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小沈陽的走紅散文
今年的春晚,看完就忘了。反正是年年歌舞復明年,歡天喜地笑開顏。太平盛世嘛!
第二天上網(wǎng),哎呀,媽呀!發(fā)現(xiàn)真好象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咋到處是小沈陽的名字哩!小沈陽咋這么著就紅咧?在后來的日子里,小沈陽更是有紅得響亮了。什么小沈陽爆粗口呀之類的新聞常在網(wǎng)端報角閃忽著。甭管人家是說粗話還是還是說細話,反正這說明人家是名人了是不?要不叫你罵一天娘,也沒個人理你呀!
小沈陽,你為什么就那么紅?
小沈陽演技好?咱不是搞表演的,可不敢瞎評論,不懂行哩!
本子好?就那爺爺想把孫女弄到“遛光大道”上去,所以在“蘇格蘭調情”的大酒店里宴請“畢姥爺”的本子就叫好?我不敢茍同。內(nèi)容浮淺不說,主題呢?不知道。不過有人可能會說,春晚嘛,就圖個熱鬧喜慶,硬要鬧個針砭時弊什么的,讓和諧社會顯著不和諧咋的?一審過了,二審三審肯定也得斃!要以娛樂大眾為主要目的嘛!不過就依這么一說吧,這小品看了我就沒覺得有什么好笑。就那傻把“報答您”說成是“報復您”,硬生生地出了些低級錯誤就好笑嗎?撇開思想內(nèi)容不說,單就笑料包袱來看,也比不上往年的《賣拐》系列。不過就在這種情況下,小沈陽還硬是紅了!
那一臺春晚也不知耗費了多少銀兩,出動了多少人力物力,在人才薈萃的央視舞臺,小沈陽硬是能夠荷花鉆出個尖尖角,脫穎而出,不容易啊!
記得很多年前有部電視劇叫《風雨麗人》,從情節(jié),主題、人物形象塑造上一點也不比當時紅極一時的《渴望》差,可是知之者甚少。后來,知道是因為宣傳包裝不到位的原因。
可見,要想紅,就算有實力,還得有人捧啊!
小沈陽有人捧嗎?肯定是有的啦!不說地球人也都知道,那小沈陽不是管本山大叔叫師傅嘛!為什么不叫老師呢?
發(fā)現(xiàn)師傅這一稱謂現(xiàn)在比較興。這兒,咱也不對它做“源流考”了。反正,“師傅”一詞給我的最早印象是在六七十年代,那時工人階級作為最徹底的無產(chǎn)階級領導一切的時候,廠里的那些技術大拿便是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師傅,手下帶著仨倆個徒弟,學個鉗工、電工啥的。不過那時,“師傅”一詞也泛化了,一些不是真正師傅的人也被稱作師傅,見了面,不好咋稱呼,就“張師傅”“李師傅”地叫。誰能被誰叫上個“師傅”,是無上光榮的的啊,因為那表明人家還把你看成是工人階級、革命隊伍里的一分子,沒外道了去,潛意識里似乎還是一種政治身份的象征。就好比叫你“同志”,那時能管地富反右分子叫“同志”嗎?
后來,隨著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到來,“師傅”一詞漸漸地萎縮,這大概和一些國企的日漸敗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工人不再是時代的寵兒,而是和“破產(chǎn)”“下崗”等詞密切相關的弱勢群體的代稱。
不過,“師傅”一詞并沒有消失,而是在使用對象上發(fā)生著某些遷徙和轉移。發(fā)廊里的洗頭妹學藝是叫“師傅”的;裁縫鋪里的小學徒也是要拜“師傅”的;沿海工廠里的生手也要叫熟練工為“師傅”的。
而我見過的師徒關系,師傅雖沒古時皇帝對臣子那樣的生殺予奪大權,但想罵就罵,想說就說的絕對權威還是有的。要不要行跪拜大禮不一定,但逢年過節(jié)的給師傅送禮那是一定的。徒弟要想學點藝,那首先就得學會忍,忍氣吞聲。有幾個師傅是甘心把全部手藝教給徒兒的'呢,讓徒弟學到了全部本事?lián)屪詡飯碗哪?不過是把徒弟當做不要錢的雜役御使兩三年罷了。只有少數(shù)能忍、會哄,又能吃苦的方能修成正果。盡管如此,師傅可能多半還是留有一手,絕活秘不授人。那唐僧如果不會念個金箍咒,還能管那孫悟空哪?所以有時還得請師傅出山,那師傅這半輩子的事徒弟就得管一輩子了。
更重要的是,師徒關系是講究宗派的,看過武俠小說沒?武當派的弟子是絕不能摻和到少林派里的,否則那就叫“欺師叛祖”,跟干革命工作的當了叛徒?jīng)]啥兩樣。唱京戲的什么“梅派”“裘派”涇渭分明。記得相聲大師侯寶林去世那會,馬家軍全在電視里頭亮相,齊刷刷地喊馬季為“師傅”,并封師傅為相聲宗師。那馬家軍陣容還真強大呀,姜昆好象也在。
相比之下,“老師”可就沒“師傅”那么好使了。
如果學生犯了錯,老師只能教育不能打罵,否則可能會上報紙的;不敢說師生之間是絕對平等的,但老師對知識一定是毫無保留的,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當然了,這和老師由國家發(fā)工資有關,也和對老師的教學考評有關;一個老師一生之中會教很多很多的學生,一個學生一生之中也會碰到很多很多老師,所以就不象師徒那樣帶有宗派的影子。
雖然“師傅”這一稱謂更帶有一種舊式作坊的霉雨氣息,“老師”這個稱謂則更多地攜有現(xiàn)代文明之風,但是,還是有人更愿意被人叫作“師傅”。
聽說成了名的趙本山搞了個影視基地,收了不少學生,這本無可厚非。只是那聽學生口音,都是一個味——“大城市鐵嶺來的”。他們管本山都叫“師傅”,有的還嫌這種叫法不足以表達以表達心中的愛戴之情,干脆叫“爸爸”了?纯创藭r口口聲聲說做人要厚道的本山大叔,倒不象什么校長,而更象“鐵嶺幫的幫主”了。
中國人向來重鄉(xiāng)土。古人求官進仕,常找已居高位的同鄉(xiāng)幫忙,而同鄉(xiāng)也樂于助人,一則有提掖后人之美譽,二則嘛提攜之恩再加同鄉(xiāng)之誼,自己人的隊伍不就擴大了!而培植“自己人”的重要,就是在今日之官場,大概也是潛規(guī)則之一。
什么人最容量成為一個圈子的自己人,在趙本山看來,那大概就是老鄉(xiāng)加徒弟。師傅捧紅了你,那你不得把師傅當恩人哪?而有這么一個根基深厚的師傅能領著自己上“溜光大道”,那傻子才不干哪!
站好隊跟對人,對于前途很重要。那唐朝詩人李商隱不就因為墻頭草兩邊倒而終生失意嗎?縱你有滿腹才華,卷入“牛李黨爭”,也只能左右不是人,寫寫《無題》之類的詩隱晦曲折地表表心意了。而小沈陽緊緊地拽著師傅的衣角跟著師傅走就對頭咧!
順應潮流,熟諳潛規(guī)則,才是成功之道!要不,中國人這么多,有你小沈陽那般才華的人那么多,你憑什么那么紅呢?
【雜談小沈陽的走紅散文】相關文章:
1.心情雜談的散文
2.人生雜談的散文
3.青海雜談散文
4.端午雜談散文
5.賞花雜談散文
6.志向雜談散文
7.深夜雜談散文
8.生活雜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