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1
靜中有動,在“寫讀”中多元感悟
文本的內涵是豐富的,學生的理解是多元的。課堂上,學生以自己的生活閱歷、知識基礎,調動感覺和知覺經驗將作品中的空白處填充起來,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布白”,情動辭發(fā),積極“寫讀”,往往能閃出無法預約的精彩,顯現(xiàn)智慧的火花。“一個世界,多種聲音”。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更有利于張揚個性。
學習《九月九日億山東兄弟》時正好剛過中秋節(jié),當談到作者過節(jié)身在異地,而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團聚,當時的心情會是如何?我馬上想到我們有位同學是浙江溫州人,于是我對全班同學說“吳子雄同學就是身在異地,從遙遠的江南來到我們美麗的北方”這時吳子雄同學一愣,我接著說“在八月十五時你不能回家和你的爺爺奶奶等團聚,你當時心里是什么感受?”這馬上勾起了他的親身感受,學生們也在同學這種親身經歷中體會到了作者當時的思鄉(xiāng)之情。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2
〖改、創(chuàng)詩文,培養(yǎng)創(chuàng)作愛好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fā)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一位老師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的最后,進行這樣的啟發(fā):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舍的人。學生頓時靈感被激發(fā),躍躍欲試,寫出了一篇篇雖然稚嫩但非常真摯的短文。
〖創(chuàng)設情境,品讀詩韻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這就讓學生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情境復現(xiàn),以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因為情境創(chuàng)設就是讓學生進入模擬情境的場境,通過眼前的形象和實際感受,聯(lián)系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使情境豐富和逼真。同時,模擬情境,只需要相似而以,在教學中運用時就顯得簡便易行。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待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后,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送別情景。教師出示一幅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行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們不能再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賦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飲美酒、暢敘友情了。你久久地佇立在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難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對老朋友說些什么嗎?教師的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下子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我們的學生漸漸進入意境。這時,老師在讓學生深情地吟誦詩句,表達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感。此時的學生仿佛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寢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真正體會到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這就是情到深處聲自露,學生在朗讀詩句時,一下子就抓住了詩韻。
〖音樂感受意境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清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時,詩人與故友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xié)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久久不肯離去,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
讓課堂體現(xiàn)和偕的互動,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師生互動中,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氛圍。如:在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中,從三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個性的空間:通過朗讀,展示理解個性;通過畫畫展示想象個性;通過觀看課件演示,想象詩的意境,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詩情畫意結合,展示創(chuàng)造的個性。
〖聲隨情動情最真
創(chuàng)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此時讀出的情是最真的,理解得也是最透徹的。
如我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后,我出示課件,此時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我說:“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大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久久的佇立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不想對老朋友說些什么嗎?”學生說得滔滔不絕,漸漸進入意境。我又說:“真是難舍難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誦詩句,以表離別之情。詩仙李白,此刻,你就通過吟誦詩句來表達情感吧!”學生一個個爭著朗讀,讀得投入,讀得動情。一位學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越讀越輕,越讀越慢,到最后幾個字,只留有微弱但還清晰的聲音,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所以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情感中,這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所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的情感真正融入到讀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課文語言,從而達到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效果。
〖聯(lián)系課文內容,補充積累素材,鞏固自主積累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的素材,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在學生朗讀、感悟、理解這首詩后,我們可適時推出《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系列的送別詩,并引導背誦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這樣,聯(lián)系課文內容積累下來的語言材料,學生印象深刻,感覺真切。積累多了,學生作文時就易于信手拈來,文思泉涌。
〖作業(yè)內容
讓學生設計: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我讓學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業(yè)內容,自我設計作業(yè)形式,使作業(yè)成為點綴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道絢麗的風景,展示“紅杏出墻”的個性。
