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小學生地震知識競賽題
小學生是知識吸收力較強的年齡,在面對小學的知識競猜中多加入地震知識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地震防范能力。下面是陽光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地震知識問答,供大家參閱!
小學生地震知識問答精選
1.你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嗎?
答:從太空望去,有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形象地講,地球的內(nèi)部像一個煮熟了的雞蛋:地殼好比是外面一層薄薄的蛋殼,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邊的蛋黃。
地球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處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盤山公路邊陡峻山崖上顯示的地層彎曲與變形……無不書寫著億萬年來大地滄海桑田的變遷。
然而,地殼的運動與變化并非都是緩慢的,有時也會發(fā)生突然的、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驟然爆發(fā),常常給我們的星球帶來災難,其中地震對人類的危害最為嚴重。
2.什么是地震?
答: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jù)震動性質(zhì)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發(fā)生的地震現(xiàn)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 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層的經(jīng)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3.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gòu)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fā)生的次數(shù)最多,約占全球地震數(shù)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范圍一般較小,發(fā)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shù)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shù)叵聨r洞或礦山采空區(qū)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shù)的3%,引起
的破壞也較小。
4.構(gòu)造地震是怎樣發(fā)生的?
答: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gòu)造地震。它是怎樣發(fā)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nèi)部構(gòu)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
在構(gòu)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發(fā)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5.什么是斷層,它與地震有關(guān)嗎?
答:斷層是地下巖層沿一個破裂面或破裂帶兩側(cè)發(fā)生相對位錯的現(xiàn)象。地震往往是由斷層活動引起的,是斷層活動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地震與斷層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
斷層一般在中上地殼最為明顯,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則隱伏在地下;它們的規(guī)模也各不相同。
巖石發(fā)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為斷層面;根據(jù)斷層面兩盤運動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正斷層(上盤相對下滑)、逆斷層(上盤相對上沖)、平移斷層(兩盤沿斷層走向相對水平錯動)三種類型。
與地震發(fā)生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是在現(xiàn)代構(gòu)造環(huán)境下曾有活動的那些斷層,即活斷層。
6.全球每年發(fā)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約發(fā)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fā)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shù)太小或離我們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運轉(zhuǎn)著數(shù)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jiān)測著地震的動向。
7.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類型?
答:地震發(fā)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fā)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
縱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橫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面波 當體波到達巖層界面或地表時,會產(chǎn)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稱為面波。面波傳播速度小于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后面。
8.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樣確定的?
答:地球內(nèi)部直接產(chǎn)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qū)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qū)域。
根據(jù)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jīng)緯度表示;根據(jù)地震宏觀調(diào)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宏觀震中,它是極震區(qū)(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qū))的幾何中心,也用經(jīng)緯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范圍而確定的宏觀震中。
9.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劃分地震的遠近?
答: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距離上觀察,遠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樣。對于觀察點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nèi)的稱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對于300多千米處的重慶而言為近震;而對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則為遠震。
10.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nèi)的地震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為中源地震。同樣強度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我國絕大多數(shù)地震為淺源地震。
11.什么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答: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guān)。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于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臺臺址條件等的差異,不同臺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臺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
地震發(fā)生時,距震中較近的臺站常會因為儀器記錄振
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借助更遠的臺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后一段時間對震級進行修訂是常有的事。
12.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答: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 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guān)。
強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烈度與震級不同。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guān);而烈度則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點烈度不同。打個比方,震級好比一盞燈泡的瓦數(shù),烈度好比某一點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僅與燈泡的功率有關(guān),而且與距離的遠近有關(guān)。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區(qū)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響,天津市區(qū)烈度為Ⅷ度,北京市多數(shù)地區(qū)烈度為Ⅵ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14.地震烈度是怎樣評定的?
答: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覺、器物反應、房屋等結(jié)構(gòu)和地表破壞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圍內(nèi)(如自然村或城鎮(zhèn)部分區(qū)域)地震破壞程度的平均水平,須由科技人員通過現(xiàn)場調(diào)查予以評定。
一次地震后,一個地區(qū)的地震烈度會受到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zhì)構(gòu)造、場地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用于說明地震烈度的等級劃分、評定方法與評定標志的技術(shù)標準是地震烈度表,各國所采用的烈度表不盡相同。
15.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shù)標準是什么?
