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路難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齊天樂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登樓》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詞鑒賞通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準(zhǔn)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詞鑒賞1
絕句二首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fēng)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fēng)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墒,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xì)w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清平調(diào)
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霸朴晡咨酵鲾嗄c”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當(dāng)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tài)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huán)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huán))。后人據(jù)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rèn)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xué)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yǎng)的人。據(jù)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清平調(diào)詞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fù)碇秦S滿的玉容!跋搿弊钟姓磧擅娴睦斫,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fēng)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叭舴恰薄ⅰ皶颉,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江 雪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后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誦。這首小詩,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shù)地概括了當(dāng)時他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表現(xiàn)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zhì)。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藝術(shù)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fēng)景詩或風(fēng)景畫。在它們里面總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xiàn)實內(nèi)容的。事實上,風(fēng)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xì)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jīng)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古詩詞鑒賞2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浩瀚的沙海上,百丈冰凌遍地 縱橫,萬里長空凝結(jié)著慘淡的愁云。詩人以夸張的筆墨,描繪出了塞外 冰天雪地的瑰奇壯麗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詩人借新奇的想象、貼切的比 喻,維紗維肖地描繪了酷寒的塞外,一陣驟雪之后,呈現(xiàn)出的奇麗雪 景。大地銀裝素裹,雪壓冬枝,一朵朵、一叢叢,花團錦簇,猶如忽 然間一夜春風(fēng)吹來,千樹萬樹都開遍的梨花。景象奇妙、清新,令人 賞心悅目,真不愧為千古詠雪之絕唱。
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
盧照鄰《雨雪曲》
邊地的雪片竟也如同那里的沙土一樣,顏 色暗灰。邊陲的冰倒是亮晶晶的,就同那故鄉(xiāng)的明月。上句寫邊地沙暗, 目的'是為襯托那里的環(huán)境艱苦,戰(zhàn)事頻仍。下句寫邊陲冰明,目的是為 突出士卒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借冰雪之形態(tài),巧妙地抒發(fā)了征戍者的種種 感受,情景高度融合。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盧照鄰《梅花落》
詩句寫雪、花共處的場面:積雪處一片晶 瑩,使人懷疑開滿了潔白的梨花;花開處一片銀光,使人懷疑堆滿了凈 素的白雪。兩句詩復(fù)沓“雪”、“花”,詩意亦縈回往復(fù),給讀者造成的印 象是:究竟何為雪、何為花,簡直分不清楚。這種詩歌意境上的復(fù)合手 法,比僅僅字句上的復(fù)沓,在藝術(shù)水準(zhǔn)上自然要更高一層。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積雪潔白如玉,浸潤著窗前蒼翠的冬 竹;凝掛在院里梅枝上的雪花,象盛開的梅花一樣晶瑩、潔白。詩人 用比喻的寫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立春早晨壯美迷人的雪景。構(gòu)思新 巧,用筆凝煉。
孤煙村際起,歸雁天邊去。積雪覆平皋,饑鷹捉寒兔
孟浩然《南陽北阻雪》
一柱孤煙 從村寨中冉冉升起,一隊南歸的大雁向天外飛去。積雪覆滿了荒原的 溝壑,饑餓的兇鷹正捕捉到一只凍僵了的野兔。寫出一片肅殺、凄寒的 雪后村野景色。尤其是后兩句狀景如畫、似有寒氣凝聚于中。
燕山雪花大如席
李白《北風(fēng)行》
詩句描寫了北方大雪紛飛,氣候寒冷的景象。夸 張大膽又形象,精妙絕倫,歷來被人們稱為詩歌中夸張的典范、比喻的 佳句,不愧為千古名句,淋漓盡致地渲染了燕山冬日的淫威。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的天山,積雪覆蓋。這里雖沒有凌 空飄舞的雪花,卻充滿了逼人的寒氣。詩句言淺意深,舉一反三。仲夏 五月尚且奇寒,其余三時,當(dāng)然可想而知了。“無花”一語雙關(guān),明寫 無雪花,也暗寓無鮮花開放,塞外荒僻自在不言中。
只見縱橫落,寧知遠(yuǎn)近來
韓愈《詠雪贈張籍》
抬頭望去,空中的大雪交叉飛舞,滿天 彌漫,怎么能知道它們來自何方。把雪花滿天飛揚的動態(tài)生動地描繪出 來了。以反詰手法問不知大雪來自何方,突現(xiàn)雪之大,和下雪范圍之廣。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早春二月,草木剛剛萌芽, 白雪卻嫌春天姍姍來遲,所以穿過庭院的樹木,化作漫天的飛花。初春 的寒寂在作者筆下變成芳華飛舞的陽春美景,顯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襟和 對春雪的無限喜愛。首句是擬人和移情手法的兼用。它既可說明穿庭的 雪花確象飛舞的花朵,因白雪嫌春色晚,它要點綴早春,當(dāng)然得裝扮 成飛花了;同時又是移情于景,暗示了作者切盼春光早到的心情。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strong>
白居易《夜雪》
靜靜的夜里,不時聽到竹枝的斷裂 聲,知悉雪一定又下大了,以至于嫩竹承受不住它的重壓。寫雪大,不 是去直接描摹,而從聽覺中引出,再加上作者令人信服的推理,令你不 得不折服于詩人的生花妙筆。這樣寫來,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 可以按自己的經(jīng)驗去想象。如嚼橄欖,味是愈嚼愈濃。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干
杜牧《初冬夜飲》
朔風(fēng)陣陣,暮雪紛紛,那階 上的積雪如堆簇著的片片梨花。有誰能夠預(yù)料,明年的冬夜,是誰在這 里憑欄賞雪!詩人寓情于景,于茫茫的雪夜,抒發(fā)自己身世之感嘆。
爐煙消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
李商隱《憶住一師》
拂曉時的佛殿里,香爐煙火 已滅,點了一夜的寒燈逐漸晦暗。小童推開山門,只見皚皚白雪,灑滿 蒼翠的松枝。詩人重現(xiàn)了記憶中最深刻感人的昔日相聚場面,含蓄地 表達(dá)出對往日深摯情誼的追念。對詩人高妙的構(gòu)思,清人田玉評這兩 句說:“只寫所住之境清絕如此,其人益可思矣。相憶之情,言外飄渺!
郊野鵝毛滿,江湖雁影空
李商隱《詠雪》
此為詠雪詩句。郊外的野地覆蓋著鵝毛般的白雪,昔日棲息縈飛于河川、湖泊之上的鴻雁如今雁去影空,唯空一片白色。用比喻和側(cè)面描寫突出雪之大,構(gòu)思精巧,氣魄宏大。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
賈島《雪晴晚望》
黃昏雪霽,天際放晴,詩人乘興觀景,倚著手杖向遠(yuǎn)處眺望。遠(yuǎn)山近嶺,銀裝素裹,顯得更加秀麗凈潔。煙云低垂,如重重帷帳,籠罩著蜿蜒溪流。詩句寫晴空下的雪野壯觀之景,氣勢宏大,動人心襟。
古詩詞鑒賞3
[南北朝]朱超
大江闊千里,孤舟無四鄰。
唯余故樓月,遠(yuǎn)近必隨人。
入風(fēng)先繞暈,排霧急移輪。
若教長似扇,堪拂艷歌塵。
注釋:
【1】大江:指詩人月夜泛舟所在的江。無考證。
【2】無四鄰:指周圍沒有其他船只。
【3】唯余:只有。
【4】故樓:指家鄉(xiāng)之樓。月隨人行,故現(xiàn)在照“我”之月,仍是“故樓月”。這兩句是說只有這家鄉(xiāng)的月亮,遠(yuǎn)近都跟隨著“我”。
【5】入風(fēng):遇風(fēng)。
【6】暈:月四周有時有云氣圍繞如環(huán)叫做月暈。這種現(xiàn)象由于上層云氣含雨點或冰點,月光遇到它發(fā)生折射作用而造成,所以常為將風(fēng)雨之兆。
【7】排霧:沖開、排開云霧。
【8】輪:月輪。月亮在云層中穿行,時時露出月輪,好像是在排云穿霧,急速地轉(zhuǎn)動月輪。
【9】似扇:古人詠扇的詩賦形容扇的圓常以月為比,如古樂府《怨歌行》云:“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庇指敌渡荣x》云:“何皎月之纖素!痹娭械罐D(zhuǎn)過來,以扇比月。
【10】堪:能,可。
【11】拂:拂拭。
【12】艷歌塵:指唱艷歌的人身上的塵土。歌人歌舞時常持扇而舞,扇似明月,故由月而想到扇,由扇而想到持扇人的歌者,想到替歌人拂塵。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詩人寫自己在孤舟上面,只有原來在樓中所見的月亮相隨,倍覺親切。這里通過歌頌“故樓月”,實際有懷念“故樓人”的意思。
“大江闊千里,孤舟無四鄰”,開頭兩句交待了望月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江,是橫闊千里、浩渺無際的大江;舟,是孤舟,無四鄰的孤舟。二者對比鮮明,表達(dá)了詩人旅途的孤寂。而旅途的孤寂又無處訴說,只有遙寄明月了,為引出下文做了鋪墊。
“唯余故樓月,遠(yuǎn)近必隨人”,承接上句。詩人展開奇思妙想:他不覺孤獨,認(rèn)定此月正是老家樓上常見的.那輪明月,原是“舊時相識”,因而不管自己去家遠(yuǎn)或近,它始終不離不棄跟隨在身邊,更深層地表達(dá)出了思戀與孤獨之苦。詩人不再覺得孤寂,精神便不頹喪了。由此又自然列入三聯(lián)對“故樓月”的描寫,仍用擬人的方法。
“入風(fēng)先繞暈,排霧急移輪”,詩人一拋寫月常用手法,別出心裁,故作錯覺。月見風(fēng)來襲,便讓暈來圍繞;見云霧來遮,便急忙調(diào)轉(zhuǎn)車輪駛走。忽明忽暗之間,也暗示詩人思緒的起伏不定:感激它為照我陪我而作的辛勤,贊美它那艱難的經(jīng)歷和勇于防范的精神,這種模棱的認(rèn)識又延續(xù)下去。
“若教長似扇,堪拂艷歌塵”,此聯(lián)以扇擬月,抒發(fā)人生感慨,設(shè)想它若長圓不缺似團扇,就能用來為唱艷歌的拂塵了。這里月似團扇,歌者持此唱著艷歌,更是美女,詩人借喻遠(yuǎn)在千里外的心中人。由“故樓月”到“故樓人”,經(jīng)過一些聯(lián)想的中介,懷人的意思就曲折地表達(dá)了出來,合情合理,耐人尋味。
古詩詞鑒賞4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同為“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對王勃評價甚高,他在《王勃集序》中稱贊王勃的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痹谕醪翊娴80多首詩中,最為著名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送別詩誕生之后,1300多年來幾乎所有的送別詩均無出其右。宋代詞人陳德公稱贊此詩:“聲情婉上,正是絕塵處”。明代文藝批評家胡應(yīng)麟認(rèn)為,此詩“興象宛然,氣骨蒼然”,開啟了盛唐、中唐詩歌的妙境。近代詩人俞陛云感嘆,此詩“極行云流水之妙”。
然而,為何“絕塵”?如何“啟盛、中妙境”?怎樣“極行云流水之妙”?要想明白個中妙理,先要弄清王勃寫作這首詩的背景。
天資聰穎,六歲寫文章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49年),王勃出生于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名門世家。據(jù)《文中子世家》所載,王氏出自周靈王的太子晉,晉的兒子敬宗“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二十世祖王殷,做過云中太守;八世祖王元謨(玄謨),是南朝劉宋時的大將;六世祖王虬,曾任并州刺史;四世祖王一,曾任濟州刺史;三世祖(王勃的曾祖)王隆,曾任國子博士、昌樂令。
王勃的祖父王通(仲淹),則是隋代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人譽為“能續(xù)孔子六經(jīng),蓋孔子之亞也”!度纸(jīng)》更是將其著作列入五種必讀的子書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蔽闹凶邮峭跬ǖ牡捞,這里指的是《文中子中說》。王通還提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為唐代尊儒崇道不抑佛的統(tǒng)治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此外,王通的弟弟,即王勃的叔祖王績,字無功,是隋末唐初著名詩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太樂丞。王勃的父親王福畤是王通的次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縣令,為齊州長史……絕六藝以成能,兼百行而為德”。
王勃是一位神童,6歲就會寫文章,而且構(gòu)思很快,遣詞造句、表情達(dá)意都很優(yōu)秀。楊炯說:“(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jīng),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xùn),時師百年之學(xué),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顏氏即顏師古,是孔子高足顏回的三十七世孫,亦是楷圣顏真卿的曾祖,是唐初經(jīng)學(xué)家、語言文字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他注釋的《漢書》,直到今天仍然是權(quán)威的注本。而九歲的王勃讀后,卻寫出了十卷《指瑕》,指出顏注的過失和疏漏。十歲時,王勃就已飽覽六經(jīng)。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xué)醫(yī),先后學(xué)習(xí)了《周易》《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他還自學(xué)音韻學(xué)和訓(xùn)詁學(xué)。對于“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dāng)?shù)”這些千古玄機,王勃更是一學(xué)就通。
成詩背景
麟德元年,唐高宗命右相劉祥道等人巡行天下風(fēng)俗,掄才舉士。王勃便向劉祥道上書,指責(zé)國家的政治弊端,陳述自己的報國志向,請求上表推薦自己。劉祥道欣然地將王勃表薦于朝廷,最終王勃獲任命為朝散郎,此時他才14歲。
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禪泰山,王勃撰寫《宸游東岳頌》。當(dāng)時,東都洛陽乾元殿剛竣工,王勃又呈上自己撰寫的《乾元殿頌》。沛王李賢聽到他的才名,便召為府中侍讀兼修撰。王勃奉命撰寫了《平臺秘略》十篇,沛王因此對其更加愛重。
咸亨三年九月,沛王李賢為雍王。上元二年,雍王李賢升為太子。儀鳳二年八月,李賢帶著王勃到英王府赴宴。開宴之前,王爺們玩起了斗雞的游戲,王勃便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唐高宗看到后大怒:“據(jù)此是交構(gòu)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斗雞雖是游戲,但也是一種變相賭博。況且,王勃的文章用的是檄文體裁,而檄文主要是用來奉辭伐罪的。正所謂,“檄書者,所以罪責(zé)當(dāng)伐者也”。盡管“檄”的'是“雞”,但這“雞”是有主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雞”也是主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人的代表。愛屋及烏,憎烏及屋,難免會引發(fā)諸王之間的矛盾。
唐高宗認(rèn)為,如果以此文為證據(jù),那它就是諸王之間互相構(gòu)陷的開端。于是,當(dāng)天就斥退王勃,并不讓他再進入王府。
本來意氣風(fēng)發(fā)的王勃忽然間折翅,從太子府的侍讀修撰一下子成了黔首白丁。如此巨大的落差,使王勃的情緒跌到了谷底。就在這時,王勃的一位杜姓摯友要到蜀州出任縣尉(唐代縣令稱明府,縣尉是縣令的佐僚,故也被稱為少府)。于是,他便賦詩贈友,寫下了這首傳頌千古的名篇。
可見,不俗的世代傳承、精英的教育背景、非凡的人生閱歷共同鑄就了這首超邁絕塵的五言律詩。這充分說明了天才、勤奮、時勢的缺一不可。
“城闕”代指長安還是成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開頭一句,大多數(shù)版本均作“城闕輔三秦”。一般都把“城闕”解釋為長安宮闕,指代京都長安。把“輔”解釋為夾輔、護持!叭亍北局镐P(guān)以西的秦朝故地關(guān)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把此地封給秦軍的三位降將,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那么,這句詩的意思就是說長安被三秦護持著。
可是,這與詩題送別杜少府有什么關(guān)系?這句詩是不是離題了?因此,明代唐汝詢突發(fā)奇想,認(rèn)為“城闕”應(yīng)指蜀州:“蜀州雖有五津之隔,而實為三秦之輔,故我望彼之烽煙而惜別!贝苏f很有影響。清代黃叔燦解釋首句時就言:“言蜀與三秦猶為畿輔近地。”但是,蜀與三秦相距約1500里,這樣的“畿輔近地”似乎也太遠(yuǎn)了點吧。清代吳昌祺對為什么稱蜀州為“城闕”還有過一番解說:“蜀稱城闕,以昭烈也。”吳昌祺認(rèn)為,“城闕”本指京城,但劉備曾在巴蜀建國,所以成都也可以用指“城闕”。
其實,“城闕”本指城門兩旁的瞭望閣樓,后代指宮殿或城市,特指京城。王勃在長安作詩,“城闕輔三秦”的“城闕”只能指長安。只是因為覺得解釋不通,注家就走上“城闕”指蜀州的邪路,殊不知這條路更加不通。
“城闕輔三秦”中的“輔”一般解作“拱衛(wèi)、夾輔、扶佑”等。但也有人把“輔”解作意動用法,全句解作“長安城以三秦為輔佐”。還有人進一步說:“城闕輔三秦,本意是三秦輔城闕,但一則為了調(diào)諧平仄,更重要的是為了突出城闕而將它提前,因而變換句式。在這里,三秦不是輔的賓語,而是輔的補語,前面省略了介詞以!边@樣解釋雖然勉強可通,但本詩首聯(lián)是對仗的——“城闕”對“風(fēng)煙”、“輔”對“望”、“三秦”對“五津”。
其實,這個“輔”也有版本之訛,本應(yīng)作“俯”。清代蔣清翊編注的《王子安集注》,在“城闕輔三秦”的“輔”字下注云:“楊本作俯!薄皸畋尽奔刺拼鷹罹甲餍虻摹锻踝影布愤@個版本,該本今佚。宋代李昉等編纂的《文苑英華》,在“城闕輔三秦”的“三”下注云:“集作俯西!币馑际钦f,《文苑英華》的編纂者見到的《王子安集》本,首句作“城闕俯西秦”。御定《全唐詩》卷五十六本詩中,“城闕輔三”下有“一作俯西”。
由此可見,“輔三秦”是正確的!案迸c下句的“望”對仗工穩(wěn),而且首句也與詩題密切相關(guān)。杜少府要去蜀州赴任,在離開長安之前,王勃和杜少府兩人登上長安城墻上的瞭望閣樓,俯瞰長安附近的三秦大地。詩人于是吟誦:“在高高的城闕上俯瞰三秦,在茫茫的風(fēng)煙中眺望五津!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首詩的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是千古名句,嚴(yán)格來說卻并非王勃的首創(chuàng),前人已經(jīng)有過類似的表達(dá)。曹植在《贈白馬王彪》(七首之六)中曾寫道: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fù)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這里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與“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確很相近。所以,有人說王勃的這兩句詩是因襲曹植的。不過,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應(yīng)該說,王勃的這兩句詩借鑒了曹植的詩,但王詩確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確乎完成了超越。
其一,“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對仗的,而“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并不對仗。工穩(wěn)的對仗使得王詩更為概括、更為凝練,使得文字更具整齊之美。
其二,王勃的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全篇八句,言簡義豐,真正做到了“篇無剩句,句無剩字”。而曹植的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古詩,共十二句,句子雖然多出了一半,但意思并不豐富。后面的“恩愛茍不虧,在遠(yuǎn)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只是對“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進一步解釋,并沒有增加新的意蘊,修辭藝術(shù)也顯得一般。
其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象更為精巧!疤煅娜舯揉彙笔潜扔,“天涯”是本體,“比鄰”是喻體,有意有象。而“萬里猶比鄰”雖然從形式上看也像比喻,但其實不是比喻。因為“萬里”只是個數(shù)字,不能成為比喻的本體。也就是說,王詩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構(gòu)思屬于形象思維;曹詩用的只是比較的手法,屬于直接陳述而非形象思維。
此外,最后一句詩中的“兒女共沾巾”,也被認(rèn)為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化用而來的。而兩首詩中的“兒女”都是指婦人之態(tài),即“苦憂思成疾疢,乃兒女之仁心,非丈夫之節(jié)也”。很多譯注本誤將“兒女共沾巾”中的兒女解作青年男女,其實是講不通的。
古詩詞鑒賞5
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往來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注釋]
1.朝天子:曲牌名。
2.嗩吶:與喇叭相似的一種樂器。這里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3.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chǎn)搜刮干凈。
[今譯]
喇叭和嗩吶,
曲兒雖然小,腔調(diào)卻很大。
官船來往亂糟糟,
全靠你來抬身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
百姓聽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別出真和假?
眼看著吹翻了這一家,
又吹傷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鵝也飛跑啦!
[作者簡介]
王磐(約1470-1530),明代詩人、畫家。字鴻漸,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精通音律,以創(chuàng)作散曲著稱。
[解說]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dāng)權(quán),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詩中表面上寫的是喇叭和嗩吶,實則處處寫的'都是宦官!扒 北扔骰鹿俚牡匚坏拖,“腔大”比喻他們的仗勢欺人!败姵睢薄懊衽隆闭f明他們走到哪里,就給哪里帶來災(zāi)難!八M鵝飛”則形容他們把百姓們欺壓得傾家蕩產(chǎn)。整首曲子雖然沒有正面提到一個宦官的字樣,但是卻活畫出了他們的丑態(tài),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
古詩詞鑒賞6
古詩原文
經(jīng)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譯文翻譯
年復(fù)一年,我馳騁疆場,戰(zhàn)袍上灑滿了灰塵;今天,在“得得”的馬蹄聲中,緩緩登上齊山,瀏覽翠微亭的美景。
好山好水,我怎么也看不夠,可已是明月當(dāng)空,馬蹄聲又催著我踏上了歸程。
注釋解釋
池州:今安徽貴池。
翠微亭:在貴池南齊山頂上。
經(jīng)年:常年。
征衣:離家遠(yuǎn)行的人的衣服。這里指從軍的衣服。
特特:特地、專門。亦可解作馬蹄聲,二義皆通。
尋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看不足:看不夠。
創(chuàng)作背景
紹興五年(1135年)春 ,岳飛率兵駐防池州,游城東南齊山翠微亭,作此詩。
詩文賞析
“池州”,是宋代江南東路的一個州,州府設(shè)在當(dāng)時的秋浦,就是現(xiàn)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按湮⑼ぁ,在今安徽貴池南邊的齊山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任池州刺史時建造的。
這是一首記游詩,主要記述登臨池州翠微亭觀覽勝景的心理狀態(tài)和出游情形,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前兩句寫出游的愉悅。起句“經(jīng)年塵土滿征衣”寫長期緊張的軍旅生活。詩人從軍后,一直過著緊張的軍事生活,特別是在抗金斗爭中,為了保衛(wèi)南宋殘存的半壁河山,進而恢復(fù)中原,他披甲執(zhí)銳,率領(lǐng)軍隊,沖鋒陷陣,轉(zhuǎn)戰(zhàn)南北,長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衛(wèi)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之中。詩的開頭一句正是對這種緊張軍旅生活的生動樸實的高度概括。“經(jīng)年”,這里指很長時間以來!罢饕隆,這里是指長期在外作戰(zhàn)所穿的衣服。既然長年累月地率領(lǐng)部隊轉(zhuǎn)戰(zhàn)南北,生活十分緊張,那就根本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去悠閑地游覽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愈是這樣,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這樣,起筆一句就為下面內(nèi)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鋪墊,看似與記游無關(guān),而作用卻在于突出、強調(diào)和反襯了這次出游的難得與可貴,故對句以“特特尋芳上翠微”接住。現(xiàn)在,詩人竟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到齊山觀覽,而且登上了著名詩人杜牧在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興奮。“特特”,在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當(dāng)特別、特地講,起了強調(diào)、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脈,一是指馬蹄聲,交待了這次出游是騎馬去的,成為詩歌結(jié)尾一句的伏筆。“尋芳”,探賞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詩人到達(dá)的地方。這樣,對句實際上寫了出游的方式(騎馬)和到達(dá)的地點(翠微亭),從而起到了點題、破題的作用。詩的開頭兩句,首句起筆突兀,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似與題目無關(guān),而實為次句鋪墊;次句陡轉(zhuǎn)筆鋒扣題,承接自然,成為首句的照應(yīng);兩句相互配合,表現(xiàn)出作者大起大落、大開大闔的高度藝術(shù)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偉氣魄。兩句形成了波瀾和對比,從而突出了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痹姷'三四兩句并沒有象一般的記游詩那樣,對看到的景色作具體細(xì)致的描述,而是著眼于主觀感覺,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寫出了這次“尋芳”的感受,將秀麗的山水和優(yōu)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樸實、最通俗的“好”字來表達(dá),既有主觀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贊美。同時,又用“看不足”傳達(dá)自己對“好水好山”的喜愛、依戀和欣賞。結(jié)尾一句則寫了詩人為祖國壯麗的山河所陶醉,樂而忘返,直到夜幕降臨,才在月光下騎馬返回!榜R蹄”,照應(yīng)了上面的“特特”!按摺弊謩t寫出了馬蹄聲響使詩人從陶醉中清醒過來的情態(tài),確切而傳神。“月明歸”,說明回返時間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寫出了詩人對山水景色的無限熱愛、無限留戀。岳飛之所以成為民族英雄,之所以為自己的國家英勇戰(zhàn)斗,同他如此熱戀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詩的結(jié)尾兩句正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這首詩通過記游,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限深厚的熱愛之情。在藝術(shù)上運思巧妙,不落俗套,雖是記游,而不具體描述景物,重在抒寫個人感受。其結(jié)構(gòu)方式除以時間為序外,又把情感的變化作為全詩的線索,突出了這次出游登臨的喜悅。語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話。
古詩詞鑒賞7
一、形象意境類
形象畫面: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形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景物有什么特點? 意象意境:詩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或直接點明某意象,要求簡要賞析。
【知識聯(lián)系】
1.所謂詩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體形象)或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
2.所謂意境是指思想感情與詩中生活圖景有機融合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概括意境特點的術(shù)語有:雄渾壯闊、高闊遠(yuǎn)深、蕭瑟凄涼、生機勃勃、孤寂冷清、繁華熱鬧、恬靜安謐等。答題模式:意境描述+特點概括
二、情感主旨類
情感蘊含:詩歌表達(dá)了怎樣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變化)?或分析詩句蘊含了作者何種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關(guān)鍵詞語發(fā)問。
【知識聯(lián)系】
5種情感類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仕途失意的苦悶,潔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之志等。
2.憂國傷時,包括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現(xiàn)山河淪喪的痛苦,反映邊塞征戰(zhàn)的壯烈,憂慮百姓離亂,擔(dān)心民族命運,感嘆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傷春悲秋,嘆息人生短暫、韶光易逝,感傷世事多變,抒寫告慰平生的喜悅等。
4.思鄉(xiāng)懷人,包括羈旅愁思,思念親友,邊關(guān)思鄉(xiāng),閨中感懷等。
5.送別感懷,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長,坦陳心志等。
【答題模式】 情感:詩句內(nèi)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詩歌具體內(nèi)容+詩歌主題
三、表達(dá)技巧類
【設(shè)問方式】
手法類:
1.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表達(dá)技巧或?qū)懽魇址??或就某一詩句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的分析。
2.詩人是怎樣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從情景關(guān)系角度對詩歌(詩句)進行賞析。 思路類:這首詩是怎樣構(gòu)思的?或要求分析詩歌的構(gòu)思之妙。
【知識聯(lián)系】
1.表現(xiàn)手法包括聯(lián)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揚、對比、烘托襯托、以樂寫哀、以小見大、比興等。
2.詩歌中常見的表達(dá)方式 記敘(記敘、描寫順序:遠(yuǎn)近 大小 高低 俯仰 虛實 動靜) 描寫(描寫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實寫、虛寫、正面、側(cè)面、反面,描寫還包括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明暗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有聲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則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設(shè)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用典、互文、反復(fù)等。
