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以及20天的年份多嗎
幾年出現(xiàn)一次中伏20天?2017為什么中伏20天?中伏日期怎么算的?“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每年出現(xiàn)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胺北硎娟帤馐荜枤馑炔胤诘叵碌囊馑肌V蟹10天和20天之別,那么什么年份中伏有20天呢?三伏天多十天有什么特別的意思?一起來漲知識吧。
中伏20天的年份多嗎?幾年出現(xiàn)一次中伏20天?
2011年中伏共20天。
2013年中伏共20天。
2015年中伏共20天。
2016年中伏共20天。
2017年中伏共20天。
中伏20天怎么回事?2017中伏為什么20天?
“伏”是二十四節(jié)氣以外的雜節(jié)氣!稘h書·郊祀志》云:伏乃“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的意思。據(jù)說,“伏”這個節(jié)氣遠在公元前676年的秦德公二年時即已出現(xiàn)。
從氣象角度說,“伏”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從入伏到出伏,大約相當于陽歷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中下旬。此時正值盛夏酷暑,特別是在中伏到末伏這一時段,因天氣晴熱,氣溫更高。這種高溫天氣,非常有利農(nóng)作物的生長,所謂“三伏熱,五谷結(jié)”,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自古以來,一直為人們所關(guān)注。
農(nóng)歷歷法規(guī)定:“夏至”后(陽歷每年6月21日前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之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之始;“立秋”后(陽歷8月7日前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之始。所謂“庚日”,就是按照“干支紀日法”計算,每隔10天出現(xiàn)一次。
雖然歷法規(guī)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之始,但因每年的.“夏至”到夏至后第三個庚日之間間隔的天數(shù)不盡相同。因此,各年之間的“入伏”日期在陽歷上是有早晚差距的。如2002年的初伏是7月11日開始,而在2008年卻是7月19日。“入伏”日期先后相差8天。
此外,如某一年初伏的日期偏早的話,那么,中伏和立秋之間的間隔就會在10天以上。這樣,中伏就會長達20天左右。如2002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中伏都是20天。
哪一年的二伏天只有10天?
2012年中伏共10天。2014年中伏共10天。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xiàn)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就出現(xiàn)了有些年份整個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況。
2012年夏至與立秋之間是4個庚日,所以“三伏天”是30天。
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 為頭伏 10天
2012年7月28日~8月6日 為中伏 10天
2012年8月7日~8月16日 為三伏 10天(末伏)
歷法又規(guī)定,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始入“頭伏”,而“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才入“末伏”。如果“夏至”日后“庚日”較遠,入“伏”后20天時,已過“立秋”,即開始入“末伏”,這樣“中伏”僅10天。如果“庚日”離“夏至”日近,入“伏”后數(shù)到第20天時,還未到“立秋”,則“中伏”必須延長10日,這樣,“中伏”就20天了。
2016年的“夏至”日為6月21日,27日是其后的第一個“庚日”。數(shù)到第三個“庚日”為7月17日,即為“頭伏”,7月27日開始進入“中伏”,8月5日在立秋(7日)之前,所以“中伏”要延長10天。如果夏至后第一個“庚日”是6月22日至27日中間的任何一天,那中伏就是20天了。據(jù)本人統(tǒng)計,從1981年至2050年的70年間,“中伏”為10天的有20個年份,“中伏”為20天的共有50個年份。
【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以及20天的年份多嗎】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