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guī)信篇的故事
《弟子規(guī)》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guī)信篇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guī)信篇的故事一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譯文]
說話最要緊的是要誠實講信用;說謊話,說胡話,都是不可以的。
[小故事]
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改革家,他輔佐秦孝公進行了變法。變法之初,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天,商鞅在國都的南門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桿,并當眾宣布,誰能把它扛到北門,賞賜黃金十兩?墒堑搅讼挛,還沒有人去做,這時商鞅又下令把賞金增加為五十兩,這時有一個人把木桿扛到了北門。商鞅馬上把五十兩黃金獎賞給了那人。人們見商鞅說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積極響應,商鞅變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說話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譯文]
多說話不如少說話,說話要恰當無誤,千萬不要花言巧語。
[小故事]
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的大臣,平時話不多,但常常在緊要關頭,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孫權誤解,要被殺頭,眾人都向孫權求情,只有諸葛瑾一言不發(fā)。孫權問:“為什么子瑜(諸葛瑾字子瑜)不說話?”諸葛瑾說:“我與殷模的家鄉(xiāng)遭遇戰(zhàn)亂,所以才來投奔陛下,F在殷模不思進去,辜負了您,還求什么寬恕呢?”短短幾句話,孫權就感到殷模不遠千里來投奔自己,即使有過錯也應該原諒,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刻薄話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譯文]
刻薄挖苦的話,下流骯臟的話,都不要講;粗俗的小市民習氣,千萬要戒掉。
[小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的服子,在言談舉止方面特別講究禮貌。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朋友。那家人非?蜌,邀請了許多朋友陪他一起游玩。有一位客人想趁機向服子請教問題。服子直率地說:“你有幾個不足之處!笨腿艘焕,說:“主講。”服子說:“第一,你有一種輕浮的表現;第二,交談中你不稱我為老師,是不夠尊敬我。第三,我們初次見面,交情很淺,而你談得很深,太隨便了!睅拙湓捳f得那位客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譯文]
不經意間做了不好的事就叫“錯”,還可以原諒;存心做不好的事就叫“惡”,一定要受到懲罰。
[小故事]
三國時,有一次曹操率軍去打仗。出發(fā)前,他警告將士不許毀壞麥田,否則殺頭不赦。隊伍行進在田間路上時,忽然一群小鳥從麥田中飛出來,曹操的戰(zhàn)馬受驚,沖向麥田,踏壞了一大片麥子。曹操對軍法官說:“我違反了軍令,應按軍法治罪!闭f著,他拔出寶劍,說:“我是主帥,不能自殺,就把頭發(fā)割下代替砍頭吧!”說完,用劍割下了自己的頭發(fā)。曹操嚴于律己的品格,表現出了他政治家的胸懷。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譯文]
有過錯能馬上改正,別人就當沒有這回事 ,還是把你當好人看;如果有錯不肯承認,還要為自己掩飾,就等于又多了一個過錯 。
[小故事]
周處是西晉時期人,他年輕的時候,憑借自己有力氣,會武藝,成了地方一霸。人們背地里稱他是本地的三害之一(當地河里的蛟龍、南山的猛虎再加上周處)。周處為表現自己的俠義,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與蛟龍進行殊死搏斗。最后蛟龍被殺死,周處也負了傷。人們以為周處也互了,都拍手稱快,認為三害都除掉了。周處見鄉(xiāng)親都盼著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作惡實在太多,從此改過自新。
弟子規(guī)信篇的故事二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譯文]
看到的事情沒有弄清楚,不要隨便亂說;了解得不明白的,不要隨便亂傳播。
[小故事]
直不疑是西漢時期南陽人,為人好學,不圖名利,是位忠厚的長者。后來,直不疑被朝廷任命為高官,有些圖謀不軌的人嫉妒他,就誹謗他說:“直不疑相貌雖好,但品行不端,與他的嫂子有不正當的關系。”許多人聽說后,都這樣傳開了。這話傳到直不疑耳邊了。直不疑說:“他們真是一派胡言,我根本沒有哥哥,怎有嫂子呢?”后來,謠傳就不攻自破了?梢,遇到事情,如果沒有根據,就不要輕易地亂講,也不要輕信。
是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譯文]
別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不適宜,不要隨便答應;如果信口答應了,不論做還是不做,都是你的錯。
[小故事]
古時候,有一對勤勞的父子到集市上賣梨。很快就有一個人看中了他們的梨,雙方談好了價錢后,那個人就回去取錢了。這時,又來了一個商人,看到這對父子的梨新鮮,個大,立即要出高價買下,兒子動搖了,父親對兒子說:“說話要算數,怎么能因為有利可圖而放棄信用呢?”后來,第一個買主來了,他們父子把梨賣給了他。這對父子信守諾言的故事也被人們傳為佳話。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譯文]
說話時,吐字要鄭重舒緩,不要急急忙忙,模糊不清。
[小故事]
裴秀是西晉時期的一位大臣,從小就知道勤奮學習,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裴秀出生于一個官僚貴族家庭,所以家中常常有客人來訪。家中每次宴請客人時,母親總是有意讓他去端飯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別珍惜這樣的機會。在接待過程中,裴秀總是言語虔誠,舉目有禮,借機和客人交談幾句?腿藗円娝绱颂撔亩Y,也都很喜歡他。由于裴秀養(yǎng)成了優(yōu)雅的談吐,所以他的名聲很快就傳開了。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已 莫閑管
[譯文]
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事情很難說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系的,不要去管。
[小故事]
董仲舒是漢朝著名的學者,為了能夠潛心學習,他整天鉆在書房里,什么事情也不過問,吃的,穿的也不像別人那么講究。據說在他家的旁邊有一個菜園,然而,由于學習過于刻苦,董仲舒三年之中竟沒有踏進過那個菜園一步。所以后人說他“三年不窺園”。經過不懈的努力,董仲舒后來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有。這和他專心學習、不為雜事所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直到今天,他的這種精神仍值得讀書人學習。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譯文]
看見別人有好的品質,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的總會趕上去的。
[小故事]
東漢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學問高深,為仍謙和。有個叫魏照的人,不僅常來聽他講課,還把行李搬來,整天和他住在一起。郭泰很奇怪他聽完課為什么 不回家。魏照說:“能找到一位傳授知識的老師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師卻很難。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的高尚品格!惫┖芨屑,盡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志向遠大的人。
