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鑒賞《更漏子·本意》 推薦度:
- 南唐李煜的贊美詩詞鑒賞賞析 推薦度:
- 宮詞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詩詞鑒賞11篇
有關(guān)詩詞鑒賞1
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問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人,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耐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詩詞鑒賞】
第四十五回寫到黛玉值秋分時節(jié)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變天,漸漸昏黑,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黛玉凄凄涼涼地拿起一本《樂府雜稿》來讀,看了其中?《秋閨怨》、《別離怨》之類的詩,不覺心有所感,于是摹擬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調(diào)寫成《代別離》(代為擬作之意)一首,名之為《秋窗風雨夕》。
這是一篇樂府體詩,詩題《秋窗風雨夕》恰與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題目對仗,而且是“反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的.是作者在溫馨恬謐的春夜里的綿綿情思,只有一點淡淡的哀愁和悵惘;而<秋窗風雨夕)則是凄風苦雨的秋夜,一個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涼的情緒如濃重的暗夜壓在她的心頭。這個猶如嬌花嫩草的少女,孤單寂寞地住在瀟湘館里,聽著暗夜中淅淅瀝瀝的雨點敲打著窗欞,想著自己凄涼的身世和未來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斷肝腸。“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突然到來的秋風秋雨,驚破了她綠色的幻夢,預感到她短暫的青春年華就要逝去了,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對黛玉將來因悲愁淚盡而死,《秋窗風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鋪墊。
這首二十句的詩,竟用了十五個“秋”字,著力渲染了秋天肅殺、凄苦的氣氛。如果聯(lián)系全書其它詩詞來理解,這個“秋”字還應有它更深的含意!都t樓夢曲》中說,“堪破三春景不長”,又說“說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再聯(lián)系詠菊詩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煙”等句來思索,這個“秋”字的象征意義就明顯了。大觀園群芳生活的時期,正是賈家開始“蕭疏”的階段,用季節(jié)比喻相當“初秋”,只消一場暴風雨,就要萬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了。
有關(guān)詩詞鑒賞2
中小學語文教材會選編大量的古詩詞作為審美鑒賞的材料。抓住古詩詞鑒賞課的審美屬性,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學生一起進行審美體驗,是上好這類課的關(guān)鍵。而每一首詩詞經(jīng)典,都有個性鮮明的內(nèi)在韻律,而古詩詞鑒賞課的課堂形態(tài),更應該是詩意盎然、師生共赴佳境的詩化課堂。
古詩詞鑒賞課獨有的詩意特質(zhì)
詩歌是穿越時代、具有生命的文化精靈,詩歌課理所當然要有生動的個性,峰回路轉(zhuǎn),風光無限,而非平淡寡味、平鋪直敘。特別是高潮部分,有時發(fā)生在激越的朗誦時,有時激蕩在娓娓道來的賞析中,有時則感慨于深邃哲理的頓悟里。這是課堂最為動人的一刻,是學生成長拔節(jié)的求知欲和為師者的自豪感相互碰撞發(fā)出的耀眼火花,是課堂中最為迷人的燦爛花朵。
要想達到古詩詞鑒賞課的良好效果,讓學生擁有沉醉的審美體驗,賦予課堂以勃勃生機,教師的啟發(fā)則是喚醒生命意識的按鈕。教師運用恰如其分的切入點,借助語言的感染力,設(shè)置一條可以便捷進入的通道,或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場域,或構(gòu)建一個深邃誘人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進入其中便被籠罩,情緒處于求知若渴的狀態(tài)。思維的火花四濺,辯駁的欲望強烈,就像久旱終逢甘霖,禾苗迅速進入生命的快速生長期。
這樣的詩意課堂是一種生態(tài)課堂,而教師是良性循環(huán)的推動者。學生長期在“這一個”教師的課堂里,可謂生息相應,目光對接,頷首會意,周而復始,形成一種“智慧共生”的氛圍。這種氛圍的常態(tài)充滿困惑與頓悟的轉(zhuǎn)換、緊張和輕松的交替。教師是淡定者,課堂給人安寧,易于沉入內(nèi)心,促發(fā)智慧生長;教師是激昂者,課堂催人奮進,長于鼓舞和勵志,點燃學生激情。打動人心最長久者,不是高聲大嗓,而是詩歌本身的魅力,是智慧的導引和哲思的光芒。
古詩詞鑒賞課的詩意氛圍