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后學生選擇了各自喜好的作業(yè)方式重現(xiàn)詩歌:
1、畫:為詩配一幅插圖;
2、唱:加上一段熟悉的旋律,把全詩唱出來;
3、演:小組合作,根據詩意表演一幕小話劇。
學生用自主型作業(yè)進一步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忽視個性其實也就消滅了個性,抓住了個性也就抓住了共性。
詩歌語句凝練,講求意境。領會意境是詩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在教學可提供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出與教學內容恰切的意境,再輔以巧妙的點撥以達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等表現(xiàn)離愁別緒的詩歌時,生活在通訊設備發(fā)達的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古人一旦分離,便是“此去經年”的生離死別。課上,我一邊播放如泣如訴的音樂,一邊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自然地被帶入了那久遠而神秘的年代,融入詩歌獨特的意境之中。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3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構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預習時讓學生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能激發(fā)閱讀興趣,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上課時根據各自準備的材料交流、匯報。如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做 PPT 的同學介紹時,既有廬山的地理方位圖,又有各種圖片,還有文字說明。這樣讓學生獲得關于廬山的全方位的信息,調動各種感管,激發(fā)了閱讀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有人說:“一個人的語文水平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闭Z文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也應有多廣闊。因此,語文教學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把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
〖“蛋炒飯”──如虎添翼
整合運用多媒體信息手段,直觀生活的教學情境使課堂變成“彩色、立體”而非黑白、平面的。同時,課堂也成為學生想象的天地,創(chuàng)造的源頭,益智的場所,冶情的時空。迅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多媒體信息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給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動力。它不受時空限制,直接表現(xiàn)多種事物和現(xiàn)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充分感知,更重要的是,它感染力強,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刺激記憶和應用。這就是所謂的“蛋炒飯”,可以事半功倍,課件的運用為新課程的實施插上翅膀。
如《題西林壁》這首詩,在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時,為了加強學生對“嶺”、“峰”的直觀現(xiàn)象,教師用課件出示兩張圖片,展示了廬山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從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險峰;從側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嶺。學生從畫面具體形象的感受中,不僅明白了“嶺”、“峰”兩種不同的概念,而且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講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詩時,老師又適時出示一張圖片,展示出詩的情景,創(chuàng)設了詩的意境:因為“我”置身于廬山中間,處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響,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局部的東西,因而對于它的整體、全貌,反而無法弄清楚。一張具體形象的圖片,加深了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進而領悟了詩人所提出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深刻的哲理。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4
為學生提供寬裕的探究空間,尋求知識,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中國和中心點。圍繞這個中心點,教師必須提供寬裕的空間,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要改變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為此,教師可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這樣,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培養(yǎng)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
《回鄉(xiāng)偶書》一文的教學,先讓學生自由地讀古詩理解詩意,再小組合作質疑、解疑,最后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到全班來解決。通過有層次的探究,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有思考的余地,有創(chuàng)造的天地,他們經歷了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5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詩、畫相通。但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很難從精煉的詞句中領略詩情畫意。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于一身,易于表現(xiàn)詩歌的意境。
教學《詠柳》一詩時,伴著行云流水般的古箏樂曲,展現(xiàn)這樣一幅美景:明媚的陽光下,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隨著微風輕輕地舞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柳樹的喜愛、贊美之情,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綠絲絳的相似之處,可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千萬條柔韌的柳枝輕輕飄動著,漸漸幻化成碧綠的絲帶,飛舞的綠絲帶又漸漸還原成碧綠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學生充分獲得美的享受,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
讓閱讀啟發(fā)創(chuàng)造·啟發(fā)學生的想像
如教學《詠柳》這首詩時,先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插圖,展開想像:詩人為我們描繪 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面對這樣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由柳樹聯(lián)想到春天來了,人們趁著這美好的春光乘著馬車到郊外盡情地游玩在教學中不斷激活學生的想像,無疑是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插上騰飛的翅膀。
信息技術促進校本教研常態(tài)化的實踐與思考
