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欧美|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不卡|日本精品动漫二区三区

    1. <address id="l3apk"><var id="l3apk"><source id="l3apk"></source></var></address>

      農(nóng)家舊事

      時間:2016-11-27 10:18:07 原創(chuàng)文學(xué) 我要投稿

      農(nóng)家舊事

      我是江南土生土長的農(nóng)家人,從前農(nóng)人家的那些溫馨往事,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農(nóng)家自有農(nóng)家樂,農(nóng)家自有農(nóng)家福,床柴、地鋪、灶頭,伴我度過了青少年時代。

      床柴,顧名思義就是鋪床的柴。舊時的冬日里,農(nóng)家的床上都要鋪床柴,深秋稻谷登場,農(nóng)人們忙于秋收秋種。水稻脫粒后,各家各戶總會忙里偷閑,挑選一些優(yōu)質(zhì)稻柴用來當(dāng)床柴。先要曬床柴,將大捆的稻柴解開,分成一把把扎緊柴梢,把稻柴的根部散開,然后豎著立放在場上。晴好天氣白天曬晚上收,一般三四個太陽稻柴也就曬干了。在我的記憶里,每年初冬天氣轉(zhuǎn)冷時,農(nóng)人們家家鋪床柴,大人忙小孩樂,鋪上床柴后,床變得軟乎舒適暖和。

      我家人多床也多,鋪床柴的活都有母親一人擔(dān)當(dāng),父母的大床是一張破舊的老式三面床,據(jù)母親講,她結(jié)婚時這床就是舊的。孩子們的床,都是用竹榻或木板作床板,兩頭用長凳一擱,床鋪一面一頭必須靠墻,這樣安全可靠,以免孩子們晚上睡覺時滾落地下摔傷。我們?nèi)揖趴谌舜笮∥鍙埓?床柴要鋪一下午,只見母親跑前跑后,忙得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鋪床柴很簡單,把曬干的新稻柴鋪在床板上,鋪得厚厚的而且還要鋪得勻稱平服,若是鋪得高低不平,人睡在上面就會感覺不舒服。在鋪好的床柴上,如果只鋪無布套的棉胎,那床柴上必須先鋪張席條,然后再鋪上棉胎。如是有布套的棉毯,就直接鋪到床柴上即可。鋪好床柴的第一晚,睡在松松軟軟的床上,聞著新稻柴的清香進入夢鄉(xiāng),那種溫馨和甜蜜令人難以忘懷。寒冬臘月天,我們睡的草屋雖寒風(fēng)洞穿,但有了床柴保暖,躺在被窩里也不覺得冷了。

      來年春暖花開天氣轉(zhuǎn)暖,到春末天不冷了,農(nóng)人家才撤去床柴。床柴伴我度過了一個個鄉(xiāng)村寒冬,至今想起仍讓我心里暖乎乎的。

      地鋪,就是直接鋪在地上的床。舊時有的農(nóng)人家人多,就連床板竹榻都沒有,冬日屋里沒有蚊子了,就可以直接打地鋪。地鋪的大小不受限制,人多鋪大點,人少鋪小點,將稻柴直接鋪在地上,鋪得厚厚的,人睡在地鋪上,絲毫不比一些時髦今人睡的東洋榻榻米差。

      從前冬天,如果家里來了客人,床上睡不下,一般都打地鋪。把屋里的竹椅板凳等雜物歸攏一下,騰出一塊空地方,因陋就簡地鋪上稻柴墊上棉毯,打地鋪招待客人,農(nóng)人們并不覺得寒酸,客人也習(xí)以為常。打地鋪待客,在我家也是常事,只要家里一來過夜客,父母就安排孩子騰出板床,讓我們睡地鋪。我就喜歡睡地鋪,而且睡地鋪的`感覺確實不錯,晚上睡覺睏相再差,也不用擔(dān)心會掉落地上,睡前我們哥兄弟在地鋪上打鬧喜戲,睡地鋪其樂無窮。

      昔日鄉(xiāng)間家家都有灶頭,一般人家是兩眼灶,即兩個灶膛兩口鍋,外加一個湯罐。大戶人家有三眼灶,即三個灶膛三口鍋,還有一個湯罐。灶頭的布局大致是這樣的,燒火的地方叫灶窠,也有叫灶倉和柴倉的,進入灶窠的通道叫灶腳浜。灶頭外側(cè)有個灶毛洞,里面主要放火柴及一些小雜物,尤其是火柴放在里面不易受潮。灶頭上方還有座灶王殿,里面放著灶王爺及冬青柏枝,灶王爺是印在花紙頭上的。每年過年前都要送灶接灶,送灶讓灶王爺升天,接灶把新灶王爺接回來放進灶王殿,大年三十那天,再折些冬青柏枝放進灶王殿。兩眼灶一般是,一只鍋做飯燒粥,一只鍋炒菜,炒菜鍋要略小一些。三眼灶多一口鍋,那口鍋就更小一些,但其功能比兩眼灶略勝一籌,不影響炒菜做飯,還能煲湯烙餅。湯罐的作用也不能小覰,湯罐里放滿水,利用做飯炒菜的余火燒熱水,農(nóng)人們洗臉洗腳都用溫?zé)岬臏匏?湯罐水渴了也能喝。灶間一角都放有一口水缸,家家戶戶每天一早都要到河里去挑水,挑滿一缸水,然后放些生礬將水打清,河水就是飲用水,因為從前的河水無污染。