精彩的詩歌鑒賞課應該亮點頻出,高潮迭起,讓師生沉醉,共享藝術(shù)的甘露。如果教師富有藝術(shù)氣質(zhì),可使課堂內(nèi)容充滿詩意,再加上外在之美,達到內(nèi)外和諧統(tǒng)一,使課堂更加生動迷人。
教師的語音條件基本上是天生的,但也可通過后天學習不斷改進。比起尖銳和聲嘶力竭,學生更喜歡雄渾和厚重;比起單調(diào)和生硬,學生更喜歡圓潤和柔美。是悲傷還是歡喜,是高昂還是低沉,自然要根據(jù)詩歌的基調(diào)和主題評判。但不管怎樣,都應融入感情,富有磁性,抑揚頓挫,用心琢磨,多加實踐,養(yǎng)成習慣,渾然天成。
古詩詞鑒賞課需要教師有語言功力、豐厚學養(yǎng),語言暢達、準確,語辭華彩,富有韻致,盡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逼人的書卷氣,因為有底蘊,所以可以縱橫捭闔,指點江山,盡顯自信和從容。“勢”在“場”存,是學養(yǎng)淺薄者學不來的。置身這樣的詩意課堂,學生會備感享受。在這樣的課堂里耳濡目染,語言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饋贈給學生的福利,他們喜歡這樣的課,喜歡這樣的老師,喜歡這樣的詩詞賞析,進而喜歡文學藝術(shù),這是一個必然會產(chǎn)生的因果鏈條。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班”學生普遍讀得好,讀得抑揚頓挫,富有感情,回答問題時有自信和見解,和整體課堂氛圍的長期熏染是分不開的。親其師,信其道,信然。
古詩詞鑒賞課應是詩意流淌的過程
古詩詞賞析,時代隔膜,情境陌生,用典繁多,跳躍轉(zhuǎn)折,所以引導學生的思維至關(guān)重要。學生的課堂思維以流暢無阻、水到渠成為佳境,否則處處羈絆,課堂處處遭受滯頓,詩歌的美感和意蘊也就會散失逃逸。有時教師會努力找到一些線索幫助學生進入詩詞意蘊的迷宮,比如分為幾個層次、寫了幾個人物、用了幾個典故,如此這般,如果尋找這些“路標”變成學生專注的目標,變成課堂的主要元素,就會使課堂枯燥無趣,更談不上用詩詞陶冶感染學生的審美意義了。有教師在講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會把學生引到爭議“詞中幾個典故”的歧路上,在課堂上運用大部分的時間討論是五個還是六個典故,始終沒法感悟詩詞的意蘊和情感,課堂百般滯澀,師生備感糾結(jié)。詩詞內(nèi)在的深厚情感與無限感慨,淹沒在知識性的細枝末節(jié)的討論中了。
為什么課堂難熬,短短的45分鐘成為折磨人的漫漫苦旅?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融入課堂氛圍,或更深一層說,是教師沒有把學生“拉進”詩歌本身所固有的情境中。師生難以互動,課堂成為教師單獨表演的場合,場面必然呆滯。為講課而講課,結(jié)果是教師自己都不能融入其中,更不用說學生了,必然離情境更遠。只有教師深深沉浸在詩歌中,對詩歌意蘊了然于胸,對詩歌情感變化感同身受,同時又有巧妙的課堂設(shè)計與精彩的語言表達,必然會讓學生融入其中。有時,聲情并茂、感情充沛的朗誦就可以將學生帶入其中。因為,最精彩的朗誦是以最深沉的理解為基礎(chǔ)的`。
將學生“拉進”情境,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比如,通過分角色表演讓情境再現(xiàn),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在體驗中迅速進入情境。一位教師在講《將進酒》時,可設(shè)計出這樣一個巧妙環(huán)節(jié)。在講到“主人何為言少錢”一句時,教師開始扮演“主人”這一角色,告訴客人說,“我家的酒喝完了,也沒錢再買酒了”。此刻,讓學生登臺表演宴飲之中的“李白”,邊演邊活靈活現(xiàn)地讀出“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學生形神兼?zhèn)涞木时硌,一下子讓全班同學體會出李白外在的灑脫和內(nèi)在的愁苦,用一個快速切換的“鏡頭”,將古與今、詩歌和現(xiàn)實迅速地銜接到一起。這樣的設(shè)計,勝過千言萬語。
學習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這一千古名詩時,教師可以設(shè)計這樣一個詩意自然流淌的過程,緊緊抓住“夢游”,用一首詩引導“夢游”的詩歌階段――“月夜飛剡溪,白晝山景奇。傍晚聲震撼,仙府使人悸”。對于每一段“夢境”,從詩景、詩境和詩情三個方面讓學生自行賞析、體悟,最后仿李白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做下聯(lián)“仗劍壯游訪名山,謫仙豈甘作詞臣”,讓學生在景、境、情多重思考和交流中把握古詩意蘊。
其實,很多的課堂都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已經(jīng)確立教學目標,就要心中有目標,在收放、預設(shè)和生成之間,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和掌控,做到課堂充滿思維張力,深切地理解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用感情串起課堂。中學語文中的古詩詞,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文學的璀璨明珠,俯視之可見人性美、自然美和人文美。作為一個重要課型的古詩詞鑒賞課,當仁不讓地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審美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豐富情感,提高審美能力,讓師生共享審美教育的盛宴。
有關(guān)詩詞鑒賞3
