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吳老師的散文
為昨日祭母的事兒牽著,晨起入群時間提前到4:38。
得知吳老師5月4日外出,昨晚靜下來把群里的分享看完。想象她的慢:戴花鏡眼睛脹痛,手機的要轉到電腦中放大看,她被吸引而更敬佩大家的貢獻。我亦然。
彥超的敘事激起我的意識流,旅途寫到要吐。得到吳老師肯定和提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要寫得太猛過于透支身體,建議敘事分享側重深層體驗,有細節(jié),盡量減少議論。除了感動感恩還有靜靜的思考。
把楊老師的回應和懷念80歲老母的一稿、二稿讀了,敘事功底深厚自不必說,病榻中保持輕靈狀態(tài),如吳老師建議我應該細細品味。
自我感覺,輕靈是從“輕”開始的,然后才慢慢地有輕靈。雖然自己沒有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但一直在努力中。
輕,是自己長期保持的身體狀態(tài)。生女兒前82斤,生完后由126斤過完滿月降到96斤,一直保持到32歲體重不過百。之后當校長,挽救一所學校由297人一年生源達到986人,期間的艱辛和遇到的煩事自己大多忘記了。本該減重的生活事實是體重一年增重到120斤,讓自己總是記憶清晰。后來有過類似經(jīng)歷,忙著熬夜飽一頓饑一頓體重就上去許多。逐漸摸索出經(jīng)驗來,自編一套瑜伽操,做一次15分鐘,每天晨起睡前做一次,每月再喝兩天蘋果牛肉杏仁湯,就不再發(fā)愁體重了。我傳授給女兒的經(jīng)驗是:輕,不是減來的,得長期保持。
輕,來得相對容易,減肥就難了。
學生李偉是我相遇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讓自己對所熱衷的教育有些許失望,而不是給自己帶來成功喜悅的孩子。因為是第一個,在心里烙下的印痕總也抹不去。
尋找李偉的30年中,自己先后資助了7個大學生,不是為了補償,也沒有需要補償?shù)摹W约旱钠谂问,上大學的孩子里,有一天會有李偉讓我遇到,哪怕是李偉的孩子。自己知道這個想法和減肥一樣,是不會保持長久,最終會以失望告終的。但是,就這樣固執(zhí)地堅持是不是有深層的、自己都未覺察的原因,我懶得去想。自己喜歡,做就好。
有一個和李偉長得像的,東莞的那個,學體育專業(yè),后來當私人教練的陽光男孩。那天我在群里分享他的故事,現(xiàn)在回頭看看只是幾個數(shù)字:5000元、3000元,6000元,7000元。我驚異自己記住的為什么是這些,而不是他給我的生活激勵和付出愛之后的滿足?
那孩子是非常懂事的,有什么煩憂和艱難和我傾訴,我第二天再問起的時候,就一句話:我不記得了,然后是燦爛的笑。那段時日,我被他感染,把錢看得那么——輕。內(nèi)心的憂慮被快樂給擠跑了。那之后,我告訴自己:輕靈身體除了“保持”,關鍵是讓自己“快樂”。
今日吳老師提到“輕靈”,我發(fā)現(xiàn)自己把不該忘記的忘記了:心靈妙境。這是吳老師秘傳的良方。她的提醒句句敲擊心坎:
彩文原來遇上了李偉,那個讓你牽掛多年的李偉,從彩文的意識流,讀出了負疚,想補償,求完美。其實我們即使愛某些孩子到畢業(yè),彥超回應隨筆更多,也保不準就能怎么樣,就像唐中云老師說的,不管學生如何,我仍然給予陽光水分,也許在學校那顆種子總不發(fā)芽,但離校以后可能發(fā)芽,至少在校期間可以問心無愧從沒傷害過這顆胚芽。做得夠盡心卻有遺憾,也不要背上傷人的.負疚。教師只有輕靈前行,才可能更有力量讓更多學生受益。
斷線的風箏是輕,線頭拽住的風箏是輕靈。我拽著的不是“線”,是“風箏”。
晨練,我與練意拳的老人學招式。他告訴我:練拳時加一個“輕”的意念,輕輕地走架,感覺與綿沉就會大不相同。他打給我看,兩臂如風吹楊柳,輕松飄逸。
“為什么不加靈的意念?”
“一加上靈的意念就難免過靈,趨于滑浮不實。”
老人告訴我,靈是從綿沉而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遇不可求。我似乎有所“獲”而有所“惑”。
想想自己這半個月“寫作”的收獲:一是讀書;二是學習他人,群中每位老師都是我的資源;三是向自己學習,過去的放在當下背景中,不僅視野寬了,能自覺從人性角度覺察發(fā)生,也愿意沉浸下來,對過往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長期的綿沉是從女兒身上學到的。她今年考博同時有四人報名,導師是院士,選人很挑剔。導師喜歡要男生,畢竟是路橋專業(yè),我們國家在世界是頂尖水平。女兒一定要選這位導師,說服我的理由是報名的人越少錄取的機率越高。成績出來,老師打來電話,是女兒出產(chǎn)房的第二天。他告訴女兒得了別人兩個人加在一起的分數(shù)。女兒筆試和面試是挺著大肚子的,在考場上,是時間沒到堅持不了提早交的卷,當時考場老師在后排給她單獨安排的座位。老師驚奇,不斷問她問題:報檔是否來得及,能不能準時參加授課,能不能參加項目研究。我怕女兒太過勞累,接過電話表示抱歉。他說:您教出一個好女兒。我說:好孩子不用教。
不用教,但得學。這是女兒說的。
學意拳,走架綿沉,節(jié)節(jié)貫穿了,挺拔力練出來,輕靈就來了。我知道這樣的道理,但由于沒有興趣,只是健身時比劃兩下,并未投入全部精神,所以學的是皮毛,沒有輕靈之感。
做教育,彥超投入,與學生隨筆對話,與參透教育本質(zhì)、超越功利心關聯(lián),與高中生之間生命聯(lián)結。對于我乃至老師們思考輕靈狀態(tài)進入心靈妙境是很好的啟迪。
昨天全國數(shù)字教育我們做了經(jīng)驗介紹,信息化為教育插上翅膀,教師沒有輕靈智慧,提高教育質(zhì)量是一句空話。
輕靈與綿沉、貫穿緊密關聯(lián)。輕靈不是不用力,是借助外力而給力。
信息教育我需要借力給力。
李偉的二次成長我需要借力給力。
和意功大師拍了張照發(fā)到朋友圈。為了拍照為了造型為了表現(xiàn)精氣神,活靈活現(xiàn)神情外露,那不是輕靈。
輕靈是平和安逸,深厚莊重,如昨日每位筆下——偉大的母親。
【回應吳老師的散文】相關文章:
1.給吳老師的信
3.給吳老師的信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