備課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備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機、校園網、多媒體終端教室已建成的情況下,對網絡環(huán)境下如何備課進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周歲以下教師全部進行電子備課。老師們在獨立理解教材處理教材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和動畫,并進行有機整合,實現(xiàn)立體備課,板塊教案的宗旨,既為備課提供了方便,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一名語文教師在上古詩《詠柳》一課時,學完本詩后,直接在教室的多媒體平臺上點擊電子教案中拓展內容的網址,學生就可以看到某網站中關于春天的所有古詩,圖片、文字和音樂并舉,美不勝收,學生自然而然就開始了吟誦積累。這樣,既節(jié)省了大量做課件的時間,又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孩子查找和使用資料的方法。
感悟詩情 綻放激情
綻放詩情,以寫促讀。初中生處在青春期,他們對生活、對人生都充滿好奇,充滿憧憬,可以說他們具有寫詩的天時地利。所以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涉足詩句。
如教《詠柳》,就教學生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詠粉筆、黑板、小草等,讓學生綻放詩情,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大大促進了學生對詩的廣泛閱讀和深入理解,對于詩歌教學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聚焦開放式的課堂
教學過程的開放要求老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膽開放課堂,在新教材實驗中,如果僅有了開放的教材,卻沒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明確方向,那必定會走老師一言堂的老路。因此課堂的開放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把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活力。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引進課堂教學。
比如,在教唐詩《詠柳》時,我覺得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可以讓學生讀讀、畫畫,把無聲的文字描述化為有形的畫面,使抽象的內容更清晰,更生動。對于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強、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文,給孩子表演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古詩教學五趣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實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yǎng),探索古詩真諦,使自己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欣賞景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xiàn)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剖析字句,展開聯(lián)想,欣賞其優(yōu)美的景趣。
如在教《詠柳》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一句,聯(lián)想那九九艷陽天柳條吐綠的情景: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好像是垂著的碧綠的絲帶,迎風輕動,真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
靈活運用語文課堂突變
課堂突變,因其偶發(fā)性、多樣化,應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并非無法可循。這里不妨列舉數法如下:峰回路轉法。
在教學過程中,因學生打坌,或師生討論問題時,出現(xiàn)了新的知識點,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學重點產生了偏移。這時教師就要認真對待異峰的突起,要不然課堂就會出現(xiàn)斷層。教師不妨由此及彼,抓住異峰與教學內容的共通點,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學軌道。
如分析《〈詠柳〉賞析》一文,在分析《詠柳》詩時,本來讓學生明白它從體裁上分是七言絕句,從內容上分屬于詠物詩,然后回憶一下《出塞》一詩就可以了。但這時有個學生打斷話頭,大聲問起絕句與律詩的不同來。此時教師就不能像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不悅,怒目而斥,而應相機回憶幾首唐詩,略加比較,再轉回到課文中來。
借助網絡媒體 優(yōu)化古詩教學
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面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學遠離現(xiàn)代生活,難度較大的古詩時,借助網絡媒體,能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領會詩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以教學《詠柳》為例。學生都見過柳樹,但在頭腦中難以形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表象。學生點擊進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現(xiàn)早春時節(jié),在清清的小河邊,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葉翠綠翠綠的,把水面染綠了。柳條一縷縷垂入水中,微風徐徐吹來,柳條兒迎風飛舞的迷人畫面。學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臨其境。這時利用長鏡頭,讓學生理解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綠色的新葉,看上去好象碧玉裝飾成的;又通過特寫,形象地表現(xiàn)出從樹上垂下來的柳條象綠色的絲帶,從而理解了綠絲絳與詩人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當耳邊回蕩起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教師再吟誦詩句時,學生的情緒隨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著誦讀,反復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品味著詩中所表達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探索創(chuàng)新之路 引導自主學習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培養(yǎng)敏捷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堅韌的意志力。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于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教學《詠柳》這一古詩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附近的公園里,讓他們圍著柳樹上課。當我問碧玉妝成一樹高是什么意思時,學生們抬起頭,舉手指著那棵高大的柳樹;講萬條垂下綠絲絳時,他們用手輕拂倒垂下來的柳枝;講不知細葉誰裁出時,我要他們觀察并說出柳葉的形狀,學生們都細心觀察,踴躍發(fā)言,有的說柳葉像手指、眉毛,還有的說像老師的發(fā)夾、水中的小魚;講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時,大家又用手輕輕搖動眼前的柳枝,仿佛春風在吹拂。此刻,詩好像不是在課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詩人作的,而是學生們心中流淌出來的。整個學習過程體現(xiàn)了興趣、探索、思維活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安于職責 勇于挑戰(zhàn) 善于發(fā)現(xiàn) 樂于創(chuàng)新