      我家的灶頭是兩眼灶,母親不干田里農(nóng)活,是名副其實的家庭主婦,她幾乎成天圍著鍋臺轉(zhuǎn),一大家子人的吃喝全靠她,除此她還要管家禽雞鴨鵝,家畜豬羊兔。冬日里母親在灶前做飯炒菜,我們都搶著到灶窠里去燒火,灶膛里火焰熊熊,灶窠里暖意融融,在灶膛的熱火灰里煨上幾只山芋,想吃時扒開灶膛里的灰,取出熱乎乎的煨山芋,撕開外皮香氣撲鼻,與烘山芋比毫不遜色。天氣冷時家貓也成了“煨灶貓”,成天躺在灶窠里的柴堆上不肯動彈。灶頭的記憶令人刻骨銘心,是它給我們帶來了一日三餐溫飽。困難時期,無論鍋里煮的是山芋南瓜還是珍珠米,只要能填飽肚子都是美食。

      從前灶間里最讓人難忘的時刻,是每年的端午煮粽子,中秋烙麥餅,大年三十燒年夜飯。每年端午節(jié)前一天晚飯后,母親將灶上的兩口大鍋刷洗干凈,把包好的粽子放滿兩鍋,然后再把洗干凈的鵝蛋鴨蛋雞蛋放在粽子上面,蓋上鍋蓋后,再在兩鍋蓋一圈的鍋沿上圍上濕抹布,這樣能防止鍋里燒開后漏氣。此時我們兄弟姐妹都擠在灶腳浜里,踮起腳尖伸長脖子,饞涎欲滴地看著母親做燒粽子前的準(zhǔn)備工作。母親離開鍋臺走進灶窠,坐下點然灶膛里的木柴,只見火苗呼呼作響,終于等到開鍋了,灶間里粽香四溢時,我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灶腳浜。我們夢里都惦記著鍋里的粽子和蛋,尤其是那粽子鍋里煮出的蛋的美味,至今仍讓人齒頰留香。年年中秋節(jié)那天下午,烙麥餅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午飯后家家戶戶做麥餅烙麥餅,鄉(xiāng)村里處處麥餅飄香。麥餅的餡芯有糖、糖芝麻、糖豬油、咸豬油等。我家開始烙麥餅時,我們又都擠到灶腳浜里,姐在灶窠里燒火,母親在灶上烙餅,第一批麥餅出鍋后,母親賞我們每人一個,讓我們出去玩,省得在那里碰手礙腳,我們啃著香噴噴的麥餅,自然就歡天喜地跑開了。每年的大年三十,是灶間里最忙食品最豐富的一天,平時少見的已宰殺好了的雞鴨鵝,還有鮮魚肥肉等都出現(xiàn)了,農(nóng)人們辛苦了一年,孩子們巴望了一年,就等著這一天。父母在灶間里忙這忙那,哥姐在灶下燒火,我們?nèi)诵〔粫鍪裁?只會站在灶腳浜里,等到葷湯老卜燒好,母親盛給我們每人一碗解饞,父親將煮熟的“元寶頭”(豬頭)拆好,給我們每人一塊大骨頭,讓我們啃骨頭上剩下的那一點點肉,最后我們不僅啃光了剩肉,還把骨頭上的那點油水都舔得一干二凈,才心滿意足地離開灶頭,就等著吃年夜飯了。

      星移斗轉(zhuǎn),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從農(nóng)村走進都市,窩居在水泥森林中,但我的根在鄉(xiāng)村,鄉(xiāng)村情結(jié)自然就難舍難分。昔日農(nóng)人家的點點滴滴,永遠銘刻在我的心間。

      【農(nóng)家舊事】相關(guān)文章:

      1.農(nóng)家樂

      2.農(nóng)家四月

      3.清明的農(nóng)家諺語

      4.農(nóng)家詩歌朗誦

      5.農(nóng)家樂散文

      6.文化農(nóng)家身邊感受

      7.農(nóng)家夜談的生活感悟

      8.農(nóng)家樂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