答: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shù)標準是《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它將烈度劃分為12度,其評定依據(jù)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壞和地表破壞現(xiàn)象為主。
按這個烈度表的評定標準,一般而言,烈度為Ⅲ~Ⅴ度時人們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壞,Ⅸ~Ⅹ度破壞嚴重,Ⅺ度以上為毀滅性破壞。
16.什么是烈度分布圖?什么是烈度異常區(qū)?
答:烈度分布圖又叫做等震線圖。震后調(diào)查結(jié)束后,將各烈度評定點的結(jié)果標示在適當比例尺的地圖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點的外包線(即等震線)勾畫出來,便構(gòu)成地震烈度分布圖。
震中區(qū)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達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區(qū)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區(qū)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邊烈度的現(xiàn)象,如果這種烈度異常點連片出現(xiàn),則可劃分出一個局部的烈度異常區(qū)。
造成烈度異常的原因往往是場地條件:軟弱場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異常區(qū);堅硬場地則可減小震害,形成低烈度異常區(qū)。這就是地震破壞程度并非隨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減小的原因。
17.震源深度對震中烈度有影響嗎?
答:震源深度對地震的破壞程度影響很大。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造成的破壞越重。據(jù)統(tǒng)計,當震源深度從20千米減小到10千米,或從10千米減小到5千米時,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級并不太高,但破壞較嚴重的原因之一。
18.什么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nèi)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jīng)菲律賓群島轉(zhuǎn)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jīng)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jīng)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zhuǎn)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qū)(海底山脈)。
19.什么是板塊構(gòu)造,它與地震活動有關(guān)嗎?
答: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nèi)的約100千米范圍的巖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nèi)的軟流層上“漂浮”、運移,有的板塊會俯沖到地幔內(nèi)數(shù)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塊有六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與全球板塊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jù)統(tǒng)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guān)系不那么明顯。這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20.什么是板緣地震?什么是板內(nèi)地震?
答: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叫板緣地震,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shù)地震屬于此類;發(fā)生在板塊內(nèi)部的地震叫板內(nèi)地震,如歐亞大陸內(nèi)部(包括我國)的地震多屬此類。板內(nèi)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guān),還要受局部地質(zhì)環(huán)境的影響,其發(fā)震的原因與規(guī)律比板緣地震更復雜。
地震的救援方法
地震后的個人自救方法
一次大震發(fā)生后,到處是斷坦殘壁,危樓及倒房構(gòu)成的瓦礫堆。在沒有外來人員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項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斗爭。時間就是生命,從歷次大地震的經(jīng)驗得知,地震發(fā)生后,一天內(nèi)扒出的人,救活率可達80%,第二吞們有30-40%,時間越長,存活率越低。地震對人身的傷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壓后,要做到:
1.被埋壓在廢墟下時,至關(guān)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發(fā)生崩潰,要有勇氣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是自救過程中創(chuàng)造奇跡的強大動力。
