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味那灶臺散文隨筆
歲月,就是那門前潺潺流淌過的河水,永無回頭;貞洠鹑缫粭l舊巷,古樸而幽長。每一個轉(zhuǎn)角,都是百轉(zhuǎn)情長。
記憶里的那方灶臺,承載兒時的溫飽與歲月的滄桑,每次憶起舊人,舊事,總能想起舊灶臺。
灶臺不大,幾尺見方,偏居北角;鸫u砌成,黃泥糊縫。灶上支起大小兩口生鐵鍋,和一只用來燒水用的鼎灌,每次灶膛里生起了火,那火苗舔著鍋底時,不一會,鼎灌里的水就開始唱歌,咕咚咕咚……平日里灶上那口大鍋是不常用的,只有到了大型宴席和過年祭奠祖先蒸上代表三牲的雞肉魚,烹煮年夜飯才用上的。其他小日小菜都用那口小點的小鍋,點然灶膛。炒出平常日子的色彩來。
總記得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這天送灶王爺上天庭履職的日子,灶王爺要把人間這一年百姓的福禍如實報告玉帝,讓玉帝平人間功過,再安排來年。這一天一直到大年三十之前是不準動灶炒的,要不然來年吵鬧一整年……這一天母親和奶奶天沒亮,就早早起床,打掃庭院收拾干凈。然后,奶奶便凈手到灶臺前,焚上三柱香,供上一碗白米飯一碗肉三盅酒三盅茶,米飯碗和肉碗中間各插上根筷子,拜上三拜,嘴里念叨:“灶王爺你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健康!”的口決!然后忙開一天的日子。
灶王爺也到大年三十才下來。除夕也是媽媽把廚藝發(fā)揮致極致的日子,切割拍洗,烹飪煎炒。烹飪煎炒是長年的功夫,也少不了添柴進火的火候。生火可是門手藝活,一般大型的烹煮時,生火都是由奶奶把握,這時候我喜歡依偎在奶奶身旁,聞著菜香,聽奶奶講生火的門道,奶奶說,這生火啊,柴禾濕了不行,半天會不著火,窩著濃煙四起,嗆著人眼淚直流。柴禾如果太干透,也不行,一陣風樣燒過,那樣一道菜還沒燒好,柴禾就去了一大半,都不行。奶奶說引火要用干樹葉或者茅草,那樣易著,等火旺了再添加些硬柴搭好,肚子要空心那樣才燒的好,沒煙還旺。煮飯時要用猛火燒水,等飯開始飄著香味,鍋里滋滋響就開始燜飯,要把硬柴退出灶膛,用火星子煨熟即可,到開飯時就起金黃色的.鍋巴了,吃到嘴里那一個響,那一個香……
是啊,而今煤氣灶天然氣代替了土灶臺,電飯煲高壓鍋里的粘米飯代替了鍋巴飯,可舊年月里的情味誰也代替不了。一直深藏,一直流淌,到這年到這月,還會一直到下年到下月……
編輯點評:
送灶神是每年過年前的一個習俗,送走了灶神,期待灶神能夠?qū)⑷碎g的喜事向玉皇大帝報告,從而得到來年的順當,自然送灶神時就是進香敬供。這是民間各個地方相繼都會有的民間風俗,其實也是一種人們對一年中供奉我們裹腹的灶臺的一種敬畏,民以食為天,吃飽了飯,才有力量勞動,而勞動是最光榮的。曾有句話說得好:“食不言、寢不語”其實就是說的對食物的敬重,食物養(yǎng)人身體,才造就人類幸福安康的生活。而之后便將食物歸于“灶”,送灶神,接灶神實則就是對一年中的勞動果實的一種供奉與神圣的敬畏。年就是這樣熱鬧,也是這樣令人快樂向往,迎來灶神,下廚做飯,過一個快樂年,這便是心中最美最溫馨的幸福。該篇文字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同時也充滿了對生活的敬重和感恩,是一篇值得推薦的文字,值得欣賞!
【那年那味那灶臺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1.那年那月那味
2.那年那夏那夕暮
3.那年那月
5.那年那月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