4.思路結(jié)構(gòu)方面的術(shù)語包括照應(yīng)、鋪墊、承上啟下、層層深入、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等。
四、語言煉字類
煉字類:這句(聯(lián)或首)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rèn)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與其它某字比較分辨優(yōu)劣。 語言特色類:詩歌語言有何特點?請簡要賞析語言特色,或談?wù)勥@首詩歌的語言藝術(shù)。
【知識聯(lián)系】
1.詩眼:指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
2.煉字:用最妥貼、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dá)意。
3.語言風(fēng)格常用術(shù)語: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曉暢、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等。
4.答題時把關(guān)鍵字詞放在句中,結(jié)合全詩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觀點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解釋含義包括解釋字面含義和深層含義;還原景象要求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結(jié)合詩歌整體表述詩句所描摹的景象。
五、多角度綜合類
寫了什么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景與情的關(guān)系怎樣?(景與情的關(guān)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達(dá)技巧)答題時參考以上四個方面的答題模式,問什么答什么,簡單分析,略有側(cè)重。
六、開放題型類
(一)評價類 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語,判斷是否正確,是否合理,并闡明理由。 【答題示例】范成大《次石湖書扇韻》
問題: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觀點一,這種說法有道理。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贊頌。人是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tài)度相契合。觀點二,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繪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的贊賞。人只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tài)炎涼。
古詩詞鑒賞8
長安九日詩
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遠(yuǎn)逝了,
身體卻隨著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xiāng)家里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注釋
江總,南朝陳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
岑參,盛唐邊塞詩人。安史之亂中,長安淪陷,故有此詩。
翻譯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于隋,從此郁郁寡歡。詩人在回?fù)P州途中經(jīng)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xiāng)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歸;后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xiāng)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yuǎn)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于景點構(gòu)成的圖畫里。
解釋
九月九日,勉強登高,卻無人送酒同歡,遙想故園的菊花,大概在戰(zhàn)場旁,寂寞地開放吧。
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從詩的第三句中“籬下菊”的用典可知,詩人在表達(dá)對故鄉(xiāng)的懷想和思舊之情的同時,流露出了歸隱田園的情懷。
到了重陽,文人墨客,則常常詩思泉涌,情感難抑。南陳詩人江總的《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和唐代詩人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就是兩首的重陽佳作。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于隋,從此郁郁寡歡。詩人在回?fù)P州途中經(jīng)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xiāng)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歸;后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xiāng)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yuǎn)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于景點構(gòu)成的圖畫里。
古詩詞鑒賞9
初月
[唐]杜甫
光細(xì)弦豈上,影斜輪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
河漢不改色,關(guān)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豈:一作初、欲
詩有古塞、關(guān)山之語,當(dāng)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
光細(xì)弦初上①,影斜輪未安②。微升古塞外③,已隱暮云端。河漢不改色④,關(guān)山空自寒⑤。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⑥。
。ù嗽谇囟伋踉乱病9饧(xì)影斜,初月之狀。乍升旋隱,初月之時。下四,皆承月隱說。河漢關(guān)山,言遠(yuǎn)景。庭露菊花,言近景?偸且股鼥V之象!竞橹僮ⅰ抗庥,就明處言。弦輪,就暗處言。河漢色明,見月影忽沉。關(guān)山自寒,見月光全沒。末點暗字,總見無月可窺矣!緩堖h(yuǎn)注】此詩句句有一初字意,細(xì)玩自見。)
①《左傳注》:“月本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則為弦,全乃成望!敝芡醢姡骸吧舷胰绨氡!雹阝仔旁姡骸肮饾M獨輪斜!崩钣缳x:“波水蕩而月輪斜。”③王褒啟:“塞外饒沙!雹芄旁姡骸昂訚h清且淺。”樂府:“陵霜不改色!雹萃醢姡骸瓣P(guān)山夜月明!雹藁蛟唬骸睹姟罚骸傲懵......兮!薄墩f文》:“。。,徒官切,露多貌!薄巴デ坝邪茁叮禎M菊花團”,疑是.........字!局熳ⅰ俊俄崟罚簣F或作專!吨芏Y》“其民專而長”,是也,《集韻》或作專,通作專,以古多混用。謝靈運詩:“火云團朝露!敝x朓詩:“猶沾余露團!敝x惠連詩:“團團滿葉露!苯驮姡骸伴芮奥兑褕F。”庾信詩:“惟有團階露,承睫苦沾衣!毖Φ篮庠姡骸案咔锇茁秷F。”舊本俱作團。《記》:季秋之月,菊有黃華。”《山谷詩話》:王原叔說:此詩為肅宗而作。今按此詩,若依舊說,亦當(dāng)上下分截。上四隱諷時事,下四自嘆羈棲。光細(xì),見德有虧。影斜,見心不正。升古塞,初即位于靈武也。隱暮云,旋受蔽于輔國、良梯也。河漢不改,謂山河如故。關(guān)山自寒,謂隴外凄涼。露暗花團,傷遠(yuǎn)人不蒙先被也。仇兆鰲《杜詩詳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yuǎn)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0
春曉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原文翻譯」
春日里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
昨天夜里風(fēng)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詩句注釋」
、贂裕禾靹偭恋臅r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厶澍B:鳥的啼叫聲。
、苤嗌伲翰恢卸嗌。
「古詩賞析」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這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到來時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到處花香鳥語,好一派春天回暖,萬物復(fù)蘇的場景。
初讀古詩《春曉》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yuǎn)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張戒在《歲寒堂詩話》評價孟浩然這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為“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寫情,詩人孟浩然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這片段,正是詩人孟浩然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詩人孟浩然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cè)面。”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從后兩句詩中可知,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fēng)雨。鳥聲婉轉(zhuǎn),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yuǎn)近應(yīng)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之感。春風(fēng)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nèi)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nèi)、讓人想象墻內(nèi);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保ā秿s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huán)波折。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jié),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指四面八方。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奥勌澍B”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三句轉(zhuǎn)為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lián)想到春花被風(fēng)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dān)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這首古詩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春天時節(jié)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拔恼卤咎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注解】
、俅簳裕捍禾斓那宄。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诓挥X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勐勌澍B: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芤箒恚阂估铩
【韻譯】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fēng)雨聲;呵風(fēng)雨風(fēng)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評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dá)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fēng)雨聲,現(xiàn)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fēng)雨不是疾風(fēng)暴雨,而當(dāng)是輕風(fēng)細(xì)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古詩詞鑒賞11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譯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過,聽到人聲喧嘩,原來是吏役在村里點名征兵。