臘八節(jié),古代稱之為“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因而,全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但就飲食而言,像萱草面、臘八粥、臘八蒜,至今仍然很受青睞!抖Y記·雜記下》說子貢看到蠟祭的人們“皆若狂”。鄭玄曾解釋說蠟祭是“索饗之祭”,民眾會飲,“于是時民無不醉者如狂!睍嬈陂g,要向神靈、尊長敬酒,還要“修刺賀君、師、耆老”。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在歡度臘八節(jié)時也是詩興大發(fā),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詠頌臘八節(jié)的名篇佳作。
晉·裴秀的《大臘》比較長,主要描述了古代臘祭時,向神靈報告物阜民豐,以及感謝神靈保佑的場景。“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nóng)功是歸。穆穆我后,務(wù)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mào)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xié)調(diào),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yōu)游,享壽萬年!
北齊詩人魏收在寒冬與眾人共祭諸神時有感而發(fā),寫下《臘節(jié)》一詩:“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倍潭20個字,寫出了寒凝大地、數(shù)九隆冬時節(jié),人們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fā)出心中的敬神之情。
詩圣杜甫在《臘日》一詩中對當時的臘八節(jié)進行了詳細記述:“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谥嫠庪S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睆脑娋渲形覀兛梢钥闯,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溫和,冰凍全消。高興之余,詩人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而不能隨便離開,只好在異鄉(xiāng)再度過一個臘八節(jié)了。
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逼渲械摹胺鹬唷本褪桥D八粥。喝臘八粥,至清朝為最盛。清朝道光帝就寫有一首《臘八粥》詩:“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舊時臘八,寺廟承佛祖救苦救難之義,每不吝資財,廣施粥米。然而世事艱難,雖勉力周濟,也無異于杯水車薪。清人李福有《臘八詩》一首,略述其事。當中有句云:“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凄惻!迸D八名為節(jié)日,可我們讀到詩中這些饑腸轆轆的窮人,想象他們?yōu)榱艘稽c米粥或是不顧尊嚴地苦苦哀求,或是爭先恐后地推搡爭搶,又如何能有一點過節(jié)的歡心。詩人其后發(fā)愿:“愿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就是一派佛心。與之相反,清人夏仁虎也有《臘八》一首,詩曰:“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清朝自雍正起,每年臘八都會在雍和宮煮粥。第一鍋給神靈,第二鍋給太后和帝后家眷,第三鍋給王公大臣,第四鍋則給喇嘛。然而,皇親貴胄間的人情游戲,如何當?shù)闷鹨粋佛字。夏仁虎大拍馬屁,實在可笑之至。
有關(guān)詩詞鑒賞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
【鑒賞】
這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人少年時代曾遠離家鄉(xiāng)蒲州,游歷長安和洛陽,此詩當是他出游時的作品。在古人思鄉(xiāng)懷親的詩歌中,這是一首傳誦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練的語言,細致真實地描寫出自己旅居外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心情。
前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從人們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寫自己遠游客居的體會。一個人背鄉(xiāng)離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獨冷清。特別是碰到過節(jié)的日子,看到別人歡樂地同父母兄弟團聚,自己觸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親人。首句從一個“獨”字寫起,一句中重疊出現(xiàn)了兩個“異”字,寫出了“異鄉(xiāng)“、“異客”的凄涼悲苦。第二句用詞十分精確,“每”與“倍”兩個虛字,不僅寫出了每逢佳節(jié)來臨時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懷念家中親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間也暗寓著: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家鄉(xiāng)親人,只不過到了節(jié)日這種感情更加強烈罷了。千百年來,這一句詩眾口流傳,被廣泛引用,正是因為它以精確洗練的語言,表達了人們一種共同的思想感情。
