解的《活著》。我知道那是取自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的結(jié)尾。我沒有讀過完整的《活著》,但是結(jié)尾給人一種十分空曠,極力想要明白些什么的感覺。
余華寫的是小說,也是文學。
我對《在細雨中呼喊》迫不及待地閱讀完畢,僅僅是因為它是一篇小說?墒俏矣煮@異于小說寫得如此的帶有文學色彩。說它是美好的文學讀本,可它的故事也一樣令人清楚明白,引人入勝同時也發(fā)人深思;說它是有意思的小說,但是它的每一處描述都是真正文學般的精致。這本書帶給我最初的`震撼便是,一部小說竟然被寫得具有如此濃厚的文學色彩。
國外的經(jīng)典小說雖然故事也很精彩,揭示的現(xiàn)實或表達的道理也都十分的深刻,可是它們的文字卻缺少一種厚重感。余華作品中的這種厚重感也許只有中國作者才寫的出來。這種厚重感是來源于中國農(nóng)村的,而這種感覺沒有經(jīng)歷過農(nóng)村生活的人是無法寫出來的,但是它帶給的讀者體驗卻又是那么的真實,F(xiàn)代中國的小說和它比起來就遜色多了,已經(jīng)很少有作者能夠沉得下心去思考,甚至思考每一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去思考那個社會該有的情境。
在泛泛閱讀的空閑中,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每年高考完,總有一堆鍵盤俠在網(wǎng)絡(luò)上各種噴,高呼著取消閱讀理解。而他們的理由似乎都充分的很,“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文化的噴子甚至還會引經(jīng)據(jù)典,他們叫囂著閱讀理解題目的存在的無意義性質(zhì),噴出恨不得燒盡一切閱讀理解標準答案的怒火。想到這里,我內(nèi)心突然顫抖了。我國是應試教育,取消了的高考題目意味著學生不再學習這方面知識。不學習閱讀理解?對于近幾年出版的書籍來看,似乎不需要什么理解,作者們的語言都千篇一律,實在是看不到什么需要動動腦子深思的東西了。
但是當我讀到余華的作品時,我有點震驚這還不到半個世紀的作品。于我看來,這篇小說的每一章都適合做閱讀理解。因為它太需要你動動腦子了。當然,像我這樣第一遍粗讀掠過,也是知道他在說什么,可是讀完之后,你所閱讀的終究還是個故事而非文學。
再說說我對這個故事的看法。余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描述主角的童年時期,雖然一章章之間看似毫無銜接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整本書從他曾祖父到他以及他的兄弟,以他父親的和他自己的描述居多,刻畫了當時農(nóng)村的現(xiàn)狀。相當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生活:人(孫廣才)是怎么一步步墮落成渾蛋的?(我)童年時期的孤獨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不能說作者把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但也揭露的十分透徹。
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一定要進行一遍精讀。就像做閱讀理解那樣;蛟S有人會反對:把文章分開解剖,失去了整體的意義,味同嚼蠟。但是,這是文學。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6
看完余華寫的《活著》,我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余華作品的風格:真實。沉重而有張力。于是又去搜索了他的作品,開啟余華第二本作品的閱讀。
相比《活著》,這本書知名度沒有那么高!对诩氂曛泻艉啊肥怯嗳A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和心靈歷程,生動詳實地描寫了生活中的父子關(guān)系、朋友關(guān)系和社會關(guān)系,勾勒出了一幅上世紀中國農(nóng)村生活的畫卷。
作品的結(jié)構(gòu)來自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星空地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三個維度里自由穿行,將記憶的碎片穿插、結(jié)集、拼嵌完整。
余華說,這是一個充滿歡樂與痛苦的家庭,夾雜著嘆息喊叫、哭泣之聲和微笑。去理解他們命運的權(quán)利。
去理解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自己忍受的一生,他唯一爆發(fā)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
去理解那個名叫孫廣才的父親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他隨時都在準備著踢開他們,他在妻子生前就已經(jīng)和其他女人同居,可是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漸靠近他時,他不斷地被黑暗指引到亡妻的墳前,不斷哭泣;
孫廣才的父親孫有元,他的一生足夠漫長,漫長到自己難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總是大于悲傷。
還有孫光平、孫光林和孫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地有過重疊,隨機就叉向了各自的方向。孫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他讓父親孫廣才膽戰(zhàn)心驚;
而孫光林,作為故事的敘述的出發(fā)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jīng)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
孫光明第一個走向了死亡,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最先完成了人世間的使命,被河水淹沒,當他最后一次掙扎著露出水面時,他睜大了眼睛直視了耀眼的太陽。
余華在自序中提及,作者的自序通常是一次約會,在漫漫記憶力去確定哪些轉(zhuǎn)瞬即逝的地點,與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敘述約會,或者說與自己的過去約會。
這大概是余華與這個家庭的再次約會。
在意大利文版自序中,余華又說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因為未來充滿了冒險、充滿了不可戰(zhàn)勝的神秘,只有當這些結(jié)束以后,驚奇和恐懼也就轉(zhuǎn)化成了幽默和甜蜜。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慈绱藷釔刍貞浀睦碛,如同流動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語言里永久和寬廣地蕩漾著,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和閱讀。
看完余華的七年后的兩篇自序,我覺得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家庭又浮現(xiàn)了眼前,我只是覺得很用力,但又輕飄飄地溜走了。
一直覺得自己閱讀思考深度不夠,只是停留在表面。再加上看完這本書又已過去半個多月。我更加認為自己閱讀后留給自己的痕跡越發(fā)淺淡。
其實,飛鳥飛過天空,在水面留下了痕跡。曾看過的書本片段,也曾在某時刻閃現(xiàn)腦海。
抽繭剝絲般的看一個家庭的縮影,就像是看一個陌生而熟悉的人的一生,因為你知道他的一部分,而覺得你與他之間拉近了距離。你會覺得孫廣才可恨又可欺,孫有元可憐悲哀,孫光平不知不覺的成長蛻變……
那天我在如今的生活中,也見到了相類似的家庭縮影。我不禁聯(lián)想起了這本書,思考所謂的家庭關(guān)系、親情關(guān)系。
關(guān)于孫廣才對待自己的父親與兒子,如今社會家庭中對待老人的冷漠方式,到底是人與人性格的沖突與摩擦,還是血緣在某種程度上的聯(lián)系是一種牽連與羈絆留下的悲慘之鏈?
一切都是未知,沒有正確答案。每個家庭的各種動蕩與變遷,如何處理,其實都決定于人。人心本善,不論在什么時代,如何處理都是人的.良知在發(fā)揮作用。
月有陰晴圓圈,孫光林的童年里,多段短暫的友情占據(jù)很大比重。
他有靜靜躲在一邊羨慕著,猜測著同生存在這一空間的人的交往;他也有跳入其中,習慣所謂的學生長大為成年人的圈子;他還有抽出身來,再次思索曾經(jīng)羨慕的友情是否看得有所偏差。
我們總是莫名其妙地弄丟了很多段曾經(jīng)有著美好時光的友情。其實,我覺得童年的有些人的出現(xiàn),也許不能定義為友情,而是童年的陪伴。
記得小學時候的暑假和寒假,我總是跑到一位姐姐家,在她家看電視,與她一起整理房間,布置房間,聽她給我上課。那是一位很優(yōu)秀的姐姐,在那時我的生活中,像是發(fā)了光一樣。
可后來等我上了初中,她也上了高中,再慢慢地我的假期基本是在寫作業(yè)中度過,我慢慢少了與她的聯(lián)系。再知道她的消息時,或是我在路口看到她回家,或是在我媽媽口中聽到那位姐姐要結(jié)婚了,那位姐姐生了孩子……
小時候,每逢到外婆家去,我有一群和我差不同齡的小伙伴,常常聚在一起過家家,或是夏天,坐在房間的涼席上,看看電視吵吵鬧鬧就半天過去了……
可現(xiàn)在這一切的人,都已經(jīng)不聯(lián)系了,甚至很長時間沒有見到過。哪怕見到,大家都已忘記曾經(jīng)一起玩耍的時光與歲月。
或許不是忘記,而是他們陪伴你走過的路程使命完成,一切都沉入記憶中,不再啟封罷了。
說及童年,我想起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里祖父的菜園子,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遠處走來的駱駝的鈴鐺聲,龍應臺筆下《親愛的安德烈》的悠然生活。比起孫光林,筆調(diào)不再那么地壓抑與沉重,但我總覺得孫光林所經(jīng)歷的,有很多人童年的碎片影子。