老師還需要觀念更新。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課程改革,它憑借的基本力量是教師,這意味著教師將在課程改革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擁有者,在學生心目中他們就是知識的化身,就是至高無上的知識權威。然而,在信息時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的人,新課程體系較原來的課程體系也有了重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因而也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中走出來,逐步實現(xiàn)四大轉變,即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由蠟燭向果樹轉變、由統(tǒng)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這,無疑是一場挑戰(zhàn)。所以教師應有強烈的課程開發(fā)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而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為教育和教學,把教育教學變成一種生活。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fā)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于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真正融入自由歡暢的環(huán)境,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松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后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拿著畫筆去畫柳;有的帶著相機去攝柳;甚至還有學生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說要看看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自由氛圍的創(chuàng)設和教學內容的生成緊密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洋溢著詩情畫意。
閱讀教學與創(chuàng)作
以往的教學,閱讀與寫作通常是分離進行,形成了為閱讀而閱讀,為寫作而寫作的枯燥、單調的教學形式。結果是讀無目的,寫無意義,于是乎,語文教學出現(xiàn)用時多,效果差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材的范例功能,引導學生適機進行模仿創(chuàng)作。
如教學詩歌《詠柳》,不僅要弄懂詩境,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還可引導學生從詠柳到畫柳,直至贊柳,贊春天,贊大自然。
要培養(yǎng)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外活動是學生口語交流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此,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樂趣至關重要。
如在教學《詠柳》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來到河邊,來到田野,欣賞春天大自然的景觀,激發(fā)他們口語交際的欲望;氐綄W校后,讓學生動態(tài)生成,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教師要樹立超文本的大語文教育觀。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鉆堅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語文教語文,做到校內外聯(lián)系、課內外溝通、文本內外交融,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的渠道。
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內容的開發(fā)中。就既定課程內容而言,要對語文教科書作出適當的裁剪,取舍多寡、增減與否,均要依據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適宜的安排,切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具體人。尤其要百般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資源價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fā)去拓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就利用課程資源而言,語文教師要以強烈的母語資源意識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的聯(lián)系,讓報刊、影 視、廣播、網絡、民俗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視野。
筆者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fā)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于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松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后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帶著畫夾去畫柳;有的帶著相機去攝柳;有的拿起筆寫柳;還有的學生甚至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說要看看是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教學內容的開放和生成使語文教學洋溢著詩情畫意。
多媒體教學古詩四步走
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后,教師再次出示與詩歌內容相吻合的錄像,讓學生感情誦讀,古詩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瑯瑯上口。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像一幅寫意的中國畫,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美的情感,增強學生美的感受,發(fā)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在教學《詠柳》時,詩人把碧玉、絲絳形象地比作碧綠的柳葉和狹長的柳條,作者比喻得十分精當,使語言產生了美感。為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語言藝術美,教師通過CAI課件向學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動感的圖片,出示柔長的綠絲帶,讓學生說說柳葉與碧玉、絲帶與柳條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通過觀察與討論,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葉顏色鮮亮如碧玉般閃著光亮,碧玉是名貴的,而春天的柳葉是那樣嬌美,同碧玉一樣珍貴,從而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樣,綠絲帶是細柔的,長長的,那柔軟的柳條不真如這絲帶嗎?作者的想象真豐富細致呀,比喻多恰當呀,學生由衷地發(fā)出感嘆。
仍以教學《詠柳》為例,在學生 賞讀詩歌《詠柳》后,教師通過CAI出示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錄象后,及時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贊贊春天的柳樹,這時的情感與語言可謂水到渠成了,學生的發(fā)表欲高漲,一句句精妙的話語脫口而出:柳樹,你是春天的使者,給我們帶來了春的氣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機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態(tài)是春天里最美的畫!奔放熱烈的感情躍然而出。
詩化語文教學 培養(yǎng)語感品質
拓寬詩意的學習視野。語感品質由學生對言語對象的感受積淀而成。語文教學應立足課堂,伸至課外,拓寬視野,豐富體驗,為其形成良好語感品質提供條件,可以讓學生堅持每日的佳作摘抄,佳篇美讀,每日一句的積累,每周的小報一覽。葉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感、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