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是詩人猜想、推斷中的情景。這兩句沒有接著前兩句正面具體寫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說家鄉(xiāng)的兄弟們在登高游樂時思念著自己。這種想象和推斷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時和兄弟們朝夕相處,手足難分,一旦自己只身遠游,久久不歸,相互之間的思念同樣是很深切的。詩人從對面寫兄弟們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寫,而是描繪出具體的、動人的場景:今天是重陽佳節(jié),按照習俗要登高飲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們此刻定然正登高游樂。他們既為節(jié)日的喜慶而興高采烈,但是,當大家一個個插戴茱萸的'時候,又會敏感地覺察到唯獨我不在他們中間。在這里,詩人通過對具體情景的虛擬摹寫,用“遍插”、“少一人”幾個字反襯出了自己深厚強烈的思親情緒。從全詩看,前兩句寫王維自己想親人。后兩句寫王維設(shè)想兄弟們想自己。兩兩對照,情意纏綿,結(jié)構(gòu)嚴謹而新巧。
據(jù)史載,在安祿山占領(lǐng)長安時,王維曾經(jīng)被迫接受偽職,兩京收復后他本來要受到嚴厲的處分,他弟弟王縉愿意削自己的官爵為他贖罪,因而獲免。從這里可以看出王維同他兄弟之間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見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這首詩的特點,也是它得以廣泛傳誦的根本原因。
有關(guān)詩詞鑒賞5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1.全詞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
2.描述“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所表現(xiàn)的意境。
仰視天空,缺月如鉤,那如鉤的殘月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產(chǎn)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簡述“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
4.請體會“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中的`“鎖”字的妙處。
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xiāng)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
5.請體會“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妙處。
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經(jīng)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
6.請體會“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中“別是”二字的妙處。
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也難能體會。
有關(guān)詩詞鑒賞6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鑒賞】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為人激賞的七絕,“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尤其膾炙人口。這首詩以含蓄取勝。清代詩人兼詩歌評論家沈德潛認為它“不說明己之感秋,故妙!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碑嫵隽艘环o謐而又不乏溫馨的清秋月夜圖。如銀的月光灑滿了庭院,烏鴉早已歸巢;清冷的露水悄然地在花木上凝聚,而桂花已把它的縷縷甜香彌漫在空氣中。這是寫景,但景中含情。中秋之夜圓月升起之際,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而到露濕桂花恐怕已近夜深了吧?誰人夜深不眠還在一片清輝中佇立中庭?無疑是詩人自己。詩人自身的形象本來就是清秋月夜圖的核心部分。詩人雖未把它明朗地刻劃出來,但讀者體會得到,而且由此可以體察到,在桂花的縷縷甜香中,還搖曳著一線略帶苦澀的情思。不然的話,詩人為何深夜不眠,又為何對于棲息于巢的烏鴉如此敏感呢?曹操在《短歌行》里曾經(jīng)寫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今夜烏鴉已依于枝棲于巢了,那么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親人又怎能不思念遠去的游子!
