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佛的10個哲理故事
佛教信徒修習(xí)佛教的目的即在于從悉達(dá)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下面就有陽光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佛的10個哲理故事的相關(guān)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一)
一天,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而禪師卻插得整整齊齊,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
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就問禪師:“師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禪師笑著說:“其實很簡單。你們在插秧的時候,眼睛要盯著一個東西,這樣就能插直了。”
于是,弟子們卷起褲管,高高興興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這是怎么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于是,禪師問弟子道:“你們是否盯住了一樣?xùn)|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biāo)啊!”弟子們答道。
禪師笑著說:“水牛邊吃草邊走,而你在插秧苗時也跟著水牛移動,這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們恍然大悟。這次,他們選定了遠(yuǎn)處的一棵大樹。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
菩提心語:
做事要選定目標(biāo),但如何選擇目標(biāo),選擇怎樣的目標(biāo)也是關(guān)鍵。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選擇正確、合理的目標(biāo)。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實現(xiàn)既定的計劃。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二)
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時候,看見一位老人擺了個撈魚的攤子。老人向有意撈魚的人提供漁網(wǎng),撈起來的魚歸撈魚人所有。這個小和尚一時善心大發(fā),他想:“我要把這些魚都撈起來,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蹲下去撈起魚來,可是,他一連撈碎了三張網(wǎng),連一條小魚也沒撈到。
小和尚見老人瞇著眼看自己的狼狽相,心中似乎還在暗自竊笑,便不耐煩地說:“施主,你這網(wǎng)子做得太薄了,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么能撈得起來呢?”
老人回答說:“小師父,看你也是個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當(dāng)你心生意念想撈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魚時,你考慮過你手中的漁網(wǎng)是否真的能夠承受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氣地說道:“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wǎng)太薄,根本撈不起魚。”
“小師父,你還不懂得撈魚的哲學(xué)吧!這和我們俗人所追求的事業(yè)、愛情、金錢都是一樣的。當(dāng)你沉迷于眼前目標(biāo)的時候,你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嗎?”
小和尚思考著,似乎明白了什么。
菩提心語:
擁有遠(yuǎn)大的理想不是壞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實際能力,就未免顯得不合時宜了。合理定位,適時把握,才能穩(wěn)妥地達(dá)到目標(biāo)。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三)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們都千里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xué)些生活方面的竅門。
有一次,當(dāng)他們到達(dá)深山的時候,發(fā)現(xiàn)高僧正從山谷里挑水。人們注意到,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里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高僧應(yīng)該能夠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墒歉呱疄槭裁床话淹疤魸M呢?
他們不解地問:“高僧,這是什么道理?”
高僧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夠用。一味貪多,會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fā)地不解了。
于是,高僧讓他們中的一個人,重新從山谷里打了滿滿的兩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看到這種情景,高僧說:“水灑了,不是還得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
眾人問道:“那么請問高僧,具體該挑多少,怎么估計呢?”
高僧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里畫了一條線。
高僧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于這條線,高于這條線就意味著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shù)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就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么底線應(yīng)該定多少呢?”
