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
白露剛剛過去,俗話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漏身”。處暑時天氣還有些熱,每天一盆水洗一洗汗?jié)n,以便消除暑熱帶來的污垢。過了處暑十八天,隨著白露的到來,陰氣漸升,清晨的露水凝而成白。人就不能赤膊漏體沖洗了,以免著涼。而對于農(nóng)業(yè)來說,“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生活實踐的經(jīng)驗感悟,是為后來者立的一座風向標。社會化分工的細化,知識爆發(fā)式增長,即使馬不停蹄的轉(zhuǎn)場,一個人也無法獲知全部知識。而各行各業(yè)的.專家,是能為大眾樹立風聲的。有了風向標,人們就能夠把握自己的行動,生活、工作就從亂麻堆里理出了頭緒,能從容地聞風而動。
治國也是如此,古人早在《書經(jīng)·畢命》里就說過:“彰善癉惡,樹立風聲”。南梁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里也引用說:“諸侯建邦,各有國史,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唐朝的韓愈就因為當時的諫議大夫陽城,居其位而不聞風聲,而寫了一篇《爭臣論》。陽城以前居于晉之鄙,能夠行古人之道。以至于“晉之鄙人,熏其德而良善者幾千人。”。為此,被宰相李泌舉薦為諫議大夫。然而五年過去了,“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政!保寐收娴捻n愈直言不諱。韓愈甚至質(zhì)問陽子“將為碌仕乎?”。作為一個政府官員如果僅僅是為了薪水,那么“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guān)擊柝者可也!。也就是說你要是僅僅為了薪水,就不要去占據(jù)高位,做個打更的小吏就行了。韓愈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在韓愈看來,“圣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圣賢之身也!,“君子居其位,則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做官的以及讀書的圣賢之人,就得為民眾樹立風聲。
從小的方面來說也是這樣。當下,如果沒有媒體對性自由、全民約,以及富二代、包二奶的推波助瀾、樹立風聲,也就不會有笑貧不笑娼的異俗崛起!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不會在毛時代之后消聲滅跡。固然老子強調(diào)“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 倡導“無為而無不為”的無風聲主張,曾經(jīng)得到不少人的熱捧。糾其實質(zhì)卻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要“常使民無知無欲”,是赤裸裸的愚民策略。老子不是不樹立風聲,是怕民有所覺悟。
“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是政府再次為草根樹立的經(jīng)濟創(chuàng)新風聲。其實,對于草民來說,創(chuàng)業(y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風聲不必是小康,更不必挖苦心思轉(zhuǎn)場于宦海。人生只是偶然,只有一次的人生,既不能承包、轉(zhuǎn)包,也不能讓別人來替代。少年時初涉人世,懵懂無知;青年成長時,在躁動中叛逆;中年重擔壓肩,踟躕四方;暮年,病魔纏身。生存易,生活難。樹立風聲,在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時,就能夠多一分選擇,少一絲迷茫,也許就躲過了一個陷阱!罢蒙瓢D惡,樹立風聲”。更能讓民眾養(yǎng)成良好的習俗,有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人其實不一定要跟風,但卻要認清自己。人只有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才能夠真實、充實和幸福。而能夠獲得內(nèi)心的安靜,身體的安康,靈魂的快樂,家人和睦和朋友的友善,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風聲鵲起之時,得生活之風聲也。拋軒裳珪組,棄憂患思慮,雖泰山崩于前而不見,疾雷破于竹而不驚,大戰(zhàn)于逐鹿之原而不閱,韶樂鳴響于九霄之上而不聞。若得以享天倫之樂,或自然之樂山樂水,或古典的琴棋書畫,或現(xiàn)代的旅游、探奇,又何尚不能?
【風聲】相關(guān)文章:
2.柳林風聲讀后感
3.柳林風聲讀后感
4.柳林風聲讀后感
6.談笑風聲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