當然,在詩的'前兩句里,這些只是潛臺詞。不過這一線思念的情絲在不斷地搖曳壯大,終于汗漫得不可遏止,讓詩人作出了直白的抒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薄叭吮M望”,詩人自然也在望月人之列;家家秋思,詩人之家自然也不例外。讀者還不難想到杜郎中以及杜郎中的家人和友人……三、四兩句是直白的抒情,但情中也有景:詩人舉首望月、低頭思鄉(xiāng)的形象,秋思人家思念遠方游子的形象。雖然它不甚鮮明,但不難聯(lián)想得到。三、四兩句最精采之處,還在于詩人把個人的思親之情溶于一聲為眾生而發(fā)的浩嘆之中,這樣不僅使個人情感得到了鮮明卻又含蓄地表現(xiàn),而且使這情感得到了升華:它愈益寬廣,愈益深沉。
有關(guān)詩詞鑒賞7
何謂詩歌的脈搏?"脈搏"就是劉勰說得"沿波討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詩歌的文本結(jié)構(gòu),我們賞析和品味作品時,并不是在內(nèi)省自己的心理活動,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學作品本身,關(guān)注的是文本的語言、結(jié)構(gòu);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技巧、形式、結(jié)構(gòu)的賞析才有可能窺其堂奧。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jié)構(gòu),注重詩歌的起承轉(zhuǎn)合。"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漁隱叢話》)"善救首尾"這是從宏觀的謀篇而言;所謂 "一步一態(tài),一態(tài)一變"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勵語(沈謙《填詞雜說》)"是就詩歌內(nèi)在的情節(jié)和脈絡(luò)而言;"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窮(劉熙載《詞概》)"是就詩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們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時,從詩歌的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入手,就能獲得解讀詩歌意旨的一把鑰匙。
那么,我們怎樣緊緊扣住詩歌的脈搏呢?
(一)、抓住"起"句。
詩文的開頭,歷來就有"鳳頭"之說。大凡經(jīng)典之作,無不在如何經(jīng)營"鳳頭"上煞費苦心,以求收先聲奪人或"意在筆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托,但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開門見山、當頭棒喝;一種是迂回入題、托物起興。無論哪種"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開門見山"的"起"式示例: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的首聯(lián)"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獨"字當頭,"偏"字相襯,如平地高崗,句式突兀,既震懾讀者又點題明旨,點出作者處處"驚新"處處懷鄉(xiāng)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如朔風逼面、鐵騎突出,將作者悲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迸射而出:這都是開門見山的"起"例。
含蓄蘊藉、怨而不怒的詩教,使得古典詩歌迂回入題的"起"式更為普遍。
示例: 玉階怨 謝眺
夕殿下珠簾, 流熒飛復息。 長夜縫羅衣, 思君此何極。
作者先景語后情語,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寫法,切合"迂回"起式。
總結(jié):詩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兩點:
1、統(tǒng)帥全詩,奠定基調(diào),點明題旨;
2、作者著意點染某種情緒,渲染某種氣氛。
(二)、重視"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種多樣。
有總接,有分承;有明順,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歐陽修在《筆說·峽州詩說》所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
示例: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后蟬院》的頷聯(lián)"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和"幽處""禪房"和"花木"緊承首聯(lián)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顯章法的渾圓,又使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長,被歐陽修稱為"造意者為難工"之語。
總結(jié):詩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結(jié)構(gòu)上起承上啟下縫合傳遞的作用,⑵、為下文鋪墊和蓄勢,以使"體物寫志"更有根基。
(三)、直擊"轉(zhuǎn)"句。
請看下面的例子: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本詩的前兩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環(huán)境,包括時令季節(jié)和地域特色,"黃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鋪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環(huán)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種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帶喜悅的情緒的畫面。但"有約不來過夜半"一句,不僅結(jié)構(gòu)上是蕩開一筆,而且,也是情緒上變化的關(guān)紐所在。同時,使得"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貌似"閑適"實則是焦灼的情緒表現(xiàn)的含蓄而有韻味。