2.被壓埋后,注意用濕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頭部,避免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及意外事故,盡量活動手和腳,消除壓在身上的各種物體,用周圍可搬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擴大安全活動空間,保障有足夠的空氣。條件允許時,應盡量設法逃避險境,朝更安全寬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動。
3.被埋壓后,要注意觀察周圍環(huán)境,尋找通道,設法爬出去,無法爬出去時,不要大聲呼喊,當聽到外面有人時,再呼叫,或敲擊出聲,向外界傳信息求救。
4.無力脫險時,盡量減少體力消耗,尋找食物和水,并計劃使用,樂觀等待時機,想辦法與外面援救人員取得聯(lián)系。
三、地震后的群眾互救方法
地震后救人,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救人應當先從最近處救起,不論是家人、鄰居、工作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救他們,這樣可以爭取時間,減少傷亡。震后救人的原則是:
1.在互救過程中,要有組織,講究方法,避免盲目圖快而增加不應有的傷亡。首先通過偵聽、呼叫、詢問及根據(jù)建筑物結(jié)構(gòu)特點,判斷被埋人員的'位置,特別是頭部方位,在開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點點撥,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傷勢嚴重,不能自行出來的,不得強拉硬拖,應設法暴露全身,查明傷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應利用鏟、鐵桿等輕便工具和毛巾、被單、襯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時要分清哪些是支撐物,哪些是壓埋阻擋物,應保護支撐物,清除埋壓物,才能保護被壓埋者賴以生存的空間不遭覆壓。
5.清除壓埋物及鉆鑿、分割時,有條件的要潑水,以防傷員嗆悶而死。
6.對暫時無力救出的傷員,要使廢墟下面的空間保護通風,遞送食品,靜等時機再進行營救。
地震的應急措施
1、在家里的應急避震措施
(2種情況) (1)在樓房的避震措施。如果你在家里(公寓、樓房)遇到地震,應牢記6個字:一判斷;二躲避;三疏散。一判斷:判斷是近震還是遠震。如果是遠震,看著晃動幾秒鐘,再去打聽這次地震發(fā)生在哪里、有多大。如果是近震,首先感到上下劇烈顛動,就要立刻采取行動,絕對不能遲疑。二躲避:迅速躲在堅固的床沿旁邊,衛(wèi)生間、小廚房、小儲藏間、內(nèi)承重墻的墻角、墻根、已經(jīng)固定好的大衣柜的旁邊。躲避時,要用隨手物件保護頭部、捂住口鼻,以免砸傷大腦或被泥沙煙塵嗆住。躲避的姿勢:身體盡量全區(qū)縮小、臥倒或蹲下,隨手用物件護住頭部、捂住口鼻,另一手抓住一格固定物(墻角或桌角)。如果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和保護頭部的物件,則應該采取自我保護的姿勢,頭盡量向胸部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后,保護頭部或頸部。三疏散:搖晃一停止,要立刻離開住所,疏散到空曠安全地帶。注意:地震時,不要采取以下6種行為:
-----不要乘電梯。地震時電梯可能嚴重變形危及生命,或斷電無法逃生。
-----不要到陽臺上。建筑物如果受損,陽臺最容易毀壞的地方。
-----不要到窗戶或外墻邊。建筑物如果受損,窗戶和外墻是容易毀壞的地方。
-----不要找衣物或貴重物品。生命寶貴,逃生要緊。
------不要在床上或地中央。這屬于危險地帶。
------千萬不要跳樓。事實證明,跳樓的傷害很大。 (2)在平房的避震措施。當判斷是近震時,能逃先逃,難逃則躲。能逃先逃:如果你的位置距離房門較近,并且通道暢通,應該立即逃出房外。外逃時,最好頭頂被子、枕頭、安全帽。難逃則躲:如果你的位置距離房門較遠,或者室內(nèi)房間布局復雜,通道狹窄曲折,外逃困難時,應立即在室內(nèi)避震。要迅速躲在桌子旁邊,床旁邊,炕沿下或其他理想的地方。在室內(nèi)避震時,要遠離窗戶和房頂大梁,不要靠近碎磚墻體。注意:當打不開房門時,應在室內(nèi)避震,千萬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
2、在室外的應急避震措施。
(1)在室外活動的人們,要迅速環(huán)顧四周,根據(jù)所處的位置,快速轉(zhuǎn)移到安全地帶,要遠離建筑物,特別不要進入建筑物取物或救人。
(2)在街道上的行人,要迅速離開電線桿、路燈、變壓器、煙囪、高大建筑物等危險設施、設備和圍墻、狹窄通道等。
(3)在過街橋或立交橋下的`行人,要迅速遠離橋下,跑到開闊的地方,或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近處有利地點躲避。
(4)行使中的司機,要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緩慢的逐漸剎車,停靠在路邊或?qū)掗煹,車上的乘客要抓住車中的座椅,或就地蹲下,抓住其他牢固的物件?/p>
(5)江河面上的船只,要立即停止航行,或者馬上就近靠岸。
(6)在山區(qū)的人們,要遠離陡崖,密切注意山崩、滑坡、泥石流。當出現(xiàn)這些跡象時,千萬不能在其前面往山下跑,應立即橫向撤離。
(7)處在石化、煤化、天然氣等易爆、有毒的設施附近的人們,要迅速離開,朝污染源的上風處迎風奔跑,當遇到毒氣泄漏,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向逆風方向奔跑;當遇到易燃氣體泄漏,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逆風方向跑去,同時切忌使用明火,以防爆炸燃燒。
(8)遇到火災的人們,要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待地震停止后,逆風向(或垂直風向)匍匐前進,轉(zhuǎn)移到安全地方。
【小學生地震知識競賽題】相關(guān)文章:
地震知識競賽題目05-09
2017年地震知識競賽題05-09
小學生氣象知識競賽題05-09
臺風知識競賽題05-09
火災知識競賽題目05-09
火災知識搶答競賽題05-09
火災知識搶答競賽題05-09
全國氣象知識競賽題05-09
交通安全知識競賽題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