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西魏設雄關“州府口”留遺址
打開網頁,翻開家鄉(xiāng)縣志,我細細地品味:
“18.5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我的家鄉(xiāng)有著名首領廩君部落聯(lián)盟首領。
夏商時期,巴族勢力范圍已經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以致周武王姬發(fā)剪滅殷商還借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顛覆商紂的牧野之戰(zhàn)中,“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后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周武王對巴人的勇武大加贊賞,“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廩君部落聯(lián)盟與東邊強大的楚國爭斗達數(shù)百年之久,后因內亂,加之秦楚夾擊,勢力日漸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惠文王所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推行郡縣制,家鄉(xiāng)長陽之地屬黔中郡。
東漢時期,隸屬江陵南郡。后來曹操“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
三國時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戰(zhàn)曹操敗于孫劉聯(lián)盟,退出江南,“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蜀分南郡立宜都郡”。 ( )
之后,吳蜀爭奪荊、湘多年,又歸蜀漢,時而歸東吳。南北朝時期,建制隨王朝更迭而屢有變化。
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于開皇八年又隸屬南郡。……貞觀八年(634年),我家鄉(xiāng)地域改隸峽州夷陵郡,……。
五代時,藩鎮(zhèn)割據(jù),高季興父子建立荊南(南平),隸屬江陵府峽州。
宋朝,隸屬荊湖北路。
元朝,隸屬荊湖北道峽州路
明朝,隸屬湖廣行省荊州府夷陵州……”
林林種種,在我腦海掀起了圈圈漣漪。真是“一時激起水中天”,心中的波浪層層卷起,由原點向外擴散,擴散到久遠久遠,思緒浸潤到歷史的時光隧道,順著“蟲洞”穿越進西魏時期,因巴人有功于朝廷,給予封地又屬于南郡的宜都郡,那時的南郡包括現(xiàn)今的大宜昌,即在宜昌設府,而我們祖祖輩輩的居住地丹水,正好是宜昌府西進的隘口,為了防止西邊來敵的侵犯,隨即在丹水設置為“州府口”,據(jù)口扼守。
為了證實我的.這一想象,我曾晨練跑步來到了“州府口”。這里,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靠北懸崖千仞,斧切一般;靠南,“白狗觀”崖壁陡峭,山勢險峻。難怪這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州府口,因昔為恩施至夷陵州和宜昌府必經之地故名。境內的太史橋曾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太史橋原是恩施至宜昌途中的一座普通的單孔石橋,是清朝時一個名叫趙宗鼎的人主持修建的。趙宗鼎于清光緒四年任長陽知縣,后調走任主考官,官品相當太史,所以人稱“ 趙太史”,因此此橋得名太史橋。1943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陷宜昌,扼長江咽喉,長陽成為抗日最前線。同年5月26日至31日,日軍進犯長陽,妄圖經太史橋直奔恩施、四川,當時國軍第32軍第五師在太史橋英勇頑強狙擊日軍,先后于高家堰境內生姜坪、饅頭嘴、太史橋發(fā)生三次慘烈戰(zhàn)斗,打退日軍十多次進攻,殲敵1000多人,自身傷亡508人,使日軍從長陽至恩施和四川的圖謀變成泡影。今建有抗戰(zhàn)紀念碑?箲(zhàn)紀念碑位于饅頭嘴丹水南岸珠包。主碑上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陳誠題寫的“碧雪千秋,可貫日月”主題詞陰刻。碑上刻有死難國軍將士名單和當時戰(zhàn)況。
值得一提的是,長陽高家堰鎮(zhèn)現(xiàn)存有7棟古民居,著名的有:向家院子、石廟子老屋、白果樹老屋、南岸老屋、張家祠堂、曹家老屋等,歷史最長300余年,是研究丹水流域土家民族建筑藝術、民俗風情的寶貴實物。此外,丹水流域多古碑。有反映古代“治安”的“千家牌公議碑”;反映古代辦學教化的“樂捐助學碑”、“勸學碑”;反映古代人口流動、創(chuàng)業(yè)的“六姓碑”;反映古代興辦公益事業(yè)、改善基礎設施的“筑路碑”、“棧道碑”、“功德碑”等。
“州府口”的由來原來是這樣子的!追述歷史,我如夢初醒。
西魏設雄關,“州府口”留遺址。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zhèn)中心學!
【「隨筆」西魏設雄關“州府口”留遺址】相關文章:
2.雄關漫道真如鐵
4.我就吃三口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