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伴奏月光曲
興安嶺西麓,午夜時分,一個安靜的小鎮(zhèn)。
借半塊月亮于窗前,任清涼的月光灑在素箋上,斑駁的思緒亦如這一彎殘月,輕輕淺淺。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一次考試,向同桌的'女生借了一塊橡皮,那塊橡皮,也像這月牙的彎,竟也溫暖了半生的記憶。
如這彎月的美,莫過于美人的側(cè)臉,或嗔或怒地轉(zhuǎn)身,留一個朦朧的美給你。朦朧的美就要朦朧地讀,留一份空間給彼此,美就有了質(zhì)感。聽一段柔美而哀怨的曲子,只聽到一半,無邊的月色便打濕了心情。倒也符合了今晚的意境。
想起小時候看的一部羅馬尼亞電影《齊普里安波隆貝斯庫》,主人翁是羅馬尼亞著名音樂家。故事是與他熱戀的愛人貝爾塔的家長拆散了他們,把女兒送去英國讀書生活,驚天慟地,凄楚感人。多年以后,戀人回來了,可是她沒能見到齊普里安波隆貝斯庫,因為他經(jīng)受不住失戀的打擊,留下一部《敘事曲》,抑郁寡歡,孤獨而死,年僅三十歲。小時候不懂什么是愛情,不明白牽著的手,為什么牽著牽著就斷開了,無論怎么努力,兩只手再也握不到一起。時至今日,耳邊還經(jīng)常想起影片中那段憂郁蒼涼的主旋律。
忽發(fā)感慨,這人世間的情為何物,有幾人說得清呢,即便說得清,又有幾人守得住呢! ( )
借半塊月亮于窗前,曉風殘月鎖清秋,空蒙的月色,氤氳了大半個興安。
2016年9月22日于呼倫貝爾興安嶺
【無伴奏月光曲】相關(guān)文章:
2.月光曲
3.月光曲之夜作文
4.無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