弟子規(guī)信篇的故事三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譯文]
看見別人有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錯,就應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
[小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叫曾參。他是個非常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總是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我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做得有意義?做錯事情了嗎?給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要學習的東西都掌握了嗎?正是他的這種勤于反思,時時注意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精神,使得曾參成了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成了一個愛人尊敬的人。
惟德學 惟才藝
不如人 當自勵
[譯文]
做人最要緊的是道德、學問、才干、本領,這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迎頭趕上。
[小故事]
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于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有一次,孔子外出講學,走到一個路口時,見一個孩子正在路上玩壘城池的游戲?鬃咏心莻小孩子讓路,而孩子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笨鬃右娦『⒄f得很有道理,一連提出了四十多個涉及天文、地理、自然、人生的問題,小孩都能對答如流。孔子便誠懇地拜小孩為師了。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譯文]
穿的、吃的這種不重要的事如人家,不要悲傷生氣。
[小故事]
阮咸是晉朝著名的文學家,年輕時他家不富裕,吃的穿的很平常,但他一點也不自卑。當時有個風俗,就是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開,把箱子中的衣物拿到太陽下面晾曬。據說這樣衣物不會被蟲子咬。這一天,富人都把自家的貴重衣物晾出來,相互炫耀攀比。阮咸也把自己的舊衣服拿出來晾曬,結果引來許多人的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著的關鍵在他的德性和學識。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譯文]
如果聽別人說你有缺點就生氣聽別人說你的好話就高興,那么,壞朋友就會接近你,而好朋友就離你遠去。
[小故事]
秦末,劉邦率軍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進入秦宮后,劉邦見宮殿高大雄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心中無比羨慕,想全部據為已有。大將樊噲勸劉邦最好不要這樣做,劉邦很不高興。謀士張良對劉邦說:“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窮奢無度,F在您剛入秦宮就想像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噲的話可是忠言啊!”劉邦聽后深為感動,采納了樊噲的意見。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譯文]
如果聽到好話就心里不安,聽到別人指出缺點就高興,那么,正直的朋友就會越來越親近你。
[小故事]
唐朝武則天時期有個著名的大臣叫宋璟,以剛正不阿著稱。有一天,有人推薦給宋璟一篇文章,并對他說:“寫文章的人很有才學!彼苇Z是個愛才之人,馬上就讀起這篇文章來。文章真是不錯,宋璟邊讀邊贊嘆?墒亲x著讀著,宋璟的眉頭皺了起來,原來這個人為了巴結宋璟,在文章中對他大加吹捧,這讓宋璟很生氣。后來,宋璟對送文章的人說:“這個人的文章不錯,但品行不端,不能啟用。
《弟子規(guī)》簡介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兒童行為規(guī)范讀物,約作于康熙年間;后經賈存仁(一說賈有仁)修訂改編,命名為《弟子規(guī)》。
該文共為五個部分,其首章“總敘”將孔子的話,用三字句改編而成,正文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四個部分,并對其進行闡釋;主要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處世、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guī)范。
該文用佛家天臺宗 " 五重玄義 " 的方法演義《弟子規(guī)》113件事背后的義理,便于學習者能切入其中。清朝時,《弟子規(guī)》被朝廷高度重視,被定為幼學必讀教材,并被譽為“開蒙養(yǎng)正最上乘”的讀物。
《弟子規(guī)》賞析
《弟子規(guī)》全文的主題為孝。
《弟子規(guī)》開篇的“首孝悌”就強調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比酥阅芰⒂谔斓刂g,是因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才能對他人以及社會懷有感恩之心。對父母的關懷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在生活上要關心父母,每天早晚向父母請安!俺霰馗,反必面”,不論是外出還是回來,都要告知父母,不讓父母為孩子擔心。孝敬父母,不僅要養(yǎng)父母之身,在物質方面滿足父母的需要,讓他們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養(yǎng)父母之心,讓父母快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養(yǎng)父母之心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不讓父母操心。要修身養(yǎng)性,潔身自好,讓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驕傲:要勤勉工作,報效社會,讓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案改负,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喚,要立即應答,不可怠慢;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懶。
《弟子規(guī)》從個人修為做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它強調做人要從人性的原點——“孝”出發(fā),首先修養(yǎng)身心,當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讓家庭和諧,全家長幼有序,共享天倫,治理國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從而帶領并影響自己的團體、國家,共同建設幸福家園,共謀和平安寧;相反,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沒有孝心的人,更不會愛護別人和社會大眾,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難以擔當起社會的責任,說不定還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弟子規(guī)信篇的故事】相關文章:
弟子規(guī)相關故事11-23
弟子規(guī)經典小故事11-23
弟子規(guī)現代故事11-23
弟子規(guī)全部故事11-23
我學《弟子規(guī)》的故事作文11-16
我學弟子規(guī)的故事作文05-22
弟子規(guī)小故事房室清明11-23
弟子規(guī)譯文和小故事11-23
弟子規(guī)小故事 泛愛眾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