高僧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biāo)容易實現(xiàn),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yǎng)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jìn),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wěn)。”
眾人若有所悟。
菩提心語:
做事就是這樣的道理,循序漸進(jìn),逐步實現(xiàn)目標(biāo),就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如果找不準(zhǔn)底線,一味求多,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四)
年輕時的慧遠(yuǎn)禪師喜歡四處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極愛抽煙的行人。兩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邊休息。那位行人給了慧遠(yuǎn)禪師一袋煙,慧遠(yuǎn)禪師高興地接受了行人的饋贈,然后他們就坐在那里談話。由于談得投機,那人便送給慧遠(yuǎn)禪師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與那人分開以后,慧遠(yuǎn)禪師心想,這個東西會讓人感到很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禪定,時間長了一定會惡習(xí)難改,還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煙管和煙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過了幾年,慧遠(yuǎn)禪師又被《易經(jīng)》迷上了。那時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凍。于是,慧遠(yuǎn)禪師寫信給自己的老師,向老師索要過冬的寒衣。信寫完后,他托人騎快馬送到老師那里。
但是,信寄出去很長時間了,當(dāng)冬天已經(jīng)過去,山上的雪都開始融化時,老師還沒有寄衣服來,也沒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遠(yuǎn)禪師用《易經(jīng)》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jié)果算出那封信并沒有送到。
他心想:“易經(jīng)占卜固然準(zhǔn)確,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夠全心全意地參禪呢?”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觸易經(jīng)之術(shù)。
過了不久,慧遠(yuǎn)禪師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鉆研,居然小有成就。當(dāng)時有幾個書法家也對他的書法贊不絕口。這時,他轉(zhuǎn)念想到:“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就很有可能成為書法家,而成不了禪師了。”
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guān)的東西,終于成了禪宗高僧。
菩提心語:
樹立了要達(dá)成的理想,就要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所作所為偏離了目標(biāo),就要及時返回。否則,當(dāng)你越走越遠(yuǎn)時,再想回頭,可能已經(jīng)來不及了。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五)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太陽格外強烈,到了中午的時候,佛陀饑渴難耐,他對侍者說:“剛才我們不是經(jīng)過一條小河嗎?你去弄些水回來吧。”
侍者拿著盛水的容器去了,但他剛到,就有一隊商人騎著馬從那里經(jīng)過,溪水被他們弄得渾濁不堪,哪里還能喝!于是他就轉(zhuǎn)身回去,告訴佛陀說:“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臟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有一條小溪,離這里大概就兩個時辰的路程。”
佛陀說:“我們離這條小溪近,而且我現(xiàn)在口渴難耐,為什么還要再走兩個時辰的路,去找前面的小溪呢?你還是再去一趟剛才的那個小溪看看吧。”
侍者有些猶豫,心里想:“剛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臟,怎么能喝呢?現(xiàn)在又讓我去,不是浪費時間白跑一趟嗎?”
佛陀已經(jīng)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對他說道:“等一會兒你就知道了,你現(xiàn)在要做的只是順從,你肯定不會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當(dāng)他再次來到那條小溪旁邊的時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純凈,泥沙早已經(jīng)不見了。
曾經(jīng)渾濁,再次到來時卻是清澈的。泥沙會揚起,亦會沉淀,溪水依舊的流淌不息,但前一分鐘流淌的與后一分鐘流淌的,卻永遠(yuǎn)沒有完全相同的一滴水。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山河大地、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中。美好的東西不會永恒美好,可惡的東西亦不會永遠(yuǎn)可惡。
這個道理看似很簡單,但能真正明白它,卻很難。
明白這個道理,順境就不會那么令人執(zhí)著不舍,逆境也不會那么令人痛苦不堪,因為順逆隨時都在變化著,并相互轉(zhuǎn)化著——這是顛覆不破的自然規(guī)律。
因為變化,所以無常。世人都不喜歡無常,因為不能適應(yīng)它的鐵面無情,概念中它只能與悲傷和無奈相聯(lián)系。而對于覺悟的人來說,正是有了無常,我們的生命品質(zhì)才有提升的希望。
懂得無常的人,知道這世上沒有一樣?xùn)|西能真正屬于我們。一切外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場因緣愈合而已。一切境遇,無論是稱譏毀譽,還是利衰苦樂,剎那便化為云煙,不可留,亦無所留,又何須牽腸掛肚?
懂得無常的人,不會因“有”而沾沾自喜,當(dāng)然也不會因“無”而心心不樂。
透視無常就透視了生命。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六)
在一座信奉佛教的城市里,應(yīng)許多教徒的要求,城市里的一個非常著名的雕塑師傅準(zhǔn)備塑造一尊佛像讓教徒們膜拜。
要雕塑好的佛像,雕塑師傅必須選擇一塊好的石頭,以便雕塑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在一番精挑細(xì)選后,他看中了其中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不論質(zhì)感還是色澤以及其他條件都非常上乘。挑選完后,雕塑師就拿出了雕塑工具準(zhǔn)備開始工作。
沒有想到的是,當(dāng)?shù)袼軒焺偰闷痄S刀開始敲琢幾下,這塊石頭就痛不欲生,不斷地哀嚎:“痛死了,痛死了,你不要再刻了,饒了我吧。”雕塑師對它說:“只要你忍受住了這點兒疼痛,日后當(dāng)你成為一尊佛像的時候,會有很多人來膜拜你的。”石頭說:“我只想好好地做一塊石頭,對于是否能夠成為佛像從來沒有想過,你放了我吧,我真的特別痛!”聽罷,雕塑師就只好停工,又將其重新放在了地上。
接著,雕塑師又開始尋找其他的石頭,但一直都沒有看見特別合適的。這時,一塊質(zhì)感差一點的石頭看見了雕塑師,對他說:“聽說您正在尋找可以做佛像的石頭,您看我怎么樣?”雕塑師想了想對它說:“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做到的事情,你怕痛嗎?”“不怕,您試試吧!”石頭堅定地說。
雕塑師答應(yīng)了,于是對這塊石頭重新琢磨。只見這塊較差的石頭,任憑刀琢棒敲,一概咬緊牙關(guān)承受,默然不出一語。因此,雕塑師更加賣力。在精雕細(xì)琢下,果然將其雕成了極品,大家都驚訝這件杰作,決定將其放在城市里面最大的廟宇中加以供奉,讓善男信女日夜頂禮膜拜。
從此,該廟宇香火鼎盛,遠(yuǎn)近馳名。
不久,無法忍受雕塑之痛的前一塊石頭,被人們廢物利用,鋪在了通往廟宇的馬路上。在那里,人車頻繁經(jīng)過,又要承受風(fēng)吹雨打,實在痛苦不堪,內(nèi)心也覺得不公平,心里總是想著原本自己才應(yīng)該是受人膜拜的佛像,就憤憤不平地質(zhì)問廟里的這尊佛像,嫉妒地說道:“你資質(zhì)比我差,條件沒我好,卻能享盡人間的禮贊和尊崇,我卻每天遭受凌辱踐踏,日曬雨淋,你憑什么?”佛像只是微笑著說:“誰叫你當(dāng)初受不了苦,沒敲幾下就哇哇叫呢!”
菩提心語:
要想有所成就,就要能忍受不尋常的錘煉。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哪怕資質(zhì)再好,也不過是表面的裝飾。只有能承受艱辛,才能最終有所成就。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七)
和尚說:“我每天忙于念經(jīng)和學(xué)習(xí)佛法,現(xiàn)在只想吃,想睡,我討厭看書。”
宮殿主人答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里更適合你居住的了。我這兒有豐富又美味的食物,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會有人來打擾你。而且,我保證沒有經(jīng)書給你看,也沒有任何佛法要你領(lǐng)悟。”
于是,小和尚高高興興地住了下來。
開始的一段日子,小和尚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鞓。漸漸地,他覺得有點寂寞和空虛,于是就去見宮殿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有意思,我對這種生活已經(jīng)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不能給我找?guī)妆窘?jīng)書看,給我講幾個佛祖的故事聽呢?”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里從來就不曾有過這樣的事。”
又過了幾個月,小和尚實在忍不住了,又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給我經(jīng)書,我聽不到佛法,我寧愿去下地獄,也不要再住在這里了。”
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以為這里是天堂嗎?這里本來就是地獄啊!”
菩提心語:
人活著需要思考,需要勞動。如果整天活在安逸中,看起來是很享受,其實無異于是活在地獄中。這樣的生活過久了,人也就成了行尸走肉。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八)
有一天,禪師吩咐他的侍者去京城買一批上等的紙材。這位侍者向來被稱許具有“子貢之資材”,可見是個相當(dāng)聰慧靈敏之人。眾所周知,子貢是孔子門下的七十二賢人之一,不僅才智聰敏,而且長于辯才。此外,子貢也長于理財之道。現(xiàn)在,禪師差遣這位“資材堪比子貢”的侍才去買紙,原因也就在此。
當(dāng)然,侍者不敢掉以輕心,終于在千挑萬選之后風(fēng)塵仆仆地帶了一批紙回來。
不料,當(dāng)禪師看過紙以后卻說:“這個不行!”毫不留情地拒絕了。無奈,侍者只好再度上京去買另一種紙。
可是,禪師看了第二次買回來的紙,依舊很冷淡地說道:“這個也不行!”
