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jié)的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jié)的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
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于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忱的屈原被疏遠了、被放逐了,最終在悲憤絕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yōu)榱思o念他才有了端午節(jié),才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此版本為最為人接受的版本。
端午節(jié)的第二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無道的楚平王所冤殺,后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并且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攻入楚國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報父兄被屈殺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國更加強大,攻打越國,一舉取得勝利,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此時的'吳王夫差已經(jīng)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后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輕信陷害伍子胥的讒言,逼迫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彪S后便拔劍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jié)的第三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水亡于江中,打撈數(shù)日也找不到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悲痛欲絕,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作誄辭頌揚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紹興,墓前有曹娥碑,傳此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江更名為曹娥江,而人們也就在曹娥投江尋父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來祭奠她。
端午節(jié)的第四種說法是為了紀念現(xiàn)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當代花木蘭、秦良玉的美譽。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革命起義,不幸在開會時為清兵所捕,堅貞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秋瑾雖然是六月初五殉國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詩、其人,復哀其忠勇事跡,乃將其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并論,合并舉行紀念,也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紀念這位女英雄、女詩人。但是此說法認可的較少,因為在秋瑾時期,端午習俗已經(jīng)傳承多年。
【關于端午節(jié)的手抄報圖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