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文化常識
古代漢語文化常識你想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漢語文化常識,歡迎大家閱讀!
直接稱名
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以示自謙,并表示對對方敬重。如《鴻門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2)用于敘述或作傳。如《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薄瓣悇、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
(3)稱所厭惡、輕視的人。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xiàn)諂于后!
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人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如韓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銘》,子厚為柳宗元的字。
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與字、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名由父親或尊長取,字、號大多自己取。號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尊敬。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等等。
稱謚號
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評定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叫謚號。起于周代,秦代廢,漢代復(fù)行,歷代相沿至清。如齊宣王的“宣”、漢武帝的“武”,諸葛亮的“忠武”、歐陽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謚,為民間所加,始于漢代。如陶淵明謚“靖節(jié)”。
稱廟號、年號
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如某祖、某宗。始于商代,如太甲稱為“太宗”。西漢之初承襲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訓(xùn),新即位的皇帝為剛?cè)ナ赖幕实圩h立廟號(漢高祖并非廟號。劉邦廟號太祖,謚高皇帝,俗稱漢高帝、漢高祖)。此后歷代沿襲此制至清代滅亡。
年號是古代帝王為表示自己統(tǒng)治紀(jì)年而定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后直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號改元,有一帝改年號至十?dāng)?shù)次,一年之中數(shù)次改年號者。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因土木之變,前后做了兩次皇帝,有兩個年號)。
歷代君王稱謂:夏、商稱名,如禹、啟、湯;自周至隋,多稱謚號,如周厲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漢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稱廟號,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稱年號,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楊萬里稱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稱姚惜抱、惜抱先生,蒲松齡稱聊齋先生,梁啟超稱飲冰室主人等。
稱籍貫
如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人,故而人稱柳河?xùn)|;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亦為臨川人,被稱為湯臨川;清初學(xué)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指翁同龢(江蘇常熟人)。
稱郡望
如韓愈為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昌黎先生。
稱官名
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
稱爵名
如諸葛亮曾封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稱其為武侯;謝靈運(yùn)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魏徵曾封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遂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yīng)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鼻皟扇思娣Q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guān)系,再稱名和字!段迦四贡洝罚骸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鼻皟扇思娣Q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
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如: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xué)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xué)等,表示自己是新學(xué)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長輩或比自己年紀(jì)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脕矸Q自己的晚輩或年齡小于自己的親屬,如舍侄、舍弟等。
(6)其他自謙詞有: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rèn)為皇帝當(dāng)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dá)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dá)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對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2)對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有時也用于稱第三方的.親屬。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尊翁(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對方)、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對方)、賢郎(對方的兒子)、賢弟、賢侄。仁,表示愛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3)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或年長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已死的父親)、先慈或先妣(已死的母親)、先賢(已死的有才德的人)。稱謂前加“太”表示再長一輩,如太后、太爺。
(4)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
主要有以下四種。
(1)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懊ル`”則為對百姓的貶稱,如《過秦論》:“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2)“職業(yè)+名”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這種稱謂多見于先秦。如《莊子》中的“庖丁”“輪扁”,意思分別是名叫“丁”的廚師、名叫“扁”的車輪匠。又如師襄、師曠(“師”指樂師),優(yōu)孟(“優(yōu)”指優(yōu)伶)等。
(3)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的稱謂。如:貧賤之交(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竹馬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忘年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車笠交(不因貧富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謂一乘車一戴笠,地位懸殊)、君子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神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如:齔年(童年。齔,兒童換齒)、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髫,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髫年、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丱(guàn)角(指童年或少年時期。丱即“總角”,象形)、豆蔻之年(少女十三四歲。豆蔻為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及笄(女子十五歲。笄音jī,發(fā)簪。古代女子十五歲時舉行笄禮,結(jié)發(fā)加笄,表示成年,可以結(jié)婚了)、束發(fā)(男孩成童。成童即年齡較大的兒童,此時要把頭發(fā)扎成髻,有向成人過渡的意味。其具體年齡說法不一,有的說十五歲以上,有的說八歲以上)、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而此時還未到壯年,故稱)、花甲(六十歲。古代干支紀(jì)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六十年為一周期)、古稀(七十歲。源自杜甫詩《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耄耋(màodié。八九十歲,泛指高壽之年)、期頤(一百歲)。另,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后人便從中截取詞語分別指代相關(guān)年齡。
【古代漢語文化常識】相關(guān)文章: