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統(tǒng)計學原理》教學論文
一、授課之前,一定要深刻領會課程學科性質
統(tǒng)計工作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社會經濟科學協(xié)調發(fā)展的一項基礎工作,各行各業(yè)的業(yè)務活動都離不開統(tǒng)計。教育部已將“統(tǒng)計學”列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yè)的共同必修課。明確了這門課程的學科性質,才能運用正確的教學理念,適合的教學設計,獨到的教學方法,完整、準確的傳授知識;反之,教師在教學中就是“盲人摸象”“自說自話”起不到“授業(yè)”的目的。
二、教師要貫通教材體系,把握教材的知識架構
在拿到教材后,教師首先要對教材的內容體系有一個總括的了解,明確教材的總脈絡和各章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很好地理解、掌握書目中的具體內容,把握好本教材的重點,針對學生情況,在教學內容的教授上“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貫通教材,教師能夠知道教學的重點在什么地方,在教學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三、教學重點要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
我給學生上第一節(jié)課都要強調這門課初始幾章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學好后面的內容。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感覺到《統(tǒng)計學原理》這門課前后聯(lián)系相當緊密,前面沒掌握好后面一定學不好,前面學得好,后面越學越簡單,可以這么說《統(tǒng)計學原理》是先難后易。而前半部分都是概念、原理等文字性的知識,所以初期的教學重點要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
后半部分看似復雜的運算知識,其實是前部分簡單知識的延續(xù),如果前半部分掌握了,后面的相關“難題”就可迎刃而解。比如第五章組距式數列平均指標、變異指標的計算,每組代表值是用各組組中值代替,有些學生碰到開口組的組距數列計算組中值時就一籌莫展不知道如何去做,其實開口組組中值的計算在第二章當中就講到了。但如果上課不注意聽講,下課不及時復習,還是會遺漏這個知識,以至于影響到后面習題的解答。
四、教學方法以實例法和習題解答為主
由于統(tǒng)計和社會經濟實際聯(lián)系緊密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多用實例法進行講解,不能像上數學課一樣用抽象的數據進行演繹推理。教師要時刻關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焦點”和老百姓生活中的“熱點”,比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股票指數”、“國民經濟增速”、“各行業(yè)經濟增加貢獻值”等等,把它們貫穿到統(tǒng)計教學中去,以使學生理解統(tǒng)計的“社會性”和“實用性”的.學科性質,以便學以致用。
《統(tǒng)計學原理》這門課程在學習上要輔之以大量練習題解答;靖拍睢⒒驹淼睦斫庹莆;實務計算題的解題思路;統(tǒng)計方案的設計、統(tǒng)計報告的撰寫都離不開平時大量的習題練習。比如在第三章統(tǒng)計整理中變量分組的方法中講到:“按數量標志分組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確定各組在數量上的差別,而是要通過數量上變化來區(qū)分各組的不同類型和性質”,這個知識點的內容文字淺顯,意思明了,但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涵義卻非通過做練習題不可。
學生做完習題后教師要批改并寫下批語,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學生通過批改的作業(yè)和教師批語知道自己的成績和不足以利更好的鞏固以前的知識,完成下階段的學習。
五、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問,在解答過程中教學相長
我在講授《統(tǒng)計學原理》過程中發(fā)現,統(tǒng)計知識的廣度、深度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自己感覺已經弄通的知識未必精熟,許多知識的理解不是靠自己備課能達到的,而是靠學生的提問,在思索解答的過程中才真正理解的。比如,我初次上《統(tǒng)計學原理》是給電大學生講授,一次一個學生拿著教材問我:“老師,教材中工人勞動生產率公式:工人勞動生產率=為什么分母是‘平均工人數’不是‘工人數’?”,他問完這個問題后我思考了良久一直沒法回答,心想:對呀,產品實物量除以工人數就是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怎么還加“平均”兩字?自己怎么一直沒想過為什么,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只好敷衍回答了事;氐郊液笪疫想著這事,忽然想到教材后面動態(tài)數列中“靜態(tài)平均數”和“動態(tài)平均數”的知識,聯(lián)系本公式,一個工廠的工人數在不同時間點上是不同的(因為有調進、調出、休假等情況)那么我們在平均時到底應該選擇哪個時點人數作為工人數呢?顯然,我們選哪個時點的工人數做分母都不合適,我們只能求其在不同時點上的“動態(tài)平均數”(平均工人數)作為分母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工人勞動生產率。啊,原來如此!想到此,我不盡也有了一種掌握知識后的“快樂”。第二天,我在第一時間給學生重新回答了他的疑問,學生也感到“恍然大悟”。這件10多年以前的“小事”,到現在我還一直記憶清晰,它時時“鞭策”我,不要以為自己比學生高明多少,許多時候學生的思考要比教師深邃。俗話說:“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給學生授課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和學生一起研究探索未知的知識海洋,才能讓自己和學生都得到知識的“熏陶”,達到勝利的“彼岸”。
【探究《統(tǒng)計學原理》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