由此可見,"轉(zhuǎn)"是指結(jié)構(gòu)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zhuǎn)換(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轉(zhuǎn)"在詩詞的結(jié)構(gòu)中多指律詩的頸聯(lián)、絕句中的第三句詞和曲中的"過片"而言。它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詩歌主旨。故歷代詩人在詩歌的"轉(zhuǎn)"上,無不絞盡腦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怨""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就是對 "轉(zhuǎn)"的作用的詮釋。
示例(一)、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人從貶所渡江而歸,離家愈近,思鄉(xiāng)之情愈是強烈,但作者卻宕開一筆,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形象的說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書"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牽連的消息得到證實,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問來人"。這里,"近鄉(xiāng)情更怯"的"轉(zhuǎn)"上接"音書斷",下"關(guān)""不敢"句,把詩人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發(fā)的淋漓盡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秋叢繞舍""邊繞籬邊"渲染了作者喜愛菊花的氛圍,作為鋪墊。第三句卻是結(jié)構(gòu)上的過度和情感上的急轉(zhuǎn)。從而使"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岡,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詩中的"轉(zhuǎn)"句作用可見一般。94年高考題的C項"三四兩句由描寫轉(zhuǎn)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品質(zhì)。"也正是"轉(zhuǎn)"句作用的最好詮釋。
總之,"轉(zhuǎn)"句是詩歌中重要的"結(jié)"。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轉(zhuǎn)換的明顯的語言標志,也是體察詩歌主旨的重要線索。
2、高考命題者對其青睞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謂"合"就是指詩詞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詩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們在解讀古典詩歌時,對此應該"傾情關(guān)注"。
有關(guān)詩詞鑒賞8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譯文] 你戴一頂斗笠,披一身斜陽,獨自歸向那遠遠的青山。
[出自] 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
注釋:
靈澈:人名,當時著名詩僧。本姓湯,字澄源,生于會稷,與劉長卿友善。 他自幼出家為僧,后從嚴維學詩,與僧皎然游,為時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詩題一作“送靈澈!鄙先,對僧人的尊稱。
竹林寺:一稱“鶴林寺”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南黃鶴山上。
蒼蒼:深青色。這里指蔥籠的樹色。
杳杳(yǎo):隱約,深遠的樣子。
荷(hè):背、負。
杳杳:深暗的樣子,這里指天邊的暮色。
荷笠:背著斗笠。
帶斜陽:映照在夕陽中。
青山獨歸:即獨歸青山。
譯文1:
在蒼翠的竹林寺院中,遠遠傳來深沉的晚鐘。
他身背斗笠披著晚霞,獨自歸向青山最深處。
譯文2:
好似墨青色隱隱鋪蓋著曲徑通幽的竹林寺,神秘的色彩在悄悄氤氳,陣陣沉重的晚鐘飄渺在自然的屏障中,隨風驅(qū)散,給人恍若隔世的感覺。我背著輕巧的斗笠,任晚風斜陽柔柔撫摸我的青絲。向遠處眺望,連綿起伏的青山外,遙遙的遠行人,那晚霞的光填補了我傷感的心。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譯文3:
在蒼茫深邃的山林中座落著竹林寺,從那里縹縹緲緲地傳來了暮鐘聲。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膘`澈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獨自向遠方的樹木蔥籠的深山走去。