如教學《詠柳》一詩,在學生領略了初春柳條乍綠的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收集其他頌春的名詩名句名篇,利用一節(jié)語文課時間,指導學生將教室打扮成春天,然后在其中吟誦春天的佳篇、好詩、妙句,教室里春意濃濃。在以后的關于春景的習作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這一次的積累。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氣氛,通過日積月累的詩詞篇章,提供了學生許多親身感悟文字規(guī)律和意蘊的機會。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6
《望廬山瀑布》多媒體教學例談
《望廬山瀑布》是我國詩歌文學中的一顆瑰麗璀璨的寶珠。它瑯瑯上口,字字珠璣,意境優(yōu)美,思想深刻,不僅能開拓學生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但是,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練,因此,給學生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運用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用媒體促進理解,陶冶情操:
詩是抒發(fā)詩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詩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只有通過圖畫再現(xiàn)出來,才變得具體可見!锻麖]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xiàn)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學時,我讓同學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進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xiàn)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生等抽象的詞的意思,都有了直觀感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探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至!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同時也陶冶了美的情操。
。场⑦\用媒體優(yōu)化朗讀,體會韻味:
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锻麖]山瀑布》這一課押韻合轍,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xiàn)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jié)奏、詩的韻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完這首古詩后,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而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領會,真切地體會到了古詩所蘊涵的韻味。
真情朗讀詩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與教材配套的教學朗讀磁帶,音色純美,讀音準確,感情充沛,播放適時,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營造出的教學情境,令詩歌形象更有立體感,使詩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我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播放了錄音,頓挫有致、聲情并茂的男聲朗誦,感染了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等方面做示范。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有時,教師若能發(fā)揮自己的聲音特點,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行配音朗讀,那么學生會更易受感染,效果會更佳。也可以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在音樂與課文共同交融的審美氛圍中,或激越高亢,或輕慢舒緩地誦讀,會對詩詞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
擷取詩詞佳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名言佳句,是每首古詩詞最亮麗的地方,有人把它比作詩的眼睛,明亮發(fā)光,也有人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寶石,它們語意雋永,千古流傳。教材入選的詩歌,其中的佳句比比皆是,不妨擷取一二,打上銀幕,直接切入,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芬芳的詩苑。
教《望廬山瀑布》,拎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再打出以下的問題:詩人認為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長,真的嗎?看到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詩眼,沿全詩溯源而上,一改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的舊程序,又激發(fā)學生逆向思考,探究全詩,起到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功效。
動態(tài)資料,生動形象
優(yōu)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作為當代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障礙。教師采用多媒體手段提供有關時代背景的音像資料,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彼時彼地的歷史狀況、社會動態(tài),既為教學傳遞信息,鋪墊知識;又使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理解作者。
學杜甫的《絕句》,可采用多媒體計算機播放安史之亂的史實音像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歷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寶年間,玄宗驕奢,不理政事;奸臣當道,權傾天下的社會現(xiàn)實。親眼看到安祿山起兵反唐,潼關失陷,尸橫遍野,長安混亂,百姓逃散,田園荒蕪的凄慘景象,之后,教師補充描述道:亂世之中的詩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戰(zhàn)亂與饑荒不斷,使得杜甫帶領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終于到了戰(zhàn)事消散的一天,他感慨萬分,寫下了這篇不朽之詩,給人一種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無限生機感覺。設置這樣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與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為學好此詩開了個好頭。
抓住畫面指導朗讀
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學得枯燥沒勁,效果也不理想。針對小學生的愛美心理特征。我在教學時,抓住畫面指導朗讀。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我自制投影片,但畫面上缺少色彩。學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就讓一名學生上前涂顏色,其余學生在自備紙上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匯成了一幅色彩鮮艷的畫,展現(xiàn)在師生面前,有的學生頓時驚嘆:真美啊。徽媸敲罉O了!我又適時介紹杜甫寫下《絕句》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安史之亂平定了,杜甫的朋友嚴武還鎮(zhèn)成都,杜甫也因此從樟州回到了成都。學生了解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加上色彩明亮的畫,朗讀這首詩句時,把詩人喜悅之情聲情并茂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