《少年的你》中,小北和陳念的相識,是一場意外;但他們的相伴,未必不是一種屬于他們標志的守護。孫光林與蘇宇他們,也是如此。
此外,看了余華的《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發(fā)現(xiàn)閱讀他們的作品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風格感覺。因而我認為他們屬于心中有強大力量的人,才賦予筆下的人物有力的人生。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7
近幾天剛讀畢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慢慢的意識到那種被拋棄的凄涼感。確實,出生于那種年代——在舊社會的余灰還在,所謂革命的口號盛行的年代,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是那么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到可以拋棄除生命外的一切不需要。故事中的我就在這種社會現(xiàn)實中經(jīng)歷了被放逐和被回歸,從而使作者筆下的整個故事都附著我的情感,字里行間同時也摻雜著作者的無奈和憐憫,但更多的確是一種心酸的憂傷。
在南門,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其后的五年間我過的是貧窮但是無慮的童年生活,以至作者在后文被回歸后生活的對比下,大喊道那時母親還是母,親;父親還是父,親,即使回歸的自己又能給這不幸的家庭帶來些什么呢?不過是多一份口糧,多一份負擔,代價確是少了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罷了,對此步履難行我也只能選擇逃避,自顧自的孤獨,但卻少不了有異樣的眼光來迫害,擊碎我那不算厚實的外衣,穿透想自我掩飾的內(nèi)心,那精神上的摧殘可比肉體折磨來得痛苦得多,迂回的多,長久的多,而這一切卻是來自自己親生的.父親,同種的手足和左鄰右舍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
我這每一步踏下去都比別人沉重的多,使讀者懷疑:還是那個在古詩人筆下日夜思念,有著神秘召回感的鄉(xiāng)土嗎?,神秘的召回感不再神秘,文中日夜思念的鄉(xiāng)土也仿佛有了實體——在你想回來時他是包容的接納,可是變化不只是滄海桑田,在你不愿忍受時他只能將你輕輕的撣去,滑落的同時你會回望,才發(fā)現(xiàn)被鄉(xiāng)土放棄的不止你一人,只是他們的名字已經(jīng)在黑體字墓碑的一方矮墳中,慶興的同時憐憫的心語化為娟娟長流劃過被拋棄的墳頭,最終在鄉(xiāng)土的上方化為一層陰厚的云,繼而又在那下著綿綿細雨,雨下那奔跑的人發(fā)出郁郁沉沉的呼喊,他不是我,卻比我真實的多,而我也只是能感受到他給我?guī)淼恼鸷硰亩鴵]述,這便使我能找到我與他的契合,耐人尋味。
村莊中的生活是封瑣的,人心是冷淡的,人們都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此刻任何事物都會被放大化,可能只是一個眼神,一個行為,一個下意識的舉動在下一刻都可能成為你有不當想法的把柄,這便免不了村民的輪番轟擊,你說求饒,那還不夠,家庭瓦解,被批判的你在回顧以往中慢慢消逝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在如此的生活環(huán)境下,王立強的出現(xiàn)不得不說是我生命中的一次巨大轉(zhuǎn)折:在我五歲那年被家庭的窘迫逼走,取而代之的是六年的孫蕩行,而起初在前往孫蕩的航船上我單是認為這是一次美好的旅行,但萬萬沒想到這次經(jīng)摧殘才沒好的旅行竟在我的回憶中有著這么濃厚的一筆。
后父王立強先生是真正承擔起養(yǎng)育我的父親,他比親父完整,也充實,他的思想對我有著包容,這一點也在文中后篇——他的后悔中有所寫道,但最后凄厲的自殺著實使我始料未及——這不過只是一個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對于那時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擊,但我的命運確實隨之改變……此外,還有一個半生都在床上的后母是我在孫蕩的六年中精神的寄托,她對于我的信任的源頭令我在后來回憶都值得感激,只是出于五毛錢的測試,這便即使在我的小學生涯中經(jīng)歷了兄弟背叛,老師懷疑中給予我最結(jié)實的后盾,仿佛一雙輕柔的大手在你過各種不信后仍然在撫摸著你,而你也能在那雙給予你溫暖的雙手中開懷的涌淚,這位被傷病纏身的善良后母在丈夫死后是永遠找不到歸屬感,在我的幫助下顫顫巍巍的回了娘家,獨留我一人在早冬凌晨的寒風中望著遠處漸漸遠航的船只背影,啊,他們確鑿是把我忘了呀!連個籽都沒留下!,我轉(zhuǎn)頭看向我?guī)椭钚阌ⅲㄎ液竽傅娜┮宦纷邅淼姆鲆巍@是在做夢嗎?
在孫蕩丟而復拾的小伙伴的幫助下,我頭次自己返回了南門,去時我不曾帶走些什么,來時除了貼身的衣物,我又能帶來些什么呢?依舊是光溜溜的我罷,不,還有一顆成熟的果實,只在細雨澆灌下成熟?煨械搅四祥T,我遇到了卑謙而死得很難看的外祖父,他即使一路跟著我,使我深感厭惡,連連想要勸退,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我聽到了南門孩子嬉戲的喊話感到的只是不知名的語言,只能聯(lián)想到這大概就是我離別六年故土的方言罷,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南門落日的景色是那樣的美麗,我卻素不知六年前我是常常見到,能夠觸手可及,現(xiàn)在的他又是那么陌生的美好,只能重新交好,我也不認得他,他也不認得我。
最后在茫茫夜雨中,我回到了原本的家,只是多了一場大火,大火外父親抱腦哭泣大罵,他曾是那么的虛榮,心中的自私在對于任何人都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母親跪在地上掩面,隱忍一輩子的她在生命的唯一一次爆發(fā)確是在彌留之際,孫光平和孫光明兩兄弟在原地驚恐不安,前者在對于父親的憤懣中離開,后者卻是英雄般的身亡,而我被那個是我父親的男人吸引,我就走到他身旁,亮地說:我要找孫廣才。
文章在一句話中收束了,這看似非結(jié)局的結(jié)局所要表達的很有力人窮可以,苦實在是受不了!
魯迅些悲劇的宗旨是將美好的事物撕碎給別人看,而余華的悲劇確是將本身就撕碎的事物再次撕碎讓你感受,以致全文文字壓抑郁沉。悲劇的文學,能給人深切的感受。拋棄本身是可怕的,但是誰又是一生都沒經(jīng)歷過拋棄呢?知足者常樂,人難以滿足,睿智仁和者到哪都能受到貼心的關(guān)護。歲月的積累中你會變得清晰,虛構(gòu)慢慢成了現(xiàn)實,現(xiàn)實往往更加現(xiàn)實,好好把握好自己罷。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8
有人說余華的《活著》令人揪心難忍;而《兄弟》則是幽默和慘烈交相輝映。而這些在我的腦海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余華的第一本書,是關(guān)于童年記憶的《在細雨中呼喊》。
每個人都有關(guān)于童年、關(guān)于往事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也許因為年齡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歡欣與純真。但是余華書中的“我”,卻承受著孩童本不應該面對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可奈何。書中的“我”,仿佛如一個旁觀者,與世無爭,冷靜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講述著一個個事不關(guān)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盡管忍受著身旁各種看起來怪異的人的辱罵、毆打、欺詐與恐嚇,但自己始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尋覓友情,成為自己疲憊內(nèi)心停歇的港灣,蘇宇、魯魯、鄭亮、國慶都是“我”身邊的一個個過客。
書中的“我”身處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父親孫廣才是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夸張的動作,與其說是強硬的表現(xiàn),倒不如說展現(xiàn)了其悲哀、虛偽的人生;哥哥孫光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終也難以偏離平庸的軌道;而作為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則以孤寂的眼光觀察著周遭一切,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張牙舞爪,卻是第一個走向死亡;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界的失望和憤懣。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孫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帶有些許傳奇的色彩,年輕時放蕩不羈、敢作敢為并且奮發(fā)有為;后來年老時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依舊沒有喪失去挑戰(zhàn)命運的勇氣,哪怕是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樣如此。
書中人物眾多,線索也錯綜復雜,故事的敘述發(fā)展沒有固定的模式,余華采用了多種敘述手法,直敘、倒敘、插敘的相互穿插讓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漫天紛繁的花朵,洋洋灑灑。猶如一條寬大的馬路上支生出無數(shù)分岔開口,每一條路都看不見盡頭卻都有屬于各自獨特韻味的風景,或令人流連忘返,或令人厭惡,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其中的人物活著的時候是多么有趣亦或是痛苦纏身,在時間的長河里無論他們選擇何條道路,但走到終點每個人卻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結(jié)果都只有一個。這里邊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點,從哥哥、到弟弟、到孫有才再到各種小人物,反映出現(xiàn)實中人性的丑惡。
自然地,他們最終都只能極其苦惱地接受死亡,他們夾帶著不同的`幻想,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最終都奔赴向那盛大的死亡宴會,只是消逝的方式有千萬種不相同。其中弟弟被水淹死的場景,余華的描寫令我震撼: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
最后我想說,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磨難,但我們要不斷從經(jīng)歷中感悟出: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書中“我”的祖父孫有元,一個看似窩囊了一輩子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挺直腰桿站著,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從未被打倒,依舊是一個勇敢面對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經(jīng)歷太多磨難,但“我”仍然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空間的一方凈土,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卻是自己的心。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9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當初的情緒,只剩下了外殼。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細數(shù)過來,我讀完《在細雨中呼喊》已半個月,現(xiàn)在腦海中只剩下粗略的情節(jié)和模糊的脈絡(luò),但此書給我的觸動,是永不可磨滅的!余華在書中以“我”(孫光林)作為第一人稱,回憶著對哥哥孫光平、弟弟孫光明和父親孫廣才在老家南門生活。其中,“父兄間的矛盾沖突”、“孫光林中學時代的生活”、“孫家的歷史”、“孫廣林與養(yǎng)父母的生活”共同構(gòu)成全書的主要情節(jié)。