賞析: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云門山云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是靈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gòu)思精致,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后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舍,結(jié)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xiàn)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于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后,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xiàn)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于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于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于寄托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gòu)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保ā独L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yōu)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有關(guān)詩詞鑒賞9
《短歌行》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tǒng)治,周王朝初期的統(tǒng)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zhèn)洳⑶抑倚墓⒐⒌某甲,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贊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chǔ)上“制禮作樂”,總結(jié)、繼承、完善,從而系統(tǒng)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guān)“禮”“樂”的完善制度。
有關(guān)詩詞鑒賞10
斜髻嬌娥夜臥遲 梨花風靜鳥棲枝
難將心事和人說 說與青天明月知
在作者寫出詩句時,這里這首詩寫的是唐伯虎心中比較的壓抑,但是心事有無法和別人說起。表現(xiàn)出比較的悲惋凄涼之意,夜很深了,斜梳著發(fā)髻的嬌美姑娘遲遲沒有睡覺。這時候風停了,梨花樹枝也不搖曳了,鳥兒棲息在樹枝上。姑娘難于把心事對別人說,只好說給青天和明月,讓它們知道。訴說著斷人心腸的故事。好似有塵世憂繞平生難逢一笑的心情,在靜中寫動,在美夢中寫憂,在月下寫美人猶如雨中寫艷花,在夜霧中寫明月。這里有一種夢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感。
看完這首詩,是否有一種在心底靜靜聆唱著一首哀愁的'歌。斜髻嬌娥夜臥遲,斜髻表明已經(jīng)很晚了,可美人只有對月訴訟,在唐伯虎看到之后,也勾起了一圈圈回蕩在心中的漣漪……一個美妙的月夜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回蕩著……
初一:xxx
有關(guān)詩詞鑒賞11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夢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鑒賞
明卿,乃吳國倫。李攀龍之友,與之同為后七子中堅。在兵科給事中任上,觸忤嚴嵩,被謫為江西按察司知事。李詩即寫送朋情景?こ牵斨疙樀赂,治所在今河北邢臺。其時李攀龍任順德知府,頗有善政,吳國倫被貶出京,正過其地。
時當初秋,楓葉未染,在陣陣秋風中颯颯作響;秋雨連綿,長天煙鎖,眺望前路,一片迷濛。兩句詩,渲染了送別時的天候物象,一腔摯情,盡托于景。王國維倡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為一切景語,都是人在一定感情支配下寫出來的,故景情回溯,都能窺到幾分情思。李詩首二句之秋景,是冷基調(diào)的景,它與冷基調(diào)的別情相拍合?瓷,以“青”為主;寫感覺,以“濕”為主;描情緒,以“迷”為主。故二句詩雖沒一字言情,但情已融于景中,無淚雨已淋淋,無言楓已颯颯,雨情楓情盡是我情也!當然,強行比附,這兩句詩也有所師。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一有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庇米蛛m有異,句式卻有借鑒之跡。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二句,轉(zhuǎn)承突兀,感情激越,在一問一答中將對朋友的憐念之情推向高潮。吳國倫被謫出京,故稱“逐客”;因失意遭冷落,才會乘“孤舟”;問“誰憐”,是虛領(lǐng)一句,不強求答,因詩人就是“憐”的主體!鞍自啤本,是對“誰憐”的間接回答。不說“我憐”,這樣太直;不說“我送”,這樣太淺;而以“白云相送”期許。我借秋風吹白云,白云代我送故人,這種情感的轉(zhuǎn)換,既表現(xiàn)了詩人與明卿友誼的深沉綿長,也流露了對朋友處境的愛莫能助。讀這二句詩,我們也許會想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句,都用了“孤”字,都用了“江”字,李白詩重在寫友人走后的落漠情懷,而李攀龍詩則重在寫自己對友人的.懷念,情調(diào)有別,詩境也就不同。
送吳國倫南下后,李攀龍還有《懷明卿》一詩。詩云:“豫章西望彩云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侍臣顏!贝嗽姡萍杭坝,全站在朋友的處所(豫章,南昌也),體察朋友的行為(西望思友),想象朋友的容顏(秋風憔悴)寫成。兩詩相照,當更能理解前詩的感情真切。一首絕問,二十八字,要寫盡離情別緒,極不易。李氏此詩善造境,善取景,借景借境間接言情,故情感便有了豐富性和形象性。沈德潛稱其詩“七言絕句有神無跡,語近情深”,應在余幾子之上,確為知音言!
【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詩詞鑒賞11-23
詩詞的鑒賞11-08
經(jīng)典詩詞鑒賞精選12-09
經(jīng)典的詩詞與鑒賞12-09
詩詞鑒賞:醉酒詩詞合集12-01
《牡丹》詩詞鑒賞12-07
浣溪沙詩詞鑒賞12-07
塞上詩詞鑒賞12-07
《永遇樂》詩詞鑒賞12-07
《佳人》詩詞鑒賞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