我便問那些新安派來的吏役:“難道新安這個縣小到?jīng)]有成丁的人了嗎?”
官吏回答說:“昨夜已有兵府文書下達(dá),規(guī)定點選十八歲的中男入伍了。”
我說:“啊,這些人還是年齡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讓他們?nèi)ナ匦l(wèi)東都?”
肥胖的青年都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無人陪送。
時候已到黃昏,河水東流而去,青山下還仿佛有送行者的哭聲。
收起你們那縱橫的眼淚,不要哭壞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
即使哭干兩眼露出骨頭,皇天后土終究是無情的東西啊!
官軍進攻圍困相州,原來以為很快就可以平定叛軍。
豈知估計錯了形勢,以致打了敗仗,兵士一營一營地潰散了。
伙食就在舊營壘附近供應(yīng),訓(xùn)練也在東都近郊進行。
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況且參加的是名正言順討伐叛徒的王師,主將撫養(yǎng)士卒,愛護備至。
你們送行的家屬不用哭得很傷心,仆射對兵士仁愛得像父兄一樣。
《新安吏》注釋
、趴停憾鸥ψ苑Q。新安:地名,今屬河南。
⑵點兵:征兵,抓丁。
、歉贺M。
、雀褐刚鞅奈臅,即“軍帖”。
、纱危阂来。中男:指十八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成丁。這是唐天寶初年兵役制度規(guī)定的。
、式^短。簶O矮小。
⑺王城:指東都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
、塘尜罚╬īng):形容孤獨伶仃的樣子。
、桶姿汉铀。
、窝劭荩嚎薷裳蹨I。
⑾天地:暗喻朝廷。
、邢嘀荩杭脆挸,今河南安陽。
、沿M意:哪里料到。
⒁歸軍:指唐朝的敗兵。星散營:像星星一樣散亂地扎營。
、泳图Z:到有糧食的地方就食。
、耘f京:這里指東都洛陽。
、蘸荆撼窍轮亍2坏剿褐妇蚝竞軠\。
、滞鯉燀槪撼⒌能婈犑翘锰谜恼x之師。
、讚狃B(yǎng):愛護。
⒇仆射:指郭子儀。如父兄:指極愛士卒。
《新安吏》賞析
宗乾元元年(758)冬,收復(fù)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lǐng)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shè)統(tǒng)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tǒng)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jié)度使逃歸本鎮(zhèn)。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jīng)過藝術(shù)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缎掳怖簟肥墙M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边@兩句是全篇的總起!翱汀保鸥ψ灾。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這是杜甫的問話。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dāng)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案蛞瓜,次選中男行!惫倮艉芙器,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講王法已經(jīng)不能發(fā)生作用了,于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fā)問:“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衛(wèi)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官吏被問得張口結(jié)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這就把官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zhí)的性格都表現(xiàn)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官吏已經(jīng)無話可說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轉(zhuǎn)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xì)地打量再打量。他發(fā)現(xiàn)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dāng)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親不來,是因為前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現(xiàn)了另一番慘景!笆菽小钡腵“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顯得他們無親無靠。懷著無限的痛苦,但卻茫然而無法傾訴,這就是“獨伶俜”三字展現(xiàn)給讀者的情形。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淚站了很久,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使讀者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官吏的對話和后面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fā)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本來中男已經(jīng)走了,他的話不能講給他們聽。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里,又像是中男走過以后,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fā)癡發(fā)呆的神情,更顯出他茫然的心理。抒發(fā)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進行收束!笆寡劭荨、“淚縱橫”本來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安灰薜檬寡劬Πl(fā)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然后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澳薄ⅰ笆铡痹谇,“終無情”在后一筆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里。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shù)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jīng)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zhàn)爭的性質(zhì)不同于寫《兵車行》的時候。當(dāng)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dāng),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yù)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皼r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碧栖娪懛グ彩放衍,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實際上又談不上愛護士卒、撫養(yǎng)分明。另外,所謂戰(zhàn)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良苦。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zāi)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xiàn)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dāng)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qū)生產(chǎn)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統(tǒng)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dāng)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zhàn)爭造成的災(zāi)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于主要地位?梢哉f,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tǒng)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zhàn)爭,甚至對應(yīng)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讀者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dāng)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guān),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zhàn)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表達(dá)了作者對應(yīng)征的“中男”的無限同情之心。
《新安吏》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慶緒退保相州,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jié)度使,率步騎二十萬人圍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幸而郭子儀率領(lǐng)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征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古詩詞鑒賞12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
①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現(xiàn)在成都,晉李雄初建。②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郯(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苡畴A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nèi)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白白的。
、萑欘l煩天下計:頻煩,猶“頻繁”,多次。這句意思是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xiàn)的天才預(yù)見。
、迌沙_濟: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chuàng)。濟,扶助。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后又輔佐劉禪。
、叱鰩熚唇萆硐人,長使英雄淚滿襟(jin):出師,出兵。這兩句的意思是諸葛亮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
《蜀相》杜甫拼音解讀:
shǔ xiàng
dù fǔ 〔táng dài 〕
chéng xiàng cí táng hé chù xún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liǎng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zhǎ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相關(guān)翻譯
丞相諸葛亮的堂要去哪里尋找呢?就在成都城外面那柏樹茂盛繁密的地方。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xiàn)出一片綠色,春意盎然;幾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隔著樹葉空自發(fā)出婉轉(zhuǎn)清脆的叫聲。當(dāng)年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全力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后主繼業(yè),作為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為國嘔心瀝血,忠心耿耿?上С鰩煼ノ哼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歷代英雄對此感慨而涕淚打濕衣襟!
相關(guān)賞析
【內(nèi)容解析】
這是一首憑吊古跡、頌揚諸葛亮的詠史懷古詩。詩題“蜀相”就是指諸葛亮。當(dāng)時,劉備在四川成都立國稱帝,即三國蜀漢。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出山為相,杜甫稱其“蜀相”。以此為詩題,表達(dá)了詩人對諸葛亮一生的崇高敬意。全詩四聯(lián)八句,五十六字,膾炙人口,堪稱千古絕唱。
首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從景物起筆,點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錦官城外”那肅穆靜謐的柏樹成蔭的地方。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實屬無疑而問,因為眾人皆知,但就是這一問之中,卻飽含著詩人對諸葛亮無限追慕敬仰之情。下句值得玩味,因為柏樹本身是高大長壽的植物,四季常青,這里柏樹成蔭不僅是祠堂的標(biāo)志,更是祠堂主人精神的象征,同時,一個地方能讓柏樹“森森”,更是當(dāng)?shù)匕傩諏ζ鋹巯У木壒。不言而喻,諸葛亮生前死后,都是人們心中擁戴敬仰的對象。而作者,此時此刻就站在這里,就親眼看見百姓心中的英雄忠義之人的祠堂所在,到今天依然如此,不禁使人肅然起敬。
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是特寫鏡頭,緊承上句而來。就在這柏樹成蔭的地方,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里的景物色彩鮮明動靜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山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映階”即映照臺階。祠堂在臺階的高處,瞻仰的人們要拾級而上。“碧草”是寫草的碧綠茂密!昂靡簟笔呛寐牭穆曇簟_@里指嗚叫婉轉(zhuǎn)清脆。草樹茂密,烏兒鳴叫,一派生機盎然。作者觸景生情,看到自然界的春天來了,想到祖國中興的春天卻非常渺茫,于是“自春色”“空好音”表達(dá)了詩人心中的哀愁惆悵之感!白浴薄翱铡被ノ,一動一靜,景中生意,使得此句成為千古名句。
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用最凝練的語句高度概括諸葛亮的豐功偉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一生。上句寫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謀略,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tǒng)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兩朝開濟”是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此聯(lián)將人們帶到戰(zhàn)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傷今,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寄托了詩人杜甫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yè)未成的歷史不幸!伴L使英雄淚滿襟”所指何人?就是百姓心中的英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jié)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使人產(chǎn)生奮發(fā)興起的力量。諸葛亮最偉大、最感人的地方也就在這里。這里也寄托了詩人無限的哀思。
通讀全詩,祠堂主人諸葛亮忠心漢室的一生,正吻合了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一生,出師未捷而死的悲劇也正是詩人杜甫一生漂泊,不得于志的一生。所以寫者悲嘆,讀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章法點評】
1、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
首聯(lián)寫詩人杜甫專程尋訪武侯祠,這是“起”!柏┫囔籼煤翁帉?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從景物起筆,點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錦官城外”那肅穆靜謐的柏樹成蔭的地方。一問一答,無疑而問。飽含著詩情。領(lǐng)聯(lián)直承上文,寫祠堂內(nèi)的春色,這是“承”。杜甫參謁武侯祠,寫碧草和黃鸝,一個綠得滿階滿院,一個唱得婉轉(zhuǎn)悠揚,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頸聯(lián)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zhuǎn)”。作者暫時離開寫景寫物,宕開一筆,用最凝練的語句高度概括諸葛亮豐功偉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一生,去著意刻畫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寄托和抒發(fā)了詩人杜甫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尾聯(lián)收束全詩,直接揭示主旨,即表達(dá)對諸葛武侯的悼念和敬仰,這是“合”!俺鰩熚唇萆硐人溃L使英雄淚滿襟”更從諸葛亮功業(yè)未遂留給后人無限懷念,表達(dá)了對諸葛亮的贊美和惋惜之情。全詩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波瀾起伏,清晰有序。
2、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相結(jié)合
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詩歌中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前半部分描寫景物,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于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景中含
情;后半部分純乎敘事與議論的辦法,發(fā)表對于憑吊對象的精當(dāng)評論,從中也自然透發(fā)出詩人滿腔的激情。首聯(lián)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吊古心思的急切。領(lǐng)聯(lián)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春色”“空好音”的嘆
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后半部分作
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后四句敘事議論結(jié)合,高度概括諸
葛亮的事跡,能喚起讀者對于諸葛亮一生的聯(lián)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后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跡。尾聯(lián)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這種在敘事中飽含情韻的議論,與一般抽象議論截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啟發(fā)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全詩短短的八句,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充分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
3、懷古傷今,以古自況,意境深邃
在文學(xué)作品中,懷古往往是為了傷今。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dá)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扭轉(zhuǎn)乾坤,重振國威,恢復(fù)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不難看出,在“蜀相”諸葛亮的身上,詩人寄托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對諸葛武侯的評價。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三顧茅廬,實則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fù)。這兩句暗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后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杜甫這種觀點的背后,流露出一絲委屈和對肅宗的失望。想當(dāng)初,杜甫舍身棄家,追隨肅宗,可謂忠矣。杜甫至鳳翔后,于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dāng)年閏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還廊州省家。此后便被肅宗逐漸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當(dāng)時的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關(guān)系,但與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這首詩借憑吊武侯而抒發(fā)渴望重用濟世之才的思想感情。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諸葛亮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懷古傷今,意境深邃。
鑒賞:
這首詩,不僅是一首憑吊古跡、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義、感人至深的抒情詩。千百年來,有不少頌揚諸葛亮的詩篇,但最膾炙人口、激動人心的要算這一篇。
詩的題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諸葛亮。東漢末年戰(zhàn)亂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劉備在四川成都稱帝,歷史上稱為蜀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所以杜甫稱諸葛亮為“蜀相”。但詩以“蜀相”為題,卻不是單純的歷史紀(jì)錄,而是寄托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這首詩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時訪諸葛亮廟時所作。這時的情況,從杜甫個人的處境來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理想已經(jīng)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更不必說。從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來看,“安史之亂”持續(xù)了五年還沒有平定下來,史思明再次攻陷了東都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產(chǎn)遭到巨大破壞,正如杜甫描寫的那樣:“六合人煙稀”、“園廬但蒿藜”。尤其嚴(yán)重的是唐肅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這種情況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悶的。所以當(dāng)他來到諸葛亮廟時,緬懷諸葛亮的為人,特別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劉備君臣二人之間那種詩。這也許就是詩人自己說的'“情在強詩篇”吧。 魚水相得的關(guān)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滾,以至淚流滿襟,因而寫下了這首
很明顯,這首詩的主題就是歌頌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個很突出的變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與契”,而向往于諸葛亮。他寫了一系列贊揚諸葛亮的詩,并公然說:“凄其望呂葛,不復(fù)夢周孔”。意思就是說,他殷切期望的是呂尚、諸葛亮這類英雄人物,再也不夢想周公和孔子了。這首《蜀相》詩,便正是他“凄其望呂葛”的具體表現(xiàn)。全詩共八句,可分為兩段:上四句寫丞相祠堂,下四句寫丞相本人。但這兩段,并不是可以分開的兩截。因為在對丞相祠堂的描寫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內(nèi)。