余華總能以最平淡的語言,從一個兒童的視角看到底層人物的命運,看到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況,在一個個情節(jié)展開后,給予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全書的第一章講述了“我”與哥哥孫廣平、弟弟孫光明、父親孫廣才微妙的關(guān)系,在三兄弟互相殘殺的過程中,“我”變得沉默寡言,成為飽受欺凌的對象;之后,“我們”兄弟三人同時喜歡上少女馮玉青,在一系列的爭風吃醋后,馮玉青愛上了村里的無賴少年。余華這樣安排的情節(jié),在我看來,無非是為小說增添些許的灰暗,在為少女唏噓不已的同時,也反襯出“我們”三兄弟的貪婪,丑惡。命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在余華筆下的動蕩年代,我們只能透過書中的人物,感受他們的喜怒悲歡!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父親是個反面形象,沒有一般的慈愛與關(guān)懷,在欲望的驅(qū)使下,他與哥哥同時爬上了村里寡婦的床,在背叛與不忠下,又與母親“長凳之交”生下了“我”(孫光林),他愛慕虛榮,虛假的背后希望政府的表彰……懦弱、貪財、好色,這樣的形象讓我不敢相信,他的原型是誰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群。在我看來,作者是為了突出那個時代人性的丑惡,在篇幅很小的情節(jié)中,萬不得已才把“父親”(孫廣才)寫成這樣的!
在書中,“我”的中學時代顯得尤為獨特,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的中學時期也伴隨著低俗與不堪。好友蘇宇的心理畸形導致自己的鋃鐺入獄,師生戀……
雖然情節(jié)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但卻能在詼諧與昏暗中,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讀完書中的一二章后,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控制”的`含義,父親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為禽獸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淪為獄中人。在某一學說看來,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約束中構(gòu)成了人們的倫理關(guān)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夠擦除道德上的污點!
若論全書最精彩也最哀傷的情節(jié),莫過于“我”與養(yǎng)父王立強和養(yǎng)母李秀英的艱苦生活了,在遭受父親與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給了陌生的人家,雖然“我”的父母顯得平淡無奇,帶養(yǎng)父母的形象卻光彩照人,養(yǎng)父王立強是真正承擔起養(yǎng)育“我”的“父親”,他比親父完整,也充實,他的思想對“我”有著包容,在文中后篇——他的后悔中有所寫道:“最后凄厲的自殺著實使我始料未及——這不過只是一個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對于那時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擊,但”我“的命運確實隨之改變……”此外,還有一個半生都在床上的養(yǎng)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對于“我”的信任的源頭令“我”在后來回憶都值得感激。在小說的尾聲,“我”的養(yǎng)父母在離去與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鄉(xiāng),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卻只能夠“在細雨中呼喊”!
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自立自強。太過奢求,往往不能如愿;知足常樂!方可活的安心。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格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余華筆下的村莊,安逸平淡卻裹挾著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我”雖然沉默寡言,逆來順受,卻避免不了被送人;哥哥因為父親的暴行而割下他的耳朵;弟弟因救人而犧牲卻成為父兄二人攫取榮耀的工具,在無盡的丑惡與不堪中我們才能感受到“我”面對漂亮女生時的緊張與不安,養(yǎng)父母對“我”的疼愛,人世在變,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規(guī)律。余華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經(jīng)歷,卻很普通的筆調(diào),描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供人哀嘆、供人唏噓、供人蕩氣回腸!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10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余華的書是在大學時候了,《許三觀記》和《活著》,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guān)、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后,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nèi)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xiàn)在眼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xiàn)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
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xù)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xiàn)實里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關(guān)于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xiàn)于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說,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余華在書中這段關(guān)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貞泴τ诂F(xiàn)在的我們來說,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xiàn),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敘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余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jié)、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么下一部余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在細雨中呼喊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03-31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模板01-01
《細米》讀書心得09-28
森林在呼喊作文范文12-09
細米的讀書心得450字05-01
細米讀后感精選04-06
細米讀后感04-29
《細米》讀后感04-30
細米讀后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