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為人徒的金庸勵志人物故事
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yǎng),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之后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會自然運用出來。至于成年后再來讀經典,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像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對豐盛的美食,也難以吸收其營養(yǎng)了。
——南懷瑾
我自幼喜讀金庸小說,成年后每逢看到和他有關的文字,都很上心。年中時,北大的一個同學曬出了手機拍的照片,赫然是查良鏞(金庸原名)的博士畢業(yè)證書。原來金庸相當低調地又去北大讀博了。這事惹得議論紛紛,因為北大的同學沒怎么發(fā)現金庸來上課,這學位,豈不是給得太隨便了。
北大校方只得向社會通報,金庸的確是在中文系讀博,師從袁行霈。不過呢,因為金庸年事已高,身體趨弱,導致他未能按計劃完成學業(yè),今年將無法拿到博士文憑。至于那張被拍到的學位證,只是按慣例預先準備好的。
此事有了解釋,大眾也就沒什么熱情了。我卻很好奇,為什么是袁行霈老先生,而不是別的教授呢?袁行霈不止是北大教授,還是民盟中央的副主席,恰好我加入的就是民盟。但我總覺得在別的什么地方還見過這個名字。
金庸這樣的人物,名氣太盛,地位顯赫,高齡讀博,雖然他一貫有好學之心,但實在是容易招惹閑話,一張照片都會弄得沸沸揚揚,一般誰會收他做弟子!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南方某家衛(wèi)視的一個人文地理活動,同行的有北大中文系的李鐸教授。我心想,剛好可以就近問問這事,金庸為什么會選擇袁行霈老先生。一問之下,李教授說,好像他們之間扯得上親戚關系呢!
這下提醒了我,一查,和以前看閑書的記憶對上號了。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給了瓊瑤的三舅袁行云,而袁行云的'堂兄弟,正是袁行霈。
這層脈絡理清了,令我忍俊不禁,難怪袁教授接下了這顆燙手的山芋。
說到金庸的好學之路,更加好玩。我看聶衛(wèi)平的回憶文章,說是20世紀80年代,金庸突然托人轉告他,要在從化拜他為師。聶衛(wèi)平還以為金庸不過是想和他學學棋,而且他也想認識金庸,于是就趕到從化。
結果一見面,金庸就要像他小說里描寫的那樣給聶衛(wèi)平行大禮,三叩九拜,舉行拜師儀式。金庸比聶衛(wèi)平大二十多歲,聶衛(wèi)平大為吃驚,推辭說:“這怎么受得了,我立刻阻止了他。我說拜我為師可以,但不要磕頭了。就這樣我成了金庸的老師,以后金庸一見到我就以師父相稱。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孟子》里有句話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金庸恰恰相反,應該算是“好為人徒”,像極了他筆下的韋小寶,遇到個高手就不放過,定要拜師學藝,雜學旁收。
據說金庸在浙江大學當人文學院院長時,就有人譏諷他學問不夠,他也低頭納言:“別人指責,我不能反駁,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學問!彼倌陼r期因為國內戰(zhàn)亂,學業(yè)屢屢中斷,始終沒拿到正經的文憑。晚年一路求學,在劍橋大學認真讀了碩士,又讀博士,然后又來念北大的博士。看來人生際遇的確令他有點耿耿于懷。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思潮反復,很多人早年失學,后來大富大貴,再提起念書上大學,就挺“反智”的,一口一個念書有個毛用。像金庸這么名滿天下、富甲一方后,仍然有志向學,費盡心思好為人徒的,實屬難得。用當下的話來說,是個正能量例子。
【好為人徒的金庸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3.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