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葡萄成熟的時候》讀后感
亦舒《葡萄成熟的時候》讀后感
亦舒,原名倪亦舒,出生于上海,5歲時到香港定居,后為專業(yè)作家,并移居到加拿大。代表作品有《迷迭香》、《風滿樓》等,她的多部作品曾被改編為電影。
亦舒的作品 “往往跌宕起伏,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jié)局常常出人意料,富有傳奇色彩。在語言形式上,亦舒小說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jié)奏感強。”從亦舒小說的語言形式上講,《葡萄成熟的時候》這本書正是典型的亦舒式文章。
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作為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讀書報告的對象,一方面是由于一直都很喜歡亦舒的文字,另一方面是由于作為一個吃貨對于吃的事物的關注,仍記得當初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很慚愧的是,第一眼吸引我的并不是封面上的那幾句充滿韻味的文字,而是它的書名:《葡萄成熟的時候》,印入我腦海的便是那一顆顆紫水晶一樣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
曾經(jīng)聽人說過一句話“香港有亦舒,臺灣有瓊瑤”。說實在的,小時候,拜湖南芒果臺所賜,比起亦舒,我對瓊瑤接觸的相對比較多,直到高中時期第一次與《葡萄成熟的時候》接觸后,我才慢慢看起了亦舒的書,才知道了,原來世上還有這樣的女子,不同于瓊瑤筆下如莬絲花般柔弱、溫和的女子,亦舒筆下的女主角總是獨立且自由的。
瓊瑤筆下的人總能不顧一切追求愛情,打著“愛情至上”的旗號,傷害親人,以達到所謂“白頭偕老”的目的,而亦舒卻不一樣,她的故事更傾向于寫親情和友情,換句話說,在亦舒的故事中,親情往往會壓過愛情。就拿書中于松開與哀綠綺思的愛情舉例,一開始,兩人的感情并不被于松開的外婆所接受,原因就是哀綠綺思是個寡母,且平常并不是一個多規(guī)矩的女子。如果這樣的題材在瓊瑤筆下,應該會被寫作一對璧人為追求愛情,離家出走,甚至是以自虐來換取親人的妥協(xié),就如曾經(jīng)很有名的《新月格格》,新月格格愛上了已有家室并且膝下有一子一女的怒達海,怒達海也為新月格格的單純善良所吸引,于是,兩人不顧世俗的眼光,以追求所謂“愛情的最高境界”。但亦舒并沒有這樣寫,亦舒筆下的愛情總是常伴著理性,松開只是用溫和的方式,在女主角沈小山的幫助下,改變了哀綠綺思,并抓住了機會,使這場感情獲得了親人的祝福。亦舒與瓊瑤對感情的詮釋之不同在這兩部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新月格格》中,新月與怒達海的`感情本身就是不應該有的,但是他們都被感情沖暈了腦袋,都沒有用理性思考一下,這段不應該有的感情到底給多少人造成傷害。這種不理性的感情觀和亦舒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
瓊瑤式的浪漫是以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成的,令人讀之如吃方便面似的香甜,但回頭回味卻索然無味,如《彩霞滿天》中的句子:“不管你的心在何處流浪,我一直在這兒癡癡盼望。你的每個微笑我都珍藏,你的眼淚使我心醉神傷。不管歲月怎樣消逝,我等待你直到白發(fā)如霜。”這幾句說的仿佛全世界就只有愛情,沒有它人都活不下去似的,真是讓人嗤之于鼻,愛情固然是美好的,但親情友情也是可貴的。亦舒的文字則是干凈利落,亦舒式浪漫是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的,往往書中角色之間的一句平淡的對話都能使我們感到絲絲溫情,而這種溫情并不只是局限于愛情,更多的是親情或者友情。與瓊瑤筆下的大悲大喜相比,亦舒的文字更趨于平和,脈脈溫情只是體現(xiàn)在日常人們的互動上,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jié)局卻總能出人意料,令人讀之感覺余味無窮。瓊瑤的故事總是圓滿的,而亦舒式結(jié)尾卻并不那么美好,不過總會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說瓊瑤的書是給青春期小女孩看的,那么亦舒的文字就是寫給成年人的言情小說,不過這個情言的并不只是愛情,還有其他的感情,有人與人、代與代、家庭與家庭的融合,有誤會,也有諒解與寬容,比起瓊瑤式狹隘的感情觀,亦舒式的感情觀更體現(xiàn)一種人性的大愛,所以,我一直以為,亦舒高于瓊瑤。
同亦舒的其他故事相比,《葡萄成熟的時候》更顯虛幻,依舊是性格獨立的女主角。一位小女孩在父母離異后,于異鄉(xiāng)的葡萄酒莊經(jīng)歷了一場大火,并找到了愛情。再次讀到這本書,我卻沒有了當初那種驚艷的感覺,反而感到有點別扭,文中十七歲的沈小山老氣橫秋,對一切感情充滿理性,她很勇敢,也很懂事,卻缺少了一種一位十七歲女孩子應有的青澀和憧憬,反而多了一種與她年齡不符合的滄桑感,按文中所寫,沈小山雖父母離異,但她卻不缺少父母對她的愛,那么,又何來的那么濃重的滄桑感和理性呢?這讓我感覺有點突兀。
《葡萄成熟的時候》這本書,值得一讀,卻不用細細意味。或許,在閑暇時候,捧著這本書,還能體會一下美麗的葡萄酒莊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作者:何佳梅
【亦舒《葡萄成熟的時候》讀后感】相關文章:
1.葡萄成熟了文章
2.葡萄成熟時作文
5.亦舒愛情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