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佛公與聽佛卦散文
走遍天下名寺古剎,到處都可以看見大腹便便的大肚彌勒佛,這大肚彌勒佛到底姓甚名誰?
據(jù)宋《高僧傳》《佛祖歷代通載》:大肚彌勒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布袋和尚,他真名契此,又號長汀子,五代時是吳越奉化人,契此在世時,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人稱布袋和尚。他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癲。據(jù)說他算卜極準(zhǔn),示人吉兇,必應(yīng)期無忒。臨死前,他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說偈云:“彌勒真彌勒,身分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后人在名寺古剎處,多塑他的形象,以示彌勒佛身分千億處。
泗洲文佛亦叫“佛公”或“圣公”。農(nóng)歷八月時,皓月當(dāng)空,更深人靜,往往有老少一婦女三五成群聚集三叉路巷口佛公龕前,焚香祝禱,民間有“七靈八圣”之說,這叫“聽佛卦”,是莆田地方風(fēng)俗之一。
據(jù)清初周亮工的《閩小記》和清中葉施鴻葆的'《閩雜記》記述。“佛公”的來源,可能在佛教典籍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無名小卒。從蘇東坡《泗洲僧伽塔》一詩所引的《高僧傳》即《唐高僧傳》,唐慧皎作于貞觀19年(645)所載。
按《神僧傳》:僧伽大師,西域人,姓何氏,唐龍翔(661-663)初來中國,隸名于楚龍興寺,后于泗洲臨淮縣之地建伽藍,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并金像,上有普照王佛字,至中宗(705-710)年間聞名,遣使迎入內(nèi)道場,居薦福寺。常獨處一室,頂上有一穴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穴出,非常芬馥,嘗濯足,人取其水飲之,痼疾皆愈。
景龍四年(710)端坐而終。宋太平興國七年(982)敕重蓋塔,雍熙元年(984)加謚大圣二字,據(jù)此則泗洲當(dāng)作泗州,改州作洲。《西游記》66回亦有一句提及:“在南瞻部洲盱眙山蟲賓城,即今泗洲是也。那里有個大圣國師王菩薩”。
有關(guān)佛公的寓言一篇,可作為莆田風(fēng)俗習(xí)慣或民間故事來看。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和泗洲文佛三位同斗法。誰修道成功,能使鐵樹開花的,大家奉他為尊者。斗法后,彌勒佛最先使鐵樹真的開花,文佛告訴彌勒,彌勒一時高興,笑得雙眼瞇瞇,不留神時,開花的鐵樹被釋迦據(jù)為己有,彌勒佛未發(fā)覺。佛公背后不平,向彌勒揭發(fā),彌勒一怒之下,拿起滿裝谷種的布袋返回西天。這時佛公又想,如果彌勒將滿裝谷種全部帶回西天,那么下界眾生將來糧食呢?佛公請準(zhǔn)釋迦,放出老鼠,叫老鼠將彌勒佛的布袋給咬了幾個洞,彌勒佛一步一步走,后面布袋里谷種慢慢散布滿地。這樣,西天、下界都有谷種都有得吃。事后以釋迦為主,論功行賞。釋迦封彌勒佛到大寺廟,說他經(jīng)常開口便笑,很有人緣,適合在寺廟大門口迎接客人;佛公好講閑話,封他在三叉路口為來往客人指點路徑、禍福。佛公要求,說老鼠有功,老鼠受貓欺負(fù)。釋迦將老鼠弄瞎了眼睛,叫它白天不用出來,又使它身上發(fā)有一種臭味,貓不敢抓吃,這就是后來的鼴鼠。此后,大佛寺門口都有彌勒佛;貓也不敢去抓鼴鼠為食品,佛公往三叉路上任去了。
話說回來,我家就住在佛公后面,我小時候經(jīng)常在放學(xué)或暑假放假,經(jīng)常到“漢里”三叉路口佛公答卦,得一點善錢,記得問一卦成功有五一毛一錢,據(jù)求卦人說,挺靈的,我當(dāng)時還是兒童,記得在農(nóng)歷八月最忙,有時一間佛公擠不下了,特別是八月十五,有好幾十人在門外排對,可忙壞了我們這些童一男童女。按不成文的規(guī)定,在通往“梧塘街”向過往行人問是否“聽佛卦”,如果問對人,我們就帶問卦人到佛公前,插上三柱香,先求問卦方向,在佛前默念所之事,同時拿起一對用竹子頭或木頭做的“佛卦”往地上一甩,一對佛卦落地正反面有三種朝向,分別代表佛公六前不同三條路子,我們小時代表佛公前的童子,履行替天聽音的作用,當(dāng)朝著所定的方向走下去,第一次聽到人說的話就回來,把原話說給問卦,問卦人就手拿佛卦把這句話向佛公問是否和所求之事相對,如果相對,卦落地時是一正一反,也所謂“正卦”,與所求事情對上了,然后問卦人和童一男童女通過解釋,得出事情成與否,問卦人在得出結(jié)果后向童一男童女獻上問卦錢,表達謝意,記得能夠履行此項殊榮的只能是佛公周邊的信眾。
在莆田,梧塘里佛公很有名氣,幾十里外的人都會走路前來問卦。回來童年,我覺得這是一種文化,尚且不論科學(xué)否,但我總感覺有可信之處,記得我兒時,家里養(yǎng)的豬很晚沒回來,我奶奶就會在佛公前插上香,求豬快些回來,還真靈驗!過不了半個時辰,豬真的自己回來了!一家可高興了,第二天馬上抄上莆田特色*的米粉,答謝佛公。
時光已過去二十多年了,聽老家人說佛公現(xiàn)在還保存得好好的,不知道現(xiàn)在問卦的人還象兒時那樣多嗎?有時間我真想回去看看,回憶我的童年!
【莆田的佛公與聽佛卦散文】相關(guān)文章:
1.自作佛與被作佛
5.佛的藍色
6.佛不語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