結(jié)果,侍者只得硬著頭皮再度上京。他們所在的地方與京都距離相當(dāng)遙遠(yuǎn),而當(dāng)時又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每天數(shù)次往返的確是件苦差事。侍者不禁抱怨道:“僅是買個紙,就要弟子再三飽受旅途勞頓之苦,又不知道師父要的是什么樣的紙……”
當(dāng)侍者第三次將紙買回來以后,禪師依然還是冷冷地說:“不行!”
弟子心想:“真是一點兒也不體諒弟子的勞苦啊!”
但弟子隨后一想,才猛然發(fā)覺自己的過失,于是趕緊向師父道歉。
“明白了吧,其實你最初買回來的紙就行了。”禪師如是說。
菩提心語:
不必過分地拘泥于他人的命令與看法,只要自己覺得合適,那就是最好的。反復(fù)地操練以求完美,有時是會適得其反的。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九)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他在平日弘法講經(jīng)之余,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里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xì)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因此非?只牛蛩愕葞煾富貋砗,向師父賠罪領(lǐng)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聽說了這件事,便召集弟子們。他不但沒有責(zé)怪弟子,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huán)境,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聽了金代禪師的話,弟子們的心放了下來,也更欽佩禪師的為人。
菩提心語:
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沒有蘭花這個障礙。因此,蘭花的得失,并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外在的得失而影響自己的心境。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篇(十)
單智禪師的門下有弟子數(shù)百人,其中仁惠、香嚴(yán)最為優(yōu)秀。
有一天,單智禪師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闖進(jìn)禪室。單智禪師聽到有人進(jìn)來,便轉(zhuǎn)身面壁,不看來人。仁惠禪師說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師怎么不看我一眼呢?”
單智禪師聽后動了一下,但并沒有轉(zhuǎn)身,仁惠禪師只好往門口走去,卻被單智禪師叫了回來。
單智禪師道:“剛才我做了一個夢。”仁惠禪師不答聲,只是靜靜地聽著。
單智禪師又道:“你替我圓圓看。”
于是,仁惠禪師到外面打了一盆水來,單智禪師迅速地洗過臉。不久,香嚴(yán)禪師也進(jìn)來了。單智禪師也同樣對香嚴(yán)禪師說道:“我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慧寂禪師幫我圓夢,慧寂真是一個有心人。”
香嚴(yán)禪師道:“我在外面,不知道這里的事情。”
單智禪師不放過他,就指著香嚴(yán)禪師道:“既然這樣,你也替我圓圓看。”
香嚴(yán)禪師聽后,便到外面替單智禪師端了一碗茶來。單智禪師很高興地說道:“你們兩個人的智慧真高。你們的智慧和不簡單的作為,簡直讓人佩服。”
香嚴(yán)禪師和仁惠禪師不約而同地答道:“老師!禪也要分勝負(fù)嗎?”
單智禪師哈哈大笑:“不錯!男兒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這件事過去不久,仁惠禪師收到單智禪師送來的一面鏡子,仁惠禪師拿著鏡子對門下的弟子問道:“單智禪師送來一面鏡子,你們說說看,到底是單智禪師的鏡子,還是我仁惠的鏡子?如果是仁惠的鏡子,為什么又是單智禪師送來的?若說是單智禪師的鏡子,為什么又在我仁惠的手里?如果你們答得對,便把鏡子留下來,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仁惠禪師連說了三遍,沒有一個人回答,于是,仁惠禪師便把鏡子打破,離座而去。
菩提心語:
將你我之相泯滅,把對待之念去除,就是一個超越的世界。沒有誰能說出絕對的真理,太過較真,反而會與真理擦肩而過。
【佛的10個哲理故事】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佛的哲理故事04-03
佛的做人哲理故事04-03
佛在心中的人生哲理故事12-09
誰是你的佛人生哲理12-03
佛說的人生哲理12-09
佛在水之濱,我在佛之鄰的人生哲理03-27
101個佛理小故事04-01
念珠不在佛還在人生哲理04-06
佛說經(jīng)典語錄人生哲理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