開頭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點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現(xiàn)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為“南郊公園”。武侯是武鄉(xiāng)侯的簡稱,蜀后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值得注意的,是“何處尋”的“尋”字,它飽含著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無限追慕的心情。因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尋訪其廟。“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因織錦業(yè)發(fā)達(dá),漢朝曾設(shè)有錦官來管理,所以后來又把成都稱為錦官城有時為了適應(yīng)詩句的需要,也簡稱為“錦城”,如杜詩“錦城絲管日紛紛”。"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們仔細(xì)玩味。因為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樹,不只是識別丞相祠堂的標(biāo)志,而且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杜甫在夔州時寫有一首《古柏行》的詩,專門描寫孔明廟前的一棵老柏樹。其中有這么兩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現(xiàn)“柏森森”的景象,同樣也是由于“人愛惜”的緣故。聯(lián)系到古老的《詩經(jīng)》里那首《甘棠》詩:“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痹娨馐钦f,老百姓出于對召伯的愛戴,竟然連他曾經(jīng)休息過的那棵甘棠樹都不忍砍伐,因而長得茂盛。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知道:凡是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
三四兩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空好音”,是進而描寫祠堂內(nèi)的景物。但描寫景物的目的,卻是為了更深刻地表達(dá)對諸葛亮的懷念心情。表面上是寫景,骨子里卻是抒情。關(guān)鍵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經(jīng)見不到了,所以,盡管映帶在臺階兩邊的碧草并非不悅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葉之中的黃鶯兒的歌唱,也并非不悅耳,但詩人都無心賞玩。這里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對舉,可以互訓(xùn)。所謂“互訓(xùn)”,也就是說,“自"可解釋為“空”“空”也可以解釋為"自”。如果把這兩個字對調(diào)一下,說成是“空春色”“自好音”,也完全可以。對詩的原意,毫無影響。唐人李華《春行寄興》詩說:“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詩是相同的。
對于這兩句的寫景,過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朝人仇兆鰲在其所著《杜詩詳注》里就說是“寫祠廟荒涼”的。近人大多數(shù)也采取這一說法。我以為這是一種誤解。第一,從“碧草春色”“黃鸝好音”的描寫中,我們確實看不出有什么“荒涼”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來渲染春色之美,如江淹《別賦》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的句子,就是這一類。杜甫這里說的“碧草”,也正是這個意思。碧草就是碧草,不是蔓草、雜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涼”聯(lián)系起來。而且,這樣的理解也違背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因為詩人的意圖,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寫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將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鶯聲等一齊抹倒,來加倍突出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鳥音越好,就越有助于表現(xiàn)這種心情。如果理解為“荒涼”,便不能起到這種反襯作用。大好春光,人無不愛,就是杜甫也寫過“不是愛花即肯死”的詩句,為什么在這兒他卻采取了否定的態(tài)度呢?下文回答了這一問題。原來“傷心人別有懷抱”,他一心想念著的是這祠堂的主人--蜀相諸葛亮。這也就由第一段過渡到第二段,由寫景過渡到寫人。
五六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從大處著眼,言簡意賅,高度地概括和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這兩句,都是上四下三的句法,應(yīng)在第四字讀斷。上句寫諸葛亮的才略,得到劉備的器重,劉備曾三次去拜訪他。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dāng)世之事”的話!比欘l煩”就是"頻頻三顧”。“天下計”,即天下大計,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對”中所說的:東連孫權(quán),北拒曹操,西取劉璋(四川),南撫夷越等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策略。這一句,雖然寫到劉備,但著重點仍在贊揚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為劉備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三顧草廬,正是由于諸葛亮胸懷天下大計。下句,從品德和事業(yè)方面寫諸葛亮的忠貞。所謂“兩朝開濟”,是說諸葛亮先輔佐先主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建立蜀漢,后又輔佐后主劉禪鞏固帝業(yè),濟美守成,真是"功蓋三分國”。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老臣謀國的一片忠心。
諸袋亮一生中最感動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詩的最后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的死,詩人表示了無限的哀思,對于他未能實現(xiàn)復(fù)興漢室、統(tǒng)一中國的天下大計深表痛惜。蜀后主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與司馬懿的軍隊在陜西渭南對壘,兩軍相持百余日。諸葛亮多次挑戰(zhàn),并把巾鋼婦人之服送給司馬懿來激怒他,但司馬懿仍780然堅不出戰(zhàn)。諸葛亮終因操勞過度,于這年八月,病死在武功五丈原的軍營中,死時五十四歲。這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史實。諸葛亮雖然壯志未酬,但是,他所表現(xiàn)的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給與后人的積極影響,卻是無可估量的。這也是詩人杜甫為之感動得淚流滿襟的一個沒有說穿的原因。“淚滿襟”的英雄,當(dāng)然就是詩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長使”二字,便大大地擴充了感染的范圍,不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內(nèi),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震動與共鳴,而不能不為之同聲一哭。
歷史也正是這樣證明著的。這里可以舉兩個例子:第一個為這兩句詩所感動的例子,是唐順宗時的王叔文。王叔文是當(dāng)時出現(xiàn)的有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參加的進步的政治集團的首領(lǐng),他力圖改革弊政。但因遭到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對而終歸失敗!杜f唐書·王叔文傳》是這樣記載的:“叔文但吟杜甫諸葛祠堂詩末句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因欷歔泣下!彼^“欷歔泣下”,也就是“淚滿襟”。這是杜甫寫作這首詩之后不過三十五年的事情。第二個例子,是北宋末年的愛國將領(lǐng)宗澤,他也曾深受感動。當(dāng)時,宋王朝的兩個皇帝徽宗和欽宗父子二人雙雙被金人俘擄,宋高宗逃跑了,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經(jīng)七十歲高齡的宗澤,親自帶兵鎮(zhèn)守尚未淪陷的當(dāng)時的國都開封,但終因憂憤而成疾,臨死時,他也無限感懾地吟誦了這兩句詩并三呼“過河”(意思是渡過黃河,抗擊金兵)。此乃杜甫寫作《蜀相》這首詩之后的三百六十八年的事情。僅從以上兩個歷史事例,我們也就可以看到這兩句詩的巨大而深遠(yuǎn)的感染力量。
在詩歌體裁的運用方面杜甫可以說是寫七律的大師。僅流傳下來的他一個人就寫了一百五十一首七律,超過現(xiàn)存初唐和盛唐詩人所作七律的總和。作為一首七言律詩,它要求結(jié)構(gòu)緊湊,對仗工整,聲調(diào)和諧,語言精煉等等,所有這些優(yōu)點,《蜀相》一詩可以說都具備了。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稱“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后遷居河南鞏縣。詩人社審言之孫。年輕時應(yīng)進士舉,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提奔唐肅宗,授左拾遺。后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式重中任參謀,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yán)武死后攜家出題,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xiàn)了唐代由盛而我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講史”。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有《杜工郵集》
古詩詞鑒賞13
《晚泊》
宋代:陸游
半世無歸似轉(zhuǎn)蓬,今年作夢到巴東。
身游萬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鄰舫有時來乞火,叢祠無處不祈風(fēng)。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鴉戍堞空。
《晚泊》譯文
我半世以來飄零不定,像蓬草隨風(fēng);誰想到今年又往巴東,那地方,已多次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
我就要進入那險阻難行、萬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機四伏的小路,面對高聳的百嶂千峰。
鄰船有人來借火種,荒野的神祠,總有人在祈求順風(fēng)。
乘著晚潮船泊在淮水南岸,戍樓空無一人,只有烏鴉啼叫,回蕩在凄迷的夕陽中。
《晚泊》注釋
泊:停船。
半世:半生,半輩子。
無歸:無所歸宿。
轉(zhuǎn)蓬:蓬草隨風(fēng)飄轉(zhuǎn),因之比喻到處漂泊。
巴東:古郡名,轄今重慶奉節(jié)、云陽等縣。陸游此行赴夔州,即奉節(jié)。
萬死一生:猶言九死一生。極言生命的危險。
千峰百嶂:形容山巒重迭。嶂,指高險像屏障的山。
鄰舫:相鄰的船。
乞火:求取火種。
叢祠:鄉(xiāng)野間的神祠。
祈風(fēng):祈求一路順風(fēng)。
淮南:陸游泊船的瓜洲所在地屬淮南東路。
戍(shù)堞(dié):瓜洲有石城,設(shè)兵戍守,此指守望的城樓。堞,城上的短墻。
《晚泊》創(chuàng)作背景
乾道五年(1169年),陸游四十五歲,奉命為夔州通判。次年(1170年)六月初,他從臨安出發(fā),踏上了入川的水程。這首詩是六月二十八日舟過鎮(zhèn)江,停泊在瓜洲時所作。
《晚泊》賞析
詩首聯(lián)就抒發(fā)身世之感,說自己長期輾轉(zhuǎn)道路,似隨風(fēng)飄轉(zhuǎn)的蓬草一樣,沒想到今年又往巴東去。以蓬草喻生涯無定,是前人常用的比喻,陸游用在這里,不但很切合他的身世,更因為他此刻離家不久,還帶著離別的遺愁,所以分外凄切!盁o歸”二字,結(jié)合陸游生平以收復(fù)國土為己任,渴望戰(zhàn)斗在前線來看,不僅僅是說自己似飛蓬,不能安居,而是對此行是到夔州,仍是閑職,不能為國出力而感到不滿。次句寫赴官巴東,構(gòu)思巧妙,不直說其事,而說自己做夢到巴東,既說出了目的地,又表現(xiàn)了自己復(fù)雜的心情。陸游在出發(fā)以前,曾作《投梁參政》詩,直率地說自己“殘年走巴峽,辛苦為斗米”,“但憂死無聞,功不掛青史”,夢到巴東,正是這一心情的.反映。當(dāng)然,三峽蜀道之難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次聯(lián)便遙想此行前程的苦難,說蜀道是萬死一生的險地,自己將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這兩句是想象之詞,也可理解為上聯(lián)所說的夢中所歷,在寫行路難中,不免也有世路艱難的感嘆。
詩的前兩聯(lián)是說明晚泊即乘舟出行的原因及黯然的心情,第三聯(lián)正式入題寫晚泊,通過泊船時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來表現(xiàn)。鄰舟乞火,鄉(xiāng)間廟宇有船夫們祈禱順風(fēng),看似漫不經(jīng)心而出,實際上以借火說明夜泊,以廟宇說明所泊處不是很荒涼的地方;由此末尾再順手帶出晚泊的地點是淮南岸,眼前是落日、啼鴉、戍樓。尾句結(jié)得很蕭索,與詩人的心情緊密相合。瓜洲屬鎮(zhèn)江,陸游曾在這里任職,當(dāng)時斗志昂揚,滿懷希望,以致他后來在詩中自豪地宣稱他這段經(jīng)歷,有“樓船夜雪瓜洲渡”句。如今他舊地重到,見眼前蕭然景色,嘆仕途多艱,壯志難酬,心中感慨,可想而知。
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說自己早年學(xué)詩,“殘余未免從人乞”,自從四十八歲到南鄭從軍,從現(xiàn)實中汲取了創(chuàng)作源泉,遂悟出詩家三昧。這首詩是陸游從軍南鄭以前的作品,格調(diào)遠(yuǎn)不如他晚年作品那么蒼勁雄健,或多或少還可看出他向江西詩派作家曾幾學(xué)習(xí)的痕跡。
但全詩看似隨筆揮灑,仍能情意相貫,屬對工整,是他前期詩中的佳章。清劉熙載《藝概》說陸游詩“明白如話,然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就是指這一類詩。陳衍《宋詩精華錄》說:“翁與石湖、誠齋皆倦游者,而石湖但說退居之樂,陸、楊則甚言老于道路之苦,似與官職大小亦有關(guān)系!贝嗽u恐未真正說中放翁心事。
《晚泊》作者介紹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yīng)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xué)庵筆記》等
古詩詞鑒賞14
昨夜秋風(fēng)入漢關(guān),朔云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釋
、艥h關(guān):漢朝的關(guān)塞,這里指唐朝軍隊駐守的關(guān)塞。朔云:北方的云。
、扑吩七呍拢褐高吘成系脑坪驮隆K罚罕狈。邊:邊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歉撸涸俅未叽。飛將:西漢名將李廣,被稱為“飛將軍”,這里指嚴(yán)武部下勇猛的將士。驕虜:指唐朝時入侵的吐蕃軍隊。
⑷莫遣:不要讓。 沙場:戰(zhàn)場。
譯文
昨夜秋風(fēng)吹進邊關(guān),寒云冷月籠罩著西山。催動飛將追擊驕橫的殘寇,決不讓來犯者一人一馬活著回去。
賞析
的第一句“昨夜秋風(fēng)入漢關(guān)”,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jié)向內(nèi)地進犯!扒镲L(fēng)入漢關(guān)”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白蛞埂倍,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fēng)”,正反映了嚴(yán)武作為邊關(guān)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guān)注,對敵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fēng)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xiàn)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guān)注的具體內(nèi)容。西山,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fēng)云突變的前兆,大戰(zhàn)前的沉默!把壑行蝿菪刂胁摺保ㄗ跐伞对绨l(fā)》),這是一切將領(lǐng)用兵作戰(zhàn)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zhàn)云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nèi)容,正表現(xiàn)了嚴(yán)武是用兵的行家! 案唢w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案摺倍职凳緫(zhàn)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zhàn)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xiàn)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zhàn)斗的結(jié)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nèi)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zhàn)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zhàn)爭的勝負(fù)往往取決于戰(zhàn)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zhǔn)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jīng)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quán),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yù)示著戰(zhàn)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jié)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xiàn)出地道的統(tǒng)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fēng)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古詩詞鑒賞15
[魏晉]曹植
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
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
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
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
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注釋:
【1】織婦:織女星。
【2】綺縞:有花紋的絹。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鳥悲鳴聲。
【7】景:月光。
作品賞析:
詩中寫了一位獨處空閨的織婦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認(rèn)為其中有寄托,但也無甚確證。因此,也不必穿鑿附會,還是來分析享受一下詩中的美感。
這首詩可以分成三節(jié),開頭“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睘榈谝还(jié)!拔鞅庇锌棆D”,這是古詩中多見的起興手法。“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這兩句寫的是一位深閨的少婦,她每天都在織著美麗的絲帛,然而,此時她的`織品,卻繁多而又錯亂。接著的兩句“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睂懣棆D從清晨開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陽西斜,還尚未織成紋理!对娊(jīng)·小雅·大東》云:“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移動位置)。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薄豆旁娛攀住吩疲骸梆ê訚h女,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體的動作來反映織婦神思恍惚的心理狀態(tài),但卻沒有交代原因,可以說是一種“懸念”。
中間六句“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睘榈诙(jié),是直接描寫織婦的心情,也是對她為何心如亂絲的解釋。“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狈灿行氖露恢X的人總是感到夜長,而在這漫漫長夜中織婦卻一直在深深地悲嘆,而且這嘆息之聲,竟而化作了長嘯,一直上達(dá)青天,可見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笔菍@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問題的正面交代?棆D守著空閨,丈夫遠(yuǎn)行從軍去了。本來約定三年就能歸來,可如今卻已過了九個年頭,這就是思婦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婦獨自一人在家,這已經(jīng)是一層凄涼了;本來說好三年回來,思婦天天盼著,好不容易挨過了三年,滿以為可以相聚,結(jié)果卻沒有回來,這凄涼悲苦又增一層。三年過去,再三年過去,又三年過去了,卻仍然不見丈夫歸來,這凄涼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層。難怪思婦要終夜長嘆,悲沖青云,也難怪思婦要神思恍惚,終日坐機卻織不成絹了。
最后四句“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睘榈谌(jié),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寫思婦看到失群的飛鳥繞著樹林飛翔,噭噭(象聲詞,鳴叫聲)悲鳴,尋找自己的伴侶,這自然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與飛鳥很相似。最后兩句“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痹娙擞蒙ㄖP,讓思婦忽發(fā)奇想,希望自己化為陽光,向南方飛馳而去,照見自己的丈夫。這個浪漫主義的幻想顯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棆D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還不能相見,沒有什么辦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陽光,卻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陽光是不會漏掉任何一個角落的。這個高超的藝術(shù)構(gòu)思,把思婦刻骨銘心的相思,寫到了無以復(fù)加的極端。這可以說是曹植的獨創(chuàng),它對后代詩人也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
全詩三節(jié),從動作到太息,從太息到幻思,寫織婦的相思,步步深入,層次分明,脈絡(luò)清晰。
【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佳人古詩詞鑒賞03-13
遣興古詩詞鑒賞03-10
《南鄉(xiāng)子》古詩詞鑒賞03-12
墨梅古詩詞鑒賞12-14
《寒食》古詩詞鑒賞12-02
古詩詞鑒賞江南11-27
《關(guān)雎